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春,洛阳城外的杨柳刚刚抽芽。西京留守赵廷美站在伊水河畔,望着南去的流水,心中翻涌着不安。这个曾经的开封府尹、大宋皇位第二顺位继承人,此刻正陷入一场精心编织的罗网之中。
开宝九年(976年),晋王赵光义接过兄长赵匡胤的权柄,以开封府尹身份入主大内。按照五代旧制,这个职位如同储君的印章,赵光义正是借此顺利继位。登基后,他将开封府交给四弟赵廷美,并下诏:"廷美子女视朕子。"
表面兄友弟恭的戏码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出现裂痕。北伐北汉前夕,赵廷美本应留守东京,却在幕僚吕端点拨下主动请缨随征。吕端那句"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实则是嗅到了太宗欲剪除隐患的气息——当年赵光义正是以开封尹身份夺位,岂容他人复制?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金明池畔春水初涨。太宗接到密报:赵廷美欲趁游幸水心亭时发难。没有调查,没有对质,一纸诏书便将赵廷美贬为西京留守。这场突变背后,是复相赵普与太宗的默契——曾以"金匮之盟"助太宗继位的赵普,如今又要为新主扫清传子之路。
被贬洛阳的赵廷美试图示弱,主动奏请班列赵普之下。但太宗需要的不是谦恭,而是彻底清除这个"金匮之盟"的潜在受益者。当卢多逊案发,赵廷美与权臣"愿宫车早晏驾"的私语成为铁证时,七十四名朝臣联名请诛的奏章,将这个皇家阴谋推向高潮。
雍熙元年(984年)正月,房州驿馆飘着细雪。被贬为涪陵县公的赵廷美蜷缩在薄衾中,咳出的血沫染红了前日收到的家书——妻子儿女已被削去宗籍,流放江南。这个曾距离皇位一步之遥的王爷,在忧惧中结束了三十八岁的生命。
耐人寻味的是,满朝文武唯有太宗长子赵元佐为叔父鸣冤,结果被废为庶人。而主导诬陷的赵普,两年后也被罢相。赵廷美案与其说是权力斗争,不如说是太宗重塑皇权传承的祭品——当"兄终弟及"变成"父死子继",所有制度惯性都需用鲜血斩断。
这段皇室悲剧折射出宋初政治转型的阵痛。太宗用极端手段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虽终结了五代兵变频仍的乱象,却也开启了宋代皇权猜忌宗室的传统。赵廷美的冤魂,永远飘荡在《宋史·宗室传》的字里行间,提醒着后人:最残酷的政治绞杀,往往始于最亲密的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