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年见一对大雁殉情而死,落笔成文,写下无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慧言说个史 2024-11-07 04:48:59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句描写爱情的诗句,想必大家都听到过。

关于它的来历,众多人皆由金庸所著的《神雕侠侣》知晓。

在这部近百万字的武侠小说中,金庸用复杂的人物故事,将这句诗体现得淋漓尽致。

实际上,此描绘爱情之诗词并非金庸所创,而是援引自金朝末期某文学家之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金朝诗人写下这首千古佳作的时候,年纪仅有16岁。

是因为在赴京赶考的路上,遇到了一件事才有感而发,最后刻碑作诗,至今无人超越。

那么,这位金朝诗人叫什么名字?

他在路上又是遇到了什么事,才能写下这样脍炙人口的诗词?

一、出生籍贯

这名诗人名为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

出生于金朝末期的公元1190年,出生地是今天的山西忻州。

元好问的祖上乃金朝时颇具威势的拓跋家族,此为北魏的少数民族。拓跋一族在当时地位显赫,声名远扬。

后来,在孝文帝主导之下,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拓跋这一姓氏因而变更为元。

元家原本是生活在河南境内的,后来元家有人往外地担任官职。

元好问之曾祖父元春,携家徙至忻州,而后即于此地定居。

所以在成年以后,元好问也对外称自己为河南元某。

元好问降世之时,其父亲已离开朝堂,不再为官,转而倾心于文学研究,以此谋生计。

元家在当地乃是世代书香之贵族世家,其家族传承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备受尊崇。

因元好问二叔与三叔皆无子嗣,其父亲遂将他过继给元格叔叔。此后,元好问随叔叔于掖县定居。

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元格对于侄子的疼爱却没有任何削减。

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元好问寻访最好的老师,进行悉心教导,希望他将来能入朝为官,担负起振兴家族的使命。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元好问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天赋。

年仅八岁的时候就能吟诗作对,熟悉经典著作,因此被称为“神童”。

元好问肩负家族厚望,自幼便为科举奋力,16 岁时,终踏上科举考试之途。

就在此次赶考的旅程中,元好问挥笔创作了那首广为流传的诗作,其脍炙人口,令人赞叹。

当时元好问在经过一个并州的时候,在野外看到一个捕雁的猎人,正带着两只大雁在路上走。

同行的人都夸赞这名猎人技艺高超,一次就能收获两只猎物。

但猎人却说,他今天其实只捕杀了一只大雁。

另一只猎物是因为看到伴侣死亡,才悲愤的从天空中坠地自杀,追随爱人而去,自己才收获了两只猎物。

二、立碑雁丘

根据这名猎人向元好问等人的讲述,大雁是动物界少有的一夫一妻制坚定拥护者,每一年都是冬去春来。

在结伴迁徙的过程中,大雁会与自己认定的伴侣一同飞行。

故而在旷野之中,鲜见大雁形单影只。倘若一方遭逢意外,通常另一方亦不会苟活于世。

元好问闻猎人所述,内心大受冲击,久久难以平复。

从幼年读书起,他就知道了许多有关爱情的故事,但都没有今天遇到这件事这么震撼。

以前他都以为爱情这件事只会发生在人身上,没想到在动物身上也有这么深的执念。

元好问从猎人手中将两只已死的大雁买走,然后回到他们被捕杀的地方安葬。

并且为两只大雁刻下了石碑,题上了雁丘二字。

最后在此地写下了《摸鱼儿》,开篇一句便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首词在后世流传甚广,在描写爱情的诗句里,至今无法被超越。

而写下这句诗的元好问,当年也仅为16岁。

与雁丘作别后,元好问再度启程,坚定地迈向自己的科举征程。

但这位被赋予众望的神童并未在初试中通过,只能回家准备来年再战。

三年以后,元好问的叔叔元格被调任到陇城任职。

元好问再次投身科举考试,然结果却不尽人意,最终依旧榜上无名,名落孙山。

二次落榜的元好问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大事,那就是成婚。

他所迎娶的乃是金朝户部尚书张林卿膝下唯一的女儿张氏。

元好问婚后不久,他的叔叔元格因病去世,元好问只能放下手中的一切,带着灵柩返回忻州处理丧事。

且预备来年赴燕京再度应科举之试,怎奈最终仍是名落孙山。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金朝迎来了最大的外部忧患。

蒙太祖成吉思汗开始发兵进攻金朝,金朝军力羸弱,面对蒙古大军毫无抵抗之力,金朝的宣宗皇帝只能派出使臣向成吉思汗求和。

此间,元好问年年赴科举试,却皆无所获。

好在家庭富裕,能够支撑着他继续考试。

此后,蒙古大军挥师南下,开启征战之旅。元好问之兄元好古,竟不幸惨亡于蒙古军的屠城恶行之下。

元好问对此十分悲愤,写下了很多作品。

金朝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下迎来最后时光,宣宗皇帝被迫迁都,汴京成为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元好问一家也开始南下避难,前往阳曲一带的羊谷隐居生活,最后又辗转到了河南。

三、晚年生活

一路上的战争场景,让元好问对蒙古人怀着国仇家恨,先后写下《箕山》《琴台》等文学诗篇。

这些作品对于金朝官僚有着很大的鼓动作用,能够帮助金朝军民建立抵抗的信心。

因此元好问在这一时期开始活跃在金朝文坛。

其后,他深得汴京礼部尚书赵秉文的赏识,在彼时的金朝文人里,被赞为“元才子”。

这时的元好问已经接近而立之年,但多次科举考试都没有中选。

因此上元好问在继续科举的同时,开始进行一系列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论诗三十首》,象征着他真正登上金代的文坛,并给予最后的辉煌。

直到1221年,31岁的元好问在参加七次科举以后,考中进士。

可还没有等到他在朝堂上大显身手,就被牵连入党争之中,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元好问只能辞官回到登封。

三年之后,金朝起用元好问。

元好问被调任为国史院编修,留在汴京做官,后来又被金朝调任南阳县令。

在入朝为官的这几年时间里,元好问的母亲和妻子先后离世,这个世界上所剩的亲人已经寥寥无几。

如同个人生活的起伏,蒙古大军拉开了对金朝终极之战的帷幕。

1233 年,汴京城北被蒙古军队重重围困,而元好问恰于此时滞留在城中。

金朝最后一位皇帝哀宗从城中逃离以后,元好问被蒙古军队俘虏。

因为在文坛上占据一定位置,嗜杀的蒙古军队并未处决元好问。

而是迫使他和一批金朝文人写下为蒙古军队歌颂功德的碑文,这也成为了元好问一生中的污点。

次年,哀宗自杀,金朝正式宣布退出历史舞台。

元好问开始远离政治旋涡,专心于文心创作。

这一时期的元好问大多写就以史实为基础的丧乱诗,代表了他一生创作的最高峰。

1239年,五十岁的元好问回到家乡忻州,开始编撰《金史》,致力于对金朝历史和文化的保护。

且开馆讲学,其学生广布四海,遂与张德辉、李治一同被称作“龙山三老”。

元朝初立以后,大小官员都来请元好问出朝为官,但元好问全部拒绝,以此表示对于金朝的效忠。

六十三岁之际,元好问北上谒见忽必烈,力劝其重视儒学,以期弘扬此道,传承文化之精髓,造福天下苍生。

忽必烈极为重视元好问此建议,其后逐步采用儒士治理国家。其深知儒士之能,借其才略,以图大业之兴。

1257年9月,元好问在今天的河北获鹿去世。

他的学生郝经为他处理后事,将他的灵柩从获鹿送回忻州出生地,埋葬于元氏的祖坟之中。

参考资料:

1、中国网 《问世间情为何物 金代诗词大家元好问,竟是鲜卑皇族?》

2、七一客户端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0 阅读:7

慧言说个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