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抽动症的治疗领域,为何我始终认为中医是最为合适的选择呢?这就要深入探究中医的核心 —— 辨证论治。
“辨”,就像是一位严谨细致的调查者,认真分辨患者体内的实际状况,准确判断是何种 “证” 在起作用,也就是了解身体内部的真实状态。而 “论”,如同一位审慎的决策者,依据调查者所收集的信息,得出合理且恰当的结论。最后的 “治”,便是依据这个结论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这一过程有着明确的先后顺序,必须先精准辨证,然后才能合理论治,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案例
曾接诊一位 11 岁的男孩,已被抽动症困扰长达三年多,然而其家人却毫无察觉,仅仅把孩子频繁眨眼、发出怪声等异常表现当作孩子调皮捣蛋。直到偶然在网络上看到我写的相关文章,才意识到自家孩子是患了抽动症。
这孩子的父母都是职场人士,每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家中也没有老人帮忙。
当孩子走进诊室时,可以看到他不停地频繁眨眼,用力吸鼻子,还时不时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
家长无奈地告诉我,孩子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三年,因为自己工作忙,没把这当回事,一直忽视。而且老师多次反映他在学校也难以自控,同学们的嘲笑让原本活泼的他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与人交流。
我对这对粗心的父母说道,这样的疏忽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随后,我仔细观察这个孩子,发现他面色有些泛黄,舌苔白腻。经过详细的问诊和脉诊,判断他的抽动症是由于脾虚肝旺,风痰内扰所导致的。
于是,我开方:天麻 、钩藤 、白芍 、地龙 、全蝎、僵蚕 、茯苓 、白术 、陈皮 、半夏 、炙甘草 。制成颗粒,并嘱咐家长每天给孩子冲服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此方剂并非我平常经常用的方子。因为多数患病多年才来找我治疗的孩子,前期大多有过一些治疗手段,而这个男孩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所以需要用药力较强的方剂,才能有效改善病情。
在这个方剂中,天麻和钩藤可平肝息风,能缓解肝风内动的情况;白芍可柔肝缓急,舒缓筋脉拘挛;地龙、全蝎、僵蚕能通络息风,增强息风止痉的效果;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可健脾祛湿化痰,从根本上解决脾虚生痰的问题;炙甘草用来调和诸药,使药性更平和。
那么治疗结果如何呢?
一诊后,在治疗的第一个月,孩子的症状有所减轻,眨眼和吸鼻子的频率降低了,怪声也少了一些。家长看到希望,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
二诊时,孩子的症状明显好转,基本不再频繁眨眼和吸鼻子,怪声也很少出现了。
三诊时,抽动症症状已经完全消失,饮食睡眠恢复正常,我调整方剂后,也解决了孩子原有的脾虚积食问题。
经过半年的随访观察,孩子的病情没有复发。
事实上,像这样家长对孩子病症毫无察觉的案例很少见。毕竟孩子的情况在家里通常都会被关注到。不过好在这个案例中,发现和治疗的时间不算太晚,没有给孩子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