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史记-(58)---晋厉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鹿鸣看文化 2024-06-02 20:24:32

作者简介:本公众号主人,定居武汉的东北人,业余历史爱好者。

最近读《史记》,对里面的一些内容略有感悟,在此记录下来和朋友们分享,不当之处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背景介绍:

晋国取得鄢陵之战胜利后,晋厉公开始力图整治国内政局,将当时最有权势的三郤(郤至、郤锜和郤犨,均为晋国四军的将佐,位列八卿)及其郤氏家族全部灭掉,但不久以后,晋厉公就被栾书和荀偃合谋弑杀,身处周王室多年不被待见的公子周被迎立为晋国国君,就是晋悼公。

故事经过:

-灭三郤阴谋初显:晋厉公从鄢陵之战战场回国后,开始大力提拔他后宫女人的亲戚(用后来的话就是外戚),其中一个宠姬的哥哥名叫胥童,他和郤至以前有过节,而且栾书对郤至也有意见,是因为在鄢陵之战的时候,栾书作为中军帅却被郤至抢了风头,于是栾书通过楚国人(有说是楚国被俘的公子筏,也有说是另外的楚国使者)来欺骗晋厉公,说是本来郤至是想趁鄢陵之战的机会发动叛乱,来拥立公子周,只是由于盟国军队没有准备好,所以事情才没有成功。晋厉公将此事告诉了栾书,栾书对此不置可否,建议晋厉公找机会考验郤至,具体安排就是派郤至去周王室洛邑出差,来看看郤至是否和公子周有密谋,而同时栾书又给公子周带去口信,故意让他和郤至在都城洛邑见面,晋厉公派去的跟随郤至的盯梢把郤至和公子见面的事情报告给晋厉公,厉公认为郤至确实有谋反的企图,打算杀死郤至,但一时还举棋不定。

-打猎矛盾激化现杀机:公元前573年,晋厉公和大臣们一起外出打猎,郤至猎杀了一头野猪想进献给厉公,不想却被厉公的宦官给抢先夺走了,郤至因此将宦官给射杀了。厉公认为郤至当着他和诸位大臣的面杀死他自己的宦官,完全没有把厉公放在眼里,于是下决心要除掉郤至。

-三郤束手就擒:作为三郤之一的郤锜听说厉公要对三郤不利,打算先发制人,不过郤至并不同意主动去进攻厉公,原因是说讲究忠信就不能背叛君王,追求明智就不能祸害百姓,要讲勇猛就不能发起动乱,如果失去这三条准则就会被孤立。三郤没有做任何准备,厉公委派胥童等亲信率领八百将士攻打三郤,三郤轻而易举被诛杀(有说三郤自杀的,也又说是被杀的),整个郤氏家族全部被灭。

-不听劝告反被弑:胥童等人消灭了三郤,顺带将栾书和荀偃也抓了起来给厉公处置,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杀栾书和荀偃,他们就将会对厉公不利,而厉公不听劝告,理由是已经杀死了三郤,不能杀更多的大臣了。于是栾书和荀偃官复原职,胥童被提拔为卿。没过多久,一次厉公外出游玩,栾书和荀偃趁机率领党羽抓住并囚禁了晋厉公,杀死了胥童。晋厉公在被囚禁的第六天被杀死,并给他上了比较负面的谥号“厉”,栾书和荀偃安排迎接公子周回晋国即位,就是晋悼公。

以下是我对三郤之乱有关人物故事的解读,纯属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从故事发生的几方势力来分析一下,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首选是三郤,具体就是郤至、郤锜和郤犨以及他们整个家族势力,本来在赵氏家族掌握晋国大权的时候,三郤和栾书为了对付赵氏站到了一起,但是将赵氏铲除以后,三郤和栾书也走向了分裂,而三郤占据了四军八卿的三个席位,在晋国已经拥有了非常大的话语权,只是栾书作为中军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三郤的权力发挥;其次是栾书和荀偃派系,栾书本来是郤克(三郤的上一辈)死前提拔为中军帅,但是上位以后为了自身家族利益和三郤渐行渐远,双方在晋国的内政、外交和军事作战等方面有较大分歧,栾书表面上是中军帅,晋国的二把手,但由于三郤人数多,对栾书的威胁很大,而荀偃是荀林父(曾担任过晋国中军帅,率领晋军在邲之战中败给楚国)的孙子,也是四军八卿之一,面对三郤势力的咄咄逼人,荀偃就和栾书走到了一起,三郤就是他们的敌人;再次是晋厉公的势力,厉公通过鄢陵之战,在对外关系方面再一次确立了晋国北方霸主的地位,对于这个功业厉公应该是沾沾自喜的,但是当他环顾国内的政局,发现自己真正的掌控力度也是很有限的,三郤势力已经明显给他带来了生存威胁,特别是通过栾书导演的楚人行骗以及打猎杀死宦官的一系列事件,更加坚定了厉公必须除掉三郤的决心;最后是外戚亲信集团势力,这里包括胥童、夷阳五和长鱼矫等人,他们没有很大权力,但是却和晋厉公关系紧密,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和三郤有仇恨,胥童虽然现在只能凭借自己妹妹才能上位,但其实他的祖上也是晋国重臣,胥童的父亲胥克担任过下军佐,但是郤缺接替赵盾当了中军帅以后,马上废掉了胥克而安排赵盾的儿子赵朔做了下军佐,胥氏家族从此被从晋国权力中心排除在外,胥童因此对郤家耿耿于怀,一直伺机报复,夷阳五据说是他的田地被郤锜给抢走了,长鱼矫也和夷阳五差不都,因为和郤犨争夺土地而受辱,都想找机会报仇。这样将这四股势力串联起来,我们就不难看出整个事情的脉络,晋厉公想掌控晋国大权,但是现实中三郤势力过于庞大,栾书和荀偃看出了晋厉公对三郤的不满,于是趁机导演一出假象进一步坚定厉公除掉三郤的决心,而厉公外戚和亲信集团都和三郤有仇怨,但是自己力量有限,只能依托厉公的力量来打击三郤,不论三郤是自杀还是被杀,以三郤当时的势力来看,肯定应该是对形势估计不足或误判形势,导致三郤一族灰飞烟灭。但是晋厉公以为消灭了三郤自己就捕蝉成功了,不成想栾书和荀偃一伙却成了黄雀,将厉公和他的外戚亲信集团一网打尽。但是要说是最后的赢家,其实栾书和荀偃也不能算,最不劳而获的是公子周,他本是晋襄公小儿子公子捷的曾孙,长期流亡在周王室,却天上掉了馅饼砸到了他的头上。

第二, 三郤之乱以及厉公被弑杀事件能否避免发生?

士燮(士会的儿子,曾任中军佐一职,仅次于栾书的地位)和他老爸士会一样的具有先见之明,在鄢陵之战时,士燮就主张不必和楚国决战,因为他已经看到了晋国国内的重重矛盾,而这些内部矛盾在有楚国等外部势力的压力下不会轻易激化,而一旦战胜楚国,外部压力没有了,那么晋国国内的矛盾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而郤氏家族向来有这个传统,就如当年郤克在齐国受辱,如果不是和齐国开战,很有可能就会造成晋国内部祸乱。鄢陵之战回国后,士燮面对日益激烈的内部争斗,不愿看见晋国局势进一步恶化,在家自己诅咒自己死去,可以说如果晋厉公采纳士燮的建议不打鄢陵之战,这后续一系列的事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另外站在晋厉公的角度,手下的大臣有派系斗争也是正常的,作为有水平的国君就是要能够驾驭各派势力,让各派势力斗而不破,并且为国君和国家所用,一旦你出手消灭了一股势力,那么另外一股势力就必然会做强做大,从而给国君带来更大的威胁,晋厉公就是没有看清这一点,只是图一时之快和眼前利益,相当于是被栾书和荀偃以及外戚亲信集团给利用了。其实从三家势力的矛盾来看,并非是你死我活的那种严重程度,况且按照史记的记载,三郤在知道晋厉公即将对他们不利的时候,他们没有选择造反,而是选择道义在家中自杀,这说明三郤更多的也就是气焰嚣张一点,要说他们想取代栾书或者晋厉公,我认为他们应该是没有这个想法的。三郤被一些史料描述的非常不堪,我觉得这是对三郤的不公,这些更多的是对历史失败者的唾弃和侮辱。总结来看,最有能力避免这一事件发生的就是晋厉公,而士燮差一点让其变为现实,只可惜晋厉公自身的局限,不但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也让自己成为了陪葬。

第三, 三郤之乱的影响。事件最后以公子周即位作为结局,看似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实则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晋国实力明显受损,三郤之乱一下子被灭掉了三位将佐,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晋国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在鄢陵之战后晋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日渐衰落;二是晋国君臣矛盾日益加深,晋厉公是近几十年来继晋灵公被大臣弑杀的第二位晋国国君,这反映的就是晋国国君和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甚至一定程度上不可调和,国君和卿大夫互相猜忌不信任;三是为最后的三家分晋又重重的推送了一把,三郤之乱后,晋悼公上台,晋国公族势力进一步被打击,而处在权力争斗核心以外的韩家和魏家以及即将东山再起的赵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三家分晋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史记》晋世家原文节选:厉公多外嬖姬,归,欲尽去群大夫而立诸姬兄弟。宠姬兄曰胥童,尝与郄至有怨,及栾书又怨郄至不用其计而遂败楚,乃使人间谢【谢:告。】楚。楚来诈厉公曰:“鄢陵之战,实至召楚,欲作乱,内子周立之。会与国不具,是以事不成。”厉公告栾书。栾书曰:“其殆有矣!愿公试使人之周微考之。”果使郄至于周。栾书又使公子周见郄至,郄至不知见卖也。厉公验之,信然,遂怨郄至,欲杀之。八年,厉公猎,与姬饮,郄至杀豕奉进,宦者夺之。郄至射杀宦者。公怒,曰:“季子欺予!”将诛三郄,未发也。郄钩欲攻公,曰:“我虽死,公亦病矣。”郄至曰:“信不反君,智不害民,勇不作乱。失此三者,谁与我?我死耳!”十二月壬午,公令胥童以兵八百人袭攻杀三郄。胥童因以劫栾书、中行偃于朝,曰:“不杀二子,患必及公。”公曰:“一旦杀三卿,寡人不忍益也。”对曰:“人将忍君。”公弗听,谢栾书等以诛郄氏罪:“大夫复位。”二子顿首曰:“幸甚幸甚!”公使胥童为卿。闰月乙卯,厉公游匠骊氏,栾书、中行偃以其党袭捕厉公,囚之,杀胥童,而使人迎公子周于周而立之,是为悼公。

悼公元年正月庚申,栾书、中行偃弑厉公,葬之以一乘车。厉公囚六日死,死十日庚午,智罃迎公子周来,至绛,刑鸡与大夫盟而立之,是为悼公。辛巳,朝武宫。二月乙酉,即位。

(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

《诗经.小雅》: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0 阅读:0

鹿鸣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