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尔弗雷德·马汉的《海权论》一书中,海权被正式提出,并成为了一个大国走向世界的基础。自此之后,世界各国围绕着海上权益及各关键海域的控制权进行了激烈的厮杀。
直至今日,海运仍然是不可替代的货物流通方式,自然而然的,海权的重要性在21世纪也依然没有减弱。
海运是十分重要的运输方式
中国拥有473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而通过这些海域连通世界需要经过三个重要的海峡,自北向南分别是对马海峡、宫古海峡与马六甲海峡。其中,对于中国经济安全及能源安全而言,目前最为重要的便是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是世界知名的重要航道,最窄处37公里,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关键水道,每年通航近十万艘货船,并且控制着中国近一半的石油运输,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海上生命线”。
不过对于中国来讲,这条“海上生命线”其实并不如看起来的那么安稳。今年6月,美国海军公布了其最新版本的印太地区基地建设招标书,其中一个可能的项目地点引发了外界关注,那就是澳大利亚的科科斯群岛。
马六甲海峡示意图
该群岛位于马六甲海峡南部约1500公里处,如果在此地建成军事基地,可以直接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航运,并进而控制东亚各国的能源安全。
8月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在被问及相关问题时表达了中方的态度。毛宁指出,国家间的防务合作不应该损害他国的利益,并奉劝“有关国家”,多做一些能够有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事。
而面对美军可能的威胁,中方其实也早有准备,为了维护自身的能源与国家安全,中方至少在两个方向进行了提前布局。
海上风能
第一个方向是丰富能源供应方式与手段,这一方向上的举措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增加本国的能源供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方一直在推动本土能源供应结构的转型,且在转型过程中保持了极高的中国特色。与西方国家直接关停多数煤炭发电站不同,中国在关停煤炭发电站方面一直十分克制,只是通过增加风能及光伏等清洁能源装机总量来逐步改变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占比。
这与我国本土资源结构有着密切联系,一直以来,“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现状奠定了我国能源消费的基本盘,而煤炭相对较高的自给率使得其成为了较为可靠的战略资源。而这样的能源结构转型使得中国的能源自给率及能源安全程度在过去数年间一直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中国积极扩展新的进口能源渠道,使得马六甲海峡对于中国能源安全的不可替代性在逐年降低。
位于我国新疆的大型油气田
目前,中国正在从南亚到东南亚数千公里的多个国家范围内筹划新的能源输送线路。在这些项目中,有已经完工的中缅油气通道,也有正在紧张筹划的中巴铁路计划,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位于泰国的克拉运河项目。
克拉地峡位于马六甲海峡以北,连接马来半岛与中南半岛的主要部分,在主权上属于泰国。关于在此地修建运河一事,泰国其实早有规划,一旦运河修成,大量航道可以不经过马六甲海峡转而从更近的克拉地峡方向驶入太平洋。
中国与此项目结缘始于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当时这一项目就开始了可行性研究。尽管至今仍然因为一些政治原因没有提上日程,但考虑到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以及克拉地峡的宽度,在局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紧急开工相关项目并非难事。
中国海军舰队
另一个方向的布局则是军事方面。随着军队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解放军各军兵种的战斗力不断提升。时至今日,解放军海军已经拥有了在较远距离陌生海域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不久前中国舰队在阿拉斯加附近海域的巡航以及长期以来在亚丁湾海域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这其实体现出了中国长久以来的政策特色,那就是充足的准备与稳扎稳打的基础,中国不会将希望寄托在某一件事或某一个项目上,而是多方面准备,多管齐下,这使得中国的政策推进一直十分稳健。而相比之下,美国希望通过对某一地区的控制或者某一事件的左右来威胁、遏制中国,这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