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带您聆听自然天成的东方和声——侗族大歌

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 2024-02-01 11:02:08

铜仁市位于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湘楚,北接重庆,是连接中原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赋予了这片土地神奇而迷人的魅力,形成了旖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风土人情。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作为铜仁高新区高能级赋能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的宣传优势,以科学性、精准性、前瞻性的视角,深度挖掘铜仁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瑰宝和旅游资源,让公众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蕴藏的浓郁文化和来自大山深处的风土人情。本期,研究院将为您详细介绍贵州的非遗文化瑰宝之——侗族大歌。      在中华民族有声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朵灿烂夺目的花朵——侗族大歌。其优美的旋律、自由的节奏、自然天成的和声,体现了东方独特的音乐形态、审美意识和思维认知方式。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形式。通过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进行歌曲编创,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和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所以被誉为“自然天成的东方和声”。

侗族世居地主要位于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四省(区)交汇区域连绵的大山深处。铜仁市境内的侗族主要分布玉屏、万山、碧江、江口、石阡等区县。侗族是个与诗歌有着深厚感情的民族。侗族没有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都是靠着歌声代代传承,素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       侗族由古代百越族人中的一支发展形成,而越人是善于歌唱的古老民族。西汉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刘向在其所著《说苑》一书中,记述了一段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令尹鄂君子晰在游船上赞赏榜枻越人唱歌的情景,并借用汉字记音的方式记录一首《越人歌》。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侗族先民越人就已是一个善歌的民族。

南朝时期,这类民歌又有所发展,祭祀歌、礼俗耶歌开始出现。至宋代,侗族大歌已发展到较成熟阶段。宋代诗人陆游所著《老学庵笔记》中已经有关于“仡伶”集体做客唱歌的记载。至明代,侗族大歌已在侗族地区广泛流行,明末著名诗人邝露的《赤雅》中有记载:“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           20世纪50年代后,侗族大歌被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发现,他们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收集发掘、记录整理,侗族大歌从此由大山深处走向世界。20世纪50年代初,黎平岩洞侗族歌手吴培信代表侗族出访苏联,第一次将侗族大歌带出国门。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侗族大歌也在不断嬗变。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不断提升,不再受限于劳动时节的制约,而是想唱就唱;歌词、曲调内容不断丰富。

“行歌坐月”,这个唯美而浪漫的名字,其实是侗家人延续百年的“相亲大会”,侗寨的夜晚,月光如银,姑娘们聚在一起绣花织布,小伙子们则拿着牛腿琴来与姑娘们对歌。一唱一和的曲声与歌声中,藏着表白与衷情。“行歌坐月”的月堂里,也留下了一双双恋人的身影。

被誉为“自然天成的东方和声”的侗族大歌,作为艺术与文化的瑰宝,被东西方流行音乐争相引入。但无论融入什么形式的歌曲,侗族大歌里那无伴奏的美妙人声总能跳脱成整首歌的灵魂。       侗歌响起,日升月落、鸟鸣虫吟都在歌声里错落有致。这一刻,自然纯粹;这一刻,万物生长!       铜仁市历史绵长,人文荟萃,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将持续深入挖掘这片土壤的人文底蕴与旅游珍宝,进一步推动铜仁市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铜仁、认识铜仁,体验这里的美食美景与魅力文化,通过研究院的视觉盛宴,吸引更多的人来到铜仁,感受铜仁,爱上铜仁。

0 阅读:2

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

简介: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官方大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