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1年的秋天,日军疯狂的“扫荡”让无数抗日军民陷入绝境,百余名年轻女兵被包围。
得知消息后,聂荣臻将军下达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就算部队打光也要救出她们。
随着命令下达,在日军铁桶般的包围下,一场激烈的战斗打响。
这场救援战将如何展开?百余名女兵最终有没有得救?
聂帅下令1941年的秋天,太行山深处,日军在百团大战惨败之后,恼羞成怒,集结七万兵力,对晋察冀根据地展开了疯狂的“铁壁合围”扫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保存实力,晋察冀军区的抗日力量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可就在大部分部队成功突围的时候,指挥部收到消息——白求恩卫生学校的一百多名年轻女学员,还困在花塔山一带,迟迟未能撤离。
这些女学员是学校精心培养的医务人员,年龄不过十八九岁,甚至有些刚从课堂走向战场。
一旦被俘,不仅她们会陷入险境,甚至会对整个抗日根据地的医疗体系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消息传到晋察冀军区指挥部,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将军眉头紧锁,手中的地图摊开在桌上,目光死死盯着标注着日军包围圈的区域,久久没有说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地图上看,花塔山已经被日军三面包围,而唯一没有敌人的北面,则是一条悬崖峭壁。
深入敌后营救,不仅意味着要与日军主力交锋,还要面对巨大的伤亡风险。
但聂荣臻将军最终还是下达了命令:
“无论如何,要把她们救出来!就算把部队打光,也要把人救回来!”
命令传达到了晋察冀第一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手中,此时,他正带着部队在狼牙山一带与敌军周旋,掩护大部队撤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听到这一消息后,杨成武当即集合警卫连和侦察连的700多名战士,与参谋们围坐在地图旁,仔细分析敌我态势。
聂荣臻传来的情报中提到,被困的女兵正藏身在花塔山脚下的一片密林中,而日军在这一带部署了重兵,形成了环形封锁。
想要完成救援任务,唯一的办法便是重新钻回敌人的包围圈,和日军抢时间、抢地形。
杨成武手指着地图上的一条狭长山道说道:
“这里是花塔山西北的一条小路,也是唯一能够悄悄接近目标的地方,但这条路崎岖陡峭,只能在夜间行动,否则就会暴露。”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部署完成后,杨成武当机立断,带领700多名战士趁着夜色出发,经过整整一个夜晚的艰难跋涉,杨成武的部队终于接近了花塔山附近。
可当他们成功找到那片藏匿女兵和群众的密林时,却发现这里还藏着大批老百姓、后勤人员和伤员,总数竟达到3000多人。
这支队伍中有不少体弱的老人、孩子,还有伤病未愈的伤员,甚至连基本的武器装备都没有。
这不仅意味着救援行动的风险成倍增加,也让突围的难度直线上升,杨成武强压下心头的焦虑,将地图展开在一块岩石上,召集所有人一起商议新的突围路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既然来了,就没有回头路可走!”杨成武用力攥紧拳头,语气坚定地说道,“我们的任务是救出所有人,一个都不能少!”
面对这样一支庞杂又羸弱的队伍,杨成武果断决定放弃原定计划,将大部队转移到花塔山西北方向的一处隐秘山谷中。
这片区域地势险峻,位于日军包围圈的背后,相对安全,他命令部队从龙潭湖大峡谷出发,悄悄爬上花塔山,为了不惊动敌人,部队必须在天亮前完成转移。
山路的艰险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天色渐渐亮了,部队仍然没有完全到达目的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这时,侦察兵传回了更为糟糕的消息——日军已经开始在周围搜山,包围圈正在逐渐缩小,如果不能及时转移,所有人都将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
花塔山被困花塔山此时成了一座孤岛,山脚下,是密密麻麻的日军岗哨和巡逻队,而山顶上的3000多女兵,群众,伤员和700多名战士,已经被危险包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杨成武站在山崖边,手持望远镜远远眺望着日军营地,参谋长黄寿发站在他身边,焦急地说道:
“敌人的包围圈太密了,尤其是东南方向,已经完全堵死了,想要从正面突围,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一旁的副司令高鹏也接话道:
“我们现在带着这么多人,绝大部分人甚至连基本的防身武器都没有,一旦敌人发现,我们全军覆没的可能性非常大。”
杨成武缓缓放下望远镜,语气坚定地说:
“我们的任务不是让人牺牲,而是要让他们活着!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要全力以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时,侦察兵从山下带来了最新的敌情报告,日军在花塔山周围设立了三道包围圈,所有进出山谷的路口都被重兵把守。
而山北虽然没有敌人,但却是陡峭的悬崖峭壁,几乎无路可走,这无异于绝境。
但杨成武却没有半点犹豫,他果断地对部下说:
“敌人把我们围成了铁桶,我们就从铁桶的裂缝里钻出去,北面的梯子沟虽然险峻,但却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梯子沟,是一条极其险峻的山间小路,两侧都是垂直的山崖,中间布满了碎石和荆棘,沟底还有一条冰冷的溪流,正是因为地势如此险峻,日军才没有重点防守。
杨成武当即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决定利用夜幕掩护,带领队伍从梯子沟悄悄转移。
他在地图上指点着行动路线,叮嘱所有指挥官:
“每一个小队都必须牢牢护住百姓和女兵,绝对不许任何人掉队!”
随后,他命令侦察连和三连分布在梯子沟两侧的山腰上埋伏,一旦日军发现大部队,他们必须拼死守住阵地,掩护主力撤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间紧迫,杨成武先派出一支小分队沿梯子沟前探,确认路线的安全。
很快,传回的消息证实梯子沟虽然艰险,但目前没有敌军的踪迹,这让杨成武终于松了一口气,他迅速组织队伍开始行动。
刚下过雨的山顶湿滑无比,战士们必须手脚并用地攀爬,许多伤员躺在担架上,由战士们轮流抬着向前走。
体力不支的百姓则由警卫连的士兵搀扶着,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女兵们虽然年轻,但大多数人已经疲惫不堪,有的甚至因为饥饿和寒冷而晕倒在地,但她们依然咬紧牙关,彼此搀扶,毫不退缩。
就在队伍还未完全通过梯子沟时,一名侦察兵急匆匆跑来,神色紧张地报告:
“报告司令员,敌人已经开始向我们这边靠近了!”
杨成武没有丝毫慌乱,立即命令三连连长带领部队进入预设阵地,准备阻击敌人。
三连战士迅速爬上了两侧的山坡,隐蔽在乱石和荆棘之间,等待日军的到来,杨成武则亲自带领警卫连守在队伍的末尾,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日军即将进入梯子沟时,三连突然开火,敌人猝不及防,纷纷卧倒,但很快便开始还击。
三连战士用子弹和手榴弹将敌人牢牢压制在山脚,但敌军的增援不断赶来,形势越发危急。
杨成武站在一块巨石上,手持望远镜观察战况,面色凝重,他向三连连长下达命令:
“一定要守住山口,顶住!”
激烈的交火声在山谷中回荡,大部队正在紧张地穿越梯子沟,女兵们和伤员在战士们的护送下,拼命向前奔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在天亮前,3000多人的大部队成功通过了梯子沟,来到了相对安全的山谷。
血染梯子沟大部队决定在山谷稍作休整,再继续撤退,就在此时,北侧山头上冒出了一股日军的身影。
一个侦察兵用望远镜扫了一眼,神色大变:“不好!日军已经绕到梯子沟出口的北侧山头了!”
“敌人想要切断我们的退路!”杨成武迅速召集还在洼地的几名连长布置防御,同时让女兵和百姓立即向更远处的山区撤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就在他发号施令的片刻,日军的机枪已经响起,女兵的丁一队长第一个站了出来,她高声喊道:
“女兵们,护送百姓撤离!医务兵准备好担架,随时救治伤员!”
白求恩女校的女兵们纷纷响应,她们有的搀扶老百姓,有的抬着担架,还有的捡起枪支,准备协助战士们迎敌。
王院长站在一旁,一边指挥队伍撤离,一边组织留守的女兵在洼地边缘搭建临时掩体,为伤员提供救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洼地的地形完全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现场的形势越来越危急,日军从山顶涌下,大批士兵冲进了洼地。
女兵们没有退缩,她们手中没有重武器,甚至连子弹也早已用光,但她们依然用石头、木棍,甚至是赤手空拳,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担架上的伤员们看着这些英勇的女兵,一个个流下了眼泪,一名重伤员挣扎着坐起身,对身边的医务兵说:
“别管我们,快走!你们是革命的未来,一定要活下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那些女兵们谁也没有离开,她们咬牙背起伤员,哪怕冒着枪林弹雨也要将他们送到更安全的地方。
王院长和丁一队长始终坚守在最后,她们带着仅存的几十名女兵筑起了人墙,用血肉之躯阻挡日军的进攻,为百姓和伤员争取最后的撤离时间。
这些十八九岁的女孩,原本是这场突围中最需要保护的对象,但此刻,她们却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了一道无法逾越的血肉屏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后方的增援部队终于赶来时,王院长、丁一队长等人全都壮烈牺牲,战场上仅剩的几十名女兵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在短暂的枪声停歇后倒在了地上。
而那些被她们拼死守护的百姓和伤员,则在增援部队的保护下成功突围。
这一天,梯子沟被鲜血染红,百余名女兵最终只有不到一半成功突围,那些牺牲的女兵和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大部队的安全撤离。
血染梯子沟,这是一场必将载入史册的突围,这群尚未走出校园的白校女兵们,用她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了革命力量的延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们的牺牲不是终点,而是无数人继续前行的起点,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她们永远不会被遗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