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死岳飞后,赵构为什么在岳飞灵位前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

小何小看历史 2025-01-23 04:28:19

世人皆知岳飞是南宋名将,为国征战沙场,却不知他的结局竟是含冤而死。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岳飞死后不久,宋高宗赵构竟然在岳飞灵位前说出了"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这八个字。

这位常年征战的将军,手握重兵,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而赵构又为何要在他死后说出这番话?

一、君臣之间:从信任到猜忌

建炎四年的一个清晨,宋高宗赵构正在临安行宫批阅奏折。此时,一位快马加鞭的信使带来了捷报:岳飞率军在郾城大败金兵主力,斩杀敌军万余。

赵构看完战报,龙颜大悦。他立即召集朝臣议事,当场便下令加封岳飞为右武大夫,赐白银千两、锦缎百匹。这已经是岳飞连续第三次获得皇帝亲赐重赏了。

当时的宋朝朝堂上,能得到皇帝如此厚待的将领并不多见。自从靖康之变后,赵构对待武将一向谨慎。然而岳飞却成了个特例,不仅可以自行募兵,还能独立调度军需物资。

建炎年间的一次军议上,有大臣提出要分散岳飞的兵权。赵构却说:"岳飞为国征战,屡立战功,朕深信其忠心。"这番话传开后,朝中上下无人再敢质疑岳飞。

然而,这份信任并未持续太久。绍兴五年冬,岳飞奉命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就在这时,朝中却传来一个奇怪的消息:有人在岳飞的军帐中发现了写有"恢复中原"字样的旗帜。

这面旗帜本无可厚非,但被秦桧等人解读为岳飞另有所图。他们向赵构进谏说:"岳飞麾下兵马已超十万,若收复中原,岳帅威望必将凌驾朝廷之上。"

这番话恰好刺中了赵构的软肋。多年来,他一直担忧着重蹈覆辙,深怕重现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

绍兴七年春,一份来自前线的密报引起了赵构的注意。报告称,岳飞与收复失地后的部分地方官员频繁来往,甚至私下议论朝廷政事。这让赵构想起了当年自己在江南起兵的情形。

更令赵构在意的是,岳飞手下的部将张宪,竟在酒后说出了"待收复中原,必先迎回二圣"的话。这句话很快传到了赵构耳中,让他彻夜难眠。

就在这个时候,秦桧向赵构献上了一份详细的奏折,上面罗列了岳飞部下将领们的种种"异动"。其中包括私自招兵、擅自调动粮草,甚至还有与北方遗民暗中联络的记录。

这些消息无疑加重了赵构的疑虑。当年他曾对岳飞委以重任,但现在,这份信任正在被种种迹象动摇。

二、权力的考验:岳家军的崛起

绍兴四年的一个早晨,金国使者来到南宋朝廷,却带来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岳飞部下兵将,已有十五万之众。"这个数字让朝中文官们大为震惊。

要知道,当初岳飞组建岳家军时,不过区区数千人。可短短几年间,这支军队便发展到了如此规模。更令人瞩目的是,这支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在一次战役中,岳家军仅用三千精锐,就击退了金军两万大军。这样的战绩传到京城,引起了文官集团的警惕。当时的枢密使张浚就曾在朝会上说:"自古以来,将帅握兵过重,往往生变。"

然而,岳家军的扩张并未因此停止。在郾城之战后,又有大批年轻将领加入岳家军序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张显,此人曾在战场上连斩金将三员,一战成名。

随着岳家军声威日盛,各地义士纷纷前来投奔。一位在金营做过谍报的商人曾说:"金人谈及岳家军,无不变色。"这支军队的威名,已然传遍中原。

岳飞为了维持这支庞大军队的开支,开始在各地设立军需仓库。有意思的是,这些仓库多由地方豪族负责管理。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朝廷的关注。

当时的户部侍郎李纲就曾上书说:"岳帅军中粮草,不经朝廷调拨,恐有不妥。"这份奏折很快就传到了秦桧手中。

秦桧找来当时主管军需的官员详细询问。得知岳家军不仅在江南设有粮仓,还在淮河以北建立了补给线。这种超出朝廷掌控的军事体系,让文官们感到不安。

有趣的是,岳家军的扩张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不少北方投降的金军将领,都主动请求加入岳家军。其中就包括后来跟随岳飞北伐的王贵。

这些将领的加入,无疑增强了岳家军的实力。但同时也让一些人产生了疑虑:这支军队是否会成为一把双刃剑?

绍兴六年冬,岳家军再次大胜。这次他们不仅收复了失地,还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战报传来,群臣祝贺,但秦桧却对身边的官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岳帅军中,强弩之末,远矣。"

不久后的一天,秦桧在朝会上提出:"岳家军兵力已过于庞大,不如分屯各地。"这个建议虽然没有立即被采纳,但却在朝中引起了激烈讨论。

三、政治角力中的新发现

绍兴七年春的一个早晨,秦桧收到了一份特别的密报。这份密报记载了一件看似平常却耐人寻味的事:岳飞的部将王贵,竟然与江南大族顾氏家族有着密切往来。

这个发现引起了秦桧的注意。他派人暗中调查,很快就发现了更多隐秘的联系。原来,岳家军的后勤补给网络中,竟然有大量的江南士族参与其中。

一位叫张远的商人就曾透露:"岳帅麾下将士的军饷,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各地士族直接支援的。"这种绕过朝廷的军需供应方式,在当时可是闻所未闻。

更令人意外的是,岳家军的粮草补给并非完全依赖朝廷拨款。在淮河以北,他们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民间供应网络。当地的富户、商人甚至会主动向岳家军提供军需物资。

有一次,岳飞部下的一个千户带兵经过宿州时,当地士绅不请自来,送来大批粮草。这种现象在北方各地屡见不鲜,甚至形成了一种默契。

绍兴八年的一天,一位从北方来的商人向朝廷官员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在收复的地区中,有不少原北宋时期的官员后裔与岳家军来往密切。

这些人中,有的是前朝遗老,有的则是地方名望之家。他们不但为岳家军提供情报和物资支持,还在民间散布"岳帅必能光复中原"的言论。

更令朝廷警惕的是,岳飞的部将们似乎也在暗中与这些势力保持联系。一个叫李实的将领就曾说:"待收复中原之日,必先恢复旧制。"这番话很快传到了京城。

在朝廷派来的密探记录中,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岳家军的一些将领经常出入北方士人的聚会场所。这些聚会表面上谈诗论词,实则暗中议论朝政得失。

绍兴九年初,一场意外揭开了更大的秘密。一名押运军需的官员在整理账目时发现,岳家军的一些军需物资竟然是通过海上商路运送的。这条商路的背后,竟然有着复杂的人际网络。

追查下去,朝廷发现这些海商中有不少是北方避难南下的富商。他们不但为岳家军运送物资,还暗中联络各地力主抗金的势力。

这些发现让朝中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岳帅用兵如神,却不知朝廷忧虑。"也有人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古人诚不我欺。"

就在这个时候,秦桧向赵构呈上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其中详细记载了岳家军与各方势力的联系网络。这份报告的出现,让局势变得更加微妙。

四、最后的转折:和议与抉择

绍兴十一年秋天,一个不寻常的场景在汴京城外上演。金国使者完颜昌,带着一封密信来到南宋边境。这封信中藏着一个惊人的条件:只要处置岳飞,金国愿意与南宋议和。

这封密信很快就传到了秦桧手中。当天夜里,秦桧便入宫面见赵构。两人密谈了整整一个时辰,谈话的内容无人得知,但第二天朝会上的情形却格外微妙。

当日朝会上,有大臣提出北伐正当其时。秦桧却突然说出一句话:"岳飞屡战屡胜,然国库已空,民不聊生,不如暂且修好。"这番话立即在朝中引起了激烈争论。

支持北伐的大臣们纷纷站出来反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张浚,他当场就说:"岳帅军威正盛,此时议和,岂非自废武功?"

然而,朝中的风向却在悄然改变。一份份奏折摆在赵构的案头,有的说民生困苦,有的说军费难继,更有甚者,直指岳飞节节胜利的背后存在隐患。

就在这个时候,金国又派来使者,带来了更详细的和议条件:南宋每年奉献银绢,金国承诺永不南侵。这个条件,让不少主和派大臣心动。

一天,秦桧在朝会上提出:"金国愿议和,实乃天赐良机。"话音刚落,殿中便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趁胜追击,一派则主张及时止战。

正当朝中争论不休时,前线传来消息:岳飞已攻下朱仙镇,眼看就要收复中原。这个消息本该让人欢欣鼓舞,却让某些人感到不安。

秦桧立即上书,称岳飞"违抗朝命,擅自用兵"。接着,他又召集了一批大臣,开始草拟和议的具体条款。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一个重要的密使从金营回来,带来了金国的最后通牒:若想和议成功,必须先除去岳飞。这个条件虽然苛刻,却正中某些人下怀。

就在这时,朝中突然传出一个消息:有人发现岳飞与北方势力有秘密往来。这个消息迅速传遍朝野,给了主和派可乘之机。

十一月底的一天,赵构召见众臣,宣布了一个决定:为求和议成功,暂罢岳飞兵权。这个决定一出,朝中顿时哗然。

随后,十二道金牌火速发往前线,命令岳飞立即班师回朝。而在朝中,秦桧已经开始布置下一步的计划。

五、历史的回响:真相与反思

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七,寒风凛冽的清晨,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从大理寺狱传出:岳飞已被处死。这位威震金军的名将,就这样悄然离世。

处决岳飞的诏书上写着"莫须有"三个字。这道诏书的背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当日主审官万俟卨曾向秦桧请示:"此案证据不足,是否再行查证?"秦桧只说了四个字:"此乃上意。"

就在岳飞被处决的当天,他的部将张宪、岳云也相继被处死。更令人深思的是,朝廷随即下令:凡岳飞旧部,一律改编,不得私下联络。

处决岳飞后的第三天,和议正式签订。金国答应归还徽钦二帝梓宫,南宋则承诺每年进献绢帛十万匹、白银二十万两。这份和议,让南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岳飞死后不久,赵构竟然在岳飞灵位前说出了"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这八个字。这句话很快传遍朝野,引发诸多揣测。

一位当时的御史曾记载:赵构在岳飞灵位前驻足良久,还亲笔题写了祭文。祭文的内容虽已失传,但"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这八个字却流传至今。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岳飞死后,赵构对待秦桧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虽然表面上仍然重用秦桧,但暗地里却开始疏远他。

绍兴十二年春,一位老臣上书,请求为岳飞平反。赵构不置可否,只说:"此事容后再议。"这个"后"字,一直拖到了赵构驾崩。

多年后,史官在记载这段历史时写道:"岳飞之死,实为君臣之间、朝野之争的缩影。"这句话道出了这场悲剧的本质。

在岳飞死后的几十年里,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有说他临死前在牢房写下"天日昭昭"四个字,有说他至死不承认任何罪名。这些传说虽难考证,却反映了百姓对这位忠烈将军的敬仰。

直到宋孝宗时期,岳飞才得到昭雪。朝廷不但为他平反,还追赠他为鄂王,并在西湖边为他修建了庙宇。每年祭祀时,前来祭拜的人络绎不绝。

人们常说,岳飞的结局是南宋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南宋朝廷与金国维持着表面的和平,但代价是每年巨额的岁贡,以及失去的中原故土。

那句"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或许正是这段历史最好的注脚。它不仅道出了一个君王的悔意,更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复杂与无奈。

0 阅读:55
小何小看历史

小何小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