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清晨,小区里的大榕树下,都是爷爷奶奶们的聚会地点。
他们总会谈论孩子和孙子们的成长问题,七嘴八舌地分享各自的“育儿心得”。
“我孙子上次没考好,还是我去找老师问了情况……”“我女儿想学钢琴,我给她报了兴趣班……”这时,一个声音低声说道:“我就觉得,孩子的事情,有时候不该太多插手。”四周的人都愣了一下,转头看着这位“异类”的爷爷。
他的观点听起来好像有些惊世骇俗。
小刘从小就是大家眼中的“模范生”,但其实这一切的背后,是他父母的“全面控制”。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学习和爱好,他父母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只是问题出现得更早。
上大学后,小刘在宿舍里竟然连洗衣服都不会做,大家都笑称他是“温室里的花朵”。
当有人劝他,他也总是无奈地摊摊手:“小时候这些全是我爸妈给安排的,哪想过要自己做。”
特别是小刘进入职场的时候,这样的“呵护”显得更加不合时宜。
他总是习惯性地向父母求助,却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因为远隔千里,父母也是爱莫能助。
小刘的情况并不少见,父母的过度包办,剥夺了孩子学习自立的机会,这种“碍于爱”的现象需要更多人警觉。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拿着自己精心画的未来蓝图,而父母却递上早已制定好的“人生计划”?
小王曾经想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但艺术爱好者的爸爸看不惯这些“齿轮螺丝”,硬是让小王选择了艺术学院。
小王从大学毕业后,压抑的情绪却一直没有放下,反而与父亲渐行渐远。
就如纪伯伦曾说,孩子只是生命对自身渴望的一个延续,他们需要的是爱而不是强制的理念。
每个孩子都应拥有按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的机会。
即便走过弯路,那也是他们自己的体验。
情绪过滤:为何这会阻止心智的成熟婷婷总爱哭鼻子,每每和小伙伴争吵,父母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安慰、调解,把婷婷护得像个易碎的玻璃娃娃。
稍大一点,考试失利,她也不是自己去反思,而是等父母安慰和鼓励。
久而久之,婷婷遇到挫折,第一反应总是躺在父母怀里寻求庇护。
情绪是复杂的,每一种情绪,无论正面或负面,都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需要经历失望、挫折,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生活。
父母应该做的是引导他们理解和处理,而不是为他们清除一切障碍。
一味保护只会导致孩子无法独立面对人生的挑战。
有句话说得好,“你若爱他,就让他走。”这并不是冷酷无情,反而是长远考虑的表现。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像幼鹰学飞那样,父母总有放手的时候。
我们不能永远包办他们的生活,而是要给他们搭建一个可以起飞的平台。
回到大榕树下,那位爷爷又说道:“有时,放手去看他们飞,不是更好么?
大家这才慢慢理解,也开始讨论起来。
真正的智慧是一种“无为而治”,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世界,去羽化成翩翩起舞的蝴蝶。
由衷地希望更多父母能够明白,让孩子独立成长,并非袖手旁观,而是提供支持和指导。
这是我们赋予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它叫做“信任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