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655699838586c9ed0a5223973aa1978.jpg)
岳飞是抗金名将,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所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整,“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作战英勇,令金军胆寒,百姓爱戴。
然而在抗金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岳飞却被十二道金牌紧急召回京城,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
在监狱里,岳飞大喊自己无罪,只是一个狱卒听到后,只说了6个字,就让岳飞哑口无言。
这个狱卒到底说了什么?
岳飞听后哑口无言,颤抖着留下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后,慨然赴死。
1140年,金兵毁盟攻宋,岳飞率师北伐。
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形势一片大好。
岳飞率领岳家军连战连捷,甚至差点活捉金兀术。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12道金牌催岳飞班师。
在宋代,金牌是传递最紧急命令的方式。
一连十二道金牌,犹如重重压力,逼迫岳飞必须带兵回去。
岳飞悲愤交集,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班师之时,本以为终于盼到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乡亲,拦在路边痛哭流涕。
就这样,金军不费吹灰之力,又将收复的大片土地夺了回去。
岳飞回到京城后,立即被卸去兵权,随后被投入狱中。
在狱中,他被打得血肉模糊。
而此时的赵构和秦桧,却在开香槟庆祝和谈成功。
他们与金国签订的和谈,是屈辱的,对金国俯首称臣、割地赔款,连开封老家都拱手相让。
岳飞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悲愤:
“我岳飞到底犯了什么错?一生尽忠报国、毫无二心,北伐也是皇上同意的,如今打了胜仗,不仅不嘉奖,反而将我下狱!”
韩世忠也曾找到秦桧,质问他:“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
秦桧支支吾吾,只说了一句:“其事体莫须有。”
“莫须有”这一罪名,实在是难以令人信服。
岳飞自然不肯甘心。
当时,有一名狱卒,原本对岳飞十分敬重,对他照顾有加。
后来迫于上级的压力,他的态度也变得冷淡起来。
岳飞忍不住问他为何如此。
狱卒说:“因为你有罪。”
岳飞高声辩驳:“岳某无罪!”
狱卒面无表情地说了六个字:“迎二圣,便是罪!”岳飞顿时哑口无言。
在此,我们不妨深入思考一下,“迎二圣”为何会成为岳飞的罪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8bb2b07c845cc450db0c32f89af21ad.jpg)
宋朝的建立,源于“陈桥兵变”,皇帝对武将的猜忌可谓是一大传统。
赵构本人内心极度敏感、扭曲,而岳飞在“主战”问题上与他针锋相对。
尽管大家都在庆祝议和成功,岳飞却仍继续泼冷水。
此外,金人在议和的条件中要求杀岳飞,这也给了赵构和秦桧一个借口。
再者,赵构的皇位得来本就有些“不正统”,他坐得心虚。
岳飞主张“直捣黄龙府”,迎回宋钦宗,这无疑让赵构感到威胁。
他担心宋钦宗回来后,自己的皇位将受到挑战。
尽管“迎二圣”的口号最初是赵构为了顺应民意、拉拢人心而提出的,但他只是喊喊口号,并未真想付诸实践。
而岳飞却认真对待,这让赵构感到不安。
那么,岳飞真的不懂政治吗?
“迎二圣”只能是政治口号,喊喊可以,但不能动真格。
“靖康之变”后,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掳至遥远的东北,受尽凌辱。
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下,“迎二圣”、洗刷国耻成为民众的强烈呼声,宋高宗为维护自身合法性,也不得不大力倡导此主张。
然而,宋高宗内心深处却极力反对迎回二帝。
他做皇子时备受父兄冷待,且皇权的排他性让他担忧二帝归来后的局面。
在他看来,“迎二圣”的口号可喊,但绝不能付诸行动。
谁敢真正去做,便是与他过不去,质疑他皇位的合法性。
多数朝臣对皇帝的真实想法心知肚明。
然而,岳飞却没有看清楚里面的隐情,在“迎回二帝”问题上,他与韩世忠、张俊等人不同。
不仅在公开场合高调呼喊,在军中以此激励部下,甚至在与皇帝单独会面时也极力陈说迎回二帝的方略。
若察觉宋高宗有迟疑,言辞还颇为激切,此举无疑触怒了皇帝。
正因如此,岳飞虽立下赫赫战功,备受赞誉,但最终仍难逃被杀的悲剧。
从宋高宗的角度看,他处死岳飞也有其苦衷,毕竟没有皇帝能容忍臣子挑战他的权威、威胁他的地位,历朝历代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