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多州巨型老鼠肆虐,重达30斤比儿童还大,官方:煎炒或炖汤

李砍柴 2025-03-21 21:52:32

近日,美国的一个渔民在社交媒体上传了一段视频:他单手拎起一只体长超过60厘米、尾巴如鳄鱼般粗壮的巨型老鼠,对着镜头调侃:

“这玩意儿比我家的金毛犬还重,今晚就按政府建议的——炖汤!”视频迅速获得300万点击量,评论区炸开了锅。

有人惊恐于“末日鼠灾”,有人好奇“鼠肉什么味儿”,更多人则在追问:

这种被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FWS)官方认证为“建议煎炒或炖汤”的巨型海狸鼠(Nutria),究竟是如何从南美洲的河滩登陆北美,掀起这场持续百年的生态灾难?

翻开历史档案,这场灾难的源头竟与人类对时尚的追逐密不可分。19世纪末,纽约第五大道的皮草商们发现了一种新猎物——原产于南美潘帕斯草原的海狸鼠。

这种半水栖啮齿动物不仅拥有油光水滑的深棕色皮毛,更具备惊人的繁殖能力:出生三个月即可性成熟,母鼠每年最多能产下27只幼崽。

商家们嗅到商机,将“三个月回本”“毛皮媲美貂绒”作为宣传语,在路易斯安那、加利福尼亚等州掀起养殖狂潮。

1938年巅峰时期,全美养殖场圈养着超过2000万只海狸鼠,它们的皮毛被制成大衣、帽子,成为上流社会彰显身份的符号。

但命运的转折总在不经意间降临。1940年代二战爆发后,尼龙等合成纤维迅速取代动物皮毛,海狸鼠养殖业一夜崩盘。

面对积压的库存,绝望的养殖户们选择打开笼门——据路易斯安那州渔业局档案记载,仅1945年就有超过40万只海狸鼠被弃置沼泽。

这些曾在铁笼里瑟瑟发抖的“时尚囚徒”,就此开启了一场持续八十年的复仇。

它们用凿子般锋利的橙色门牙啃噬香蒲、芦苇等湿地植物,每天进食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25%,连带毁坏十倍于此的植被;

挖掘的洞穴深达6米,在防洪堤坝上制造出蜂窝状的致命伤口。

路易斯安那州环境部门统计显示,该州70%的湿地退化与海狸鼠直接相关,相当于每年损失两个曼哈顿岛面积的生态屏障。

当传统灭鼠手段节节败退,美国人开始尝试用“吃货精神”对抗生态危机。

早在1997年,路易斯安那州就推出过“海狸鼠秋葵浓汤”食谱,鼓励居民将这种“入侵蛋白质”端上餐桌。

2025年FWS发布烹饪指南时,更有餐饮从业者开发出鼠肉玉米卷、炭烤鼠排等创意菜式。

新奥尔良的年度烹饪大赛上,参赛者用鼠肉制作的“卡津风味肉丸”曾吸引《纽约时报》美食专栏报道。

企业也嗅到商机:某宠物食品公司将海狸鼠制成狗粮,包装袋上印着“每购买一袋,拯救一平方米湿地”的环保标语;

路易斯安那州旅游部门甚至推出“生态危机体验游”,带游客乘船捕捞巨型老鼠,现场观摩厨师处理鼠肉的全过程。

然而现实总比理想多几分荒诞。尽管生物学家反复强调“彻底煮熟可杀灭钩端螺旋体等寄生虫”,多数美国民众仍对食用鼠肉心存芥蒂。

在YouTube某档试吃海狸鼠的视频中,博主强忍呕吐的表情被做成表情包疯传,评论区最高赞留言写着:“我宁可生啃亚洲鲤鱼!”

更尴尬的是,海狸鼠的经济价值远不及预期——密西西比州的渔民曾算过一笔账:每只鼠的加工成本高达12美元,而鼠肉市场价仅每磅3美元,捕鼠行动完全依赖政府补贴。

正如一个网友所说:“给胖到没脖子的海狸鼠戴追踪项圈,比说服美国人吃鼠肉更现实。”

这场“舌尖上的生态战”陷入僵局之际,科学家们开辟了多元化战场。

在加利福尼亚州中央谷地,农业部门往投放的诱饵中混入荷尔蒙避孕药,试图遏制海狸鼠恐怖的繁殖力;

纽约市议会通过法案,斥资3200万美元给下水道加装单向防鼠阀,阻止鼠群通过排水系统扩张领地;

佛罗里达州对非法放生行为开出最高5万美元罚单,威尼斯镇甚至举办过“海狸鼠投掷赛”,用荒诞的娱乐形式唤醒公众关注。

但所有这些措施,都敌不过一个冰冷现实:路易斯安那州沼泽保护协会的调查报告指出,啃食植被的海狸鼠每年造成1.5亿美元损失,而全美每年灭鼠经费仅有2700万美元。

有趣的是,当美国人为是否吃鼠争论不休时,太平洋另一端的上海崇明岛也在经历相似困境。

2024年10月,当地农田惊现重达10斤的巨型海狸鼠,啃食莲藕、水稻造成数百万损失。

但与美国人“化害为食”的思路不同,中国农业农村部明文规定“禁止食用入侵动物”,转而采用物理隔离与生态修复:在河道设置浮动围栏,投放貉、赤狐等本土捕食者。

这种差异背后是文化认知的鸿沟——美国人将“入侵物种入膳”视为解决问题的务实策略,而中国人更警惕食品安全风险与生态链二次破坏。

不过双方在一点上达成共识:马里兰大学与复旦大学联合研究证实,单靠扑杀最多只能清除30%的鼠群,真正的治本之策必须回归生态系统重建。

站在2025年回望这场持续百年的“人鼠大战”,黑色幽默与严峻现实交织缠绕。

TikTok上,年轻人用海狸鼠门牙制作哥特风项链,称其为“生态危机周边”;环保组织发行“吃鼠救湿地”主题NFT,两周内筹得140万美元治鼠基金;

更魔幻的是,某美食真人秀推出“百鼠宴”特辑,评委点评鼠肝慕斯时认真讨论着“如何平衡罪恶感与美味”。

但笑声掩盖不住深层危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报告》显示,全球每年因入侵物种损失超400亿美元,而海狸鼠只是其中一枚多米诺骨牌。

或许未来的某天,当我们的子孙在自然博物馆看到海狸鼠标本时,解说词会这样写道:

“这种动物曾因人类的欲望漂洋过海,又因人类的傲慢泛滥成灾。它提醒着我们,每一个轻率的决定都可能需要百年偿还。”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

1 阅读:513

评论列表

UC用户1700076

UC用户1700076

2
2025-03-22 18:18

“*”商家们嗅到商机,将“三个月回本”“毛皮媲美貂绒”作为宣传语“*”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是这样在国内宣传的,很多人养,(除了引种的,推广的)就没见有谁发财的。[滑稽笑]

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

2
2025-03-23 00:08

美国什么都大,鸟也大,鼠也大[得瑟]

秋思

秋思

1
2025-03-22 01:34

外国人食谱不行!

李砍柴

李砍柴

一边写作养家,一边浪迹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