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医院大批清退中成药,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说是中医没落的信号,有人说是利益分配的博弈,还有人干脆认为中药没用。
可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当一款药品被“送走”时,背后的逻辑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这是医药行业的缩影,更折射出关于健康、科学、市场和文化的多重矛盾。
今天我们就从医疗、历史、科学和社会的多角度,聊一聊这个话题的真相。
中成药真的被“抛弃”了吗?
先别急着下结论。
中成药的清退并不等同于被彻底否定,而是一个复杂的筛选过程。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药品的监管力度,尤其针对那些疗效不明、成分模糊、证据薄弱的药物。
这些药物中,不少正是中成药。原因?很简单:中成药的历史虽悠久,但现代医学讲究的是“证据为王”。
一旦在临床试验中无法证明疗效,或者成分不够清晰,就很难继续留在医院里。
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例,这是一款风靡多年的中成药,曾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它的疗效与安慰剂差别不大。
最终,它被许多医院剔除了药品目录。这并不是说它完全无用,而是它的作用可能远没有宣传的那么神奇。
现代医学不允许含糊的“差不多”,更需要真实、明确的证据。
这是不是意味着医院对中成药“一刀切”?显然不是。一些通过严格试验并且疗效确凿的中成药依然被保留,比如用于治疗肝病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或者广泛用于止血的“云南白药”。
清退中成药,并非全盘否定,而是为了让真正有效的药物留下来。
为什么清退中成药成了趋势?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剖析:医疗规范化、经济驱动和社会心理。
1. 疗效和安全性,才是硬道理现代医学对药物的要求极为苛刻,讲究“循证医学”——也就是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有明确的科学证据支持。
而许多中成药的研发思路并不完全符合这种标准。它们更多依赖传统理论或者经验公式,而不是通过严格的现代临床试验来验证。
这种方法在古代可能无可厚非,但在现代,药品的安全性和疗效必须用科学语言说话。
举个例子,关于“感冒清热颗粒”。
它在感冒治疗中确实有一定效果,但这种效果更多是依赖患者的主观感受而非明确的临床数据。在医学研究中,主观感受与科学数据之间的鸿沟往往决定了药物能否被认可。
医院作为医疗机构,必须对患者负责,不能让“可能有效”的药物占据资源,这才是清退背后的核心逻辑。
2. 医保资金的压力越来越大医保基金是有限的,但患者的需求是无穷的。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医保资金的管控力度,要求优先覆盖那些性价比高、疗效明确的药物。
许多中成药价格高昂,却未必能提供等值的治疗效果,这就让它们成了“被清退”的首选。
以“麝香保心丸”为例,这款药物过去广受追捧,但其价格较高,且疗效在国际医学界始终存在争议。相比之下,一些价格低廉的仿制药、通用药却能提供相似的治疗效果。
在医保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医院自然会选择后者。
3. 患者的信任危机中成药的另一个问题在于“神药”泛滥,导致患者逐渐失去信任。近年来,许多中成药因夸大疗效、虚假宣传被曝光,比如某些标榜“包治百病”的保健类药物,实际上只是普通的食品添加剂。
这些负面新闻让大众对中成药的印象逐渐恶化,甚至将其与“智商税”划上等号。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信任危机并非无缘无故。许多中成药的生产厂家为了追求利润,忽视了药物的研发和质控,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劣质产品。
医院作为专业机构,自然不愿背这个锅。
中成药的没落是文化的失败吗?有人认为,中成药的清退是中医文化走向衰落的标志。但这种看法未免过于悲观。
中成药的清退,恰恰是在为中医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扫清障碍。
历史的启示:传统并非一成不变
中国的医学传统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变革。
早期的中医主要依赖草药和经验,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医开始逐渐引入解剖学、病理学等概念。传统文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代共存、共进。
今天,中成药的清退也可以看作是中医与现代医学接轨的过程。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阿司匹林”。
这款西药的灵感来源于柳树皮的提取物,而柳树皮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中国的草药疗法。西方医学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而是从中提炼出了更科学、更有效的药物。
中成药的未来,也许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科学与传统的融合:中成药的新方向
近年来,许多科研机构开始尝试用现代技术研究中药的成分和作用机制。
“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作为中医药的杰出代表,青蒿素挽救了无数疟疾病人的生命,还让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说明,中医药并非无法与现代科学接轨,关键在于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它们的价值。
中成药的清退,正是在倒逼行业走向更规范、更科学的方向。
那些真正有效的药物,最终会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而那些缺乏依据的“伪药”终将被淘汰。
从“药”到“商品”:中成药的另一面
不得不承认,中成药在清退潮中暴露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商品化”的倾向。许多中成药并不是以治病救人为目的,而是作为一种盈利工具被推向市场。
这种现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尤为明显。
某些号称“补肾壮阳”的中成药,其广告铺天盖地,但实际效果却往往令人失望。这些药物的成分常常模糊不清,甚至添加了违禁物质。
医院对这些药物进行清退,实际上也是在维护患者的权益。
而商品化并非中成药的原罪,而是市场规律的产物。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政策和监管两方面入手。
只有严格规范生产和销售,中成药才能摆脱“商品”的标签,重回“药”的本质。
结语:中成药的未来在哪里?
医院清退中成药,并不意味着它们被彻底否定,而是一次必要的“筛选”。中成药的价值并非全然无用,但它们必须用科学和疗效来证明自己。
对于患者来说,清退潮并不是坏事,因为它让我们离安全、有效的医疗更近了一步。
未来的中成药,可能会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面貌重新出现在医院里。而这次清退,或许只是它们涅槃重生的开始。
我们需要的不是“神药”,而是真正能治病救人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管理法》解读
2. 《中国中医药报》:中成药的规范化管理与发展
3. 《临床药理学杂志》:中成药疗效验证的循证医学研究
4. 世界卫生组织:《青蒿素的发现与发展》
孙中水
走的都是断子绝孙路,中医多少年了?西医才区区200年,
落寞.年华 回复 匠意随心 01-06 08:38
看见没有,这货就是信中医的德行,中医就是迷信的例证
匠意随心 回复 01-06 06:22
等你鬼上身了跳大神还真能起效。可惜你变鬼的几率大一些。
观海
中成药也要辨症用药的,比如感冒有风寒风热之分,不能混了。人的体质也要分辨。没有扎实中医辨症能力而相当然用中成药很容易让中成药无效或起不良作用。应该强调辨症用药。而主要不是药的问题。现代科学现在还不是以发现中药治病的综合药理,彻底弄清一个中成药的药理成本很高,庞大的中成药群要多少资金才能承要。实践也是科学的一部分。思想的升华是社会活动促成的。实践中走出的中药也是科学的方面的产物。现代科技的加入应该促进中药的发展。
无禁言 回复 01-30 22:08
好麻烦,一个感冒
Lhte 367 U c
中成药疗效欠佳,只花钱治不好病,请退自然
艾伦 回复 12-28 22:46
只能说你不懂中医,找的是庸医
用户10xxx25
不是中医药不行。而是现在都用西医的那套所谓的标准来做评判。而中医药里很多东西西医里根本解释不了,所有一概而言为无效。在加上中医的是问诊和定病,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才能更多的根据每个人身体不同而定出不同的药方才能有效的治病。在同时现在国内真正的好的中药都被资本出售给了国外,特别是日本,他们所谓的汉方药用的都是我们国内最好的草药。所以效果很好而国内好的药,普通老百姓却很少用到,或者说贵,用不起。而用的起的都是一些速成种植出来的药,药效相差很多。在加上半桶水的中医也太多,所以总觉得中医不行。在就是品论区里有人看透了事实,就是医院的收入和医生的收入,全都和开出的药多少钱挂钩,怎么会让便宜又好用的中药进去。在就是现在人们都是快节奏,医药来的快,中药来的慢,更多的人多会选择医药。而中药和西药的很大的区别在于中药的治疗是提高自身免疫力让病情好转,加强本身的能力。而西药是定点清楚,不在乎其它,就是常说的头疼治头,脚疼治脚。而自身情况会因为药物用多,产生抵抗力,之后在只能加强药量,最后西医一句对不起,药没用了。
东方木 回复 02-02 14:58
不是中医不行了,而是中药不行了。以前的中药,大都是大自然原生品种,要么野生的要么是有机肥料种植的,总体上药效有保证。现在的中药,品种经过杂交改良,药效就已经变了,再加上是化肥速培出来的,药力就更没多少了。比如人参,以前传统人参种植至少要8年一般都要10年才能收获,现在人参3年多就收获了。以前的人参是用来续命的,一口人参可以让人吊着一口气好几天,现在的人参泡水喝,喝那么多人参水结果连个好觉都没保证
米彦军
传统的中成药大多是补益 消食 驱虫及跌打损伤用药 病情简单明确才适当应用 而中医对大部分人都是都是以汤药来辨证论治的 而现在的大部分中成药都在利益驱动下 以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研发 基本上都是西医来临床应用 所以严格来说 不叫中成药
米彦军 回复 开心每一天 12-29 12:11
饭都不能乱吃 何况是药 所谓的非处方药就是生意 不是医学
开心每一天 回复 12-29 11:26
里面有个成字,就是可以现买现吃的中药。
赖着别走
西医在观念上无法消灭中医时,只能利用资本的手段去打压,什么科学证据、疗效等等,当年的味精就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开心每一天
青蒿素不是中成药。本人拒绝中成药。
双黄莲蓉儿 回复 01-15 08:18
屠先生水煮挤汁青蒿没屁用,最后从黄蒿里面通过萃取而得有效成分。。所以,你说的这些纯粹他么扯淡。。二傻子一样。
用户10xxx50 回复 双黄莲蓉儿 01-16 19:07
younn
贺兰山
中药从成本上来讲比西药贵多了,再加上庸医比较多,开的方子都是骗钱的。如果你喜欢中药,可以试试。反正到后来并没减轻多少,还耽误了治疗
慎对人生
乱弹琴!
用户35xxx40 回复 12-25 16:47
支持
E点
让中医回归民间或许是正道。医院(包括中医院)已成功把中医变成了西式中医,中成药(不是全部而是大部分)已功把中医辩证思想变成了辩症治疗。中医讲究先有德后有术,不符合资本趋利性,所以,不能把中医中药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减少束缚松松绑,让它回归民间吧。
淡淡的云
中成药没疗效,感冒这块就垫底,一盒药比西药更贵!!!!中药种植就是青菜,胡萝卜一个样,没给你薰点硫磺算良心了[笑着哭][笑着哭]
大江东去
开一盒中成药医生能有多少钱回扣?显而易见医院医生不开中成药回扣少。
落寞.年华
其实临床验证一下,有效保留无效退出,不过中药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通过临床验证疗效
用户10xxx50
几十年的体验,感冒灵颗粒就是治感冒良药,只是随着年龄增大,用量也变大了。
福寿康宁 回复 01-26 18:41
不知道感冒灵里面加了多少种阿斯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西药了吗?!只有 999 感冒灵主动承认了里面加了西药成份!
用户13xxx71
中药负责利润,西医负责疗效,这个怪胎早就该清除。
KEE-MING
中成药价格太高 效果不好 应调整 价高疗效不好除去名单 很正常 优胜劣汰
帝湶
是医生不行,小病说大病,大病说危病。痛快的吊几桶水,或挥刀一割,几万到手。
用户10xxx87
质疑中药可以不用中药,相信中药的接受中药,不要相互伤害,中医药的效果具有数千年的经验,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抹杀的!
阳光普照
药没有错,关键是用的人,所以这个讨论没有任何价值!
红鲱鱼
就自己的体验而言,在感冒初起时,嗓子痒或痛,服用2支抗病毒口服液,或清热解毒口服液,睡前喝半杯热水,醒来嗓子明显好转。感受可能因人而异,我家儿媳妇喝这类药会上火。
小帅哥
一是药本身的问题,二是产品利润问题,包括中药西药。三是其他问题
鲜血换来的新中国
中医西医为什么要一所医院?不能分开开办?为什么要叫中医馆?而没有西医馆?谁起的名字?资本资本太可怕了,无孔不入。馆同管
用户10xxx85
卖国贼都从暗处跳到台上了,打倒汉奸卖国贼,全力打造保护中医药人才、资源、环境刻不容缓。
独善其身
感冒类中药一般有效成分里有西药……
用户43xxx16
中医代表古代医学,西医代表现代医学,现在看病都是先西医,,西医治不了,死马当活马医看中医,,
风云
中药就是贵,
蔡志鹏
中成药,医生赚钱的拦路虎,。没有了中成药,就可以继续喝血了
渐除
大田种植,化肥农药。
修身牛仔
中药太贵了,而且需要很长的疗程,吃不起。
7722080
中医亖于中药!大药企垄断,升价也就算了,还造旧,造假!怎么治得了病?本人亲历,买了点青黛,拿去检测,里面竟然有孔雀石绿成份!怎么治得了病?
用户99xxx94
中肯
用户10xxx02
难道药物上市不做临床试验的吗
用户10xxx89
把银河2给乞丐也不惧先进性,所以乞丐宁可要纸币。
虽超凡,未脱俗
中医不就是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吗?
双黄莲蓉儿 回复 01-14 23:50
总结个锤子。。。有啥证据?
唐佰虎点蚊香
知道的就知道 ,不知道的就不知道。
旋风情
医院如果单纯追求盈利,那就好理解多了!
J _ P
能治病,花钱少,吃得起,才是好药。
雨辰
中药讲究辨证,每个人体质不一样,药效也不一定完全表现。
用户10xxx29
中成药经多年的商业运作,的确问题不少。清退效果不好的,推出效果好的。应该成为常态。西药也一样。不能让广告欺骗众,严重影响人们健康。
用户10xxx28
把中药全部卖给日本汉坊或者韩国,中国不要中医,这下满意不?[呲牙笑]
深秋
中成药是捋钱的利器
追梦人
我来正一个:丹参滴丸疗效确切,无可非议!
追梦人
狐狸露尾巴了,确切的西方间谍。不久前世卫组织在西方国家的操纵下删除了我国著名的几所中医药大学名册,意在打压中医中药,这不就有人里应配合了
缘来如此
西药快准狠,中药讲调理,
四哥
中国丢弃的中药在日本发扬光大
随遇而安
中药不好用会用的也不多。一个感冒都多种用药
简单☆男人
你是资本顾的枪手吗[呲牙笑]
pendu
呵呵,现在医院开一付药几十块,假如是中成药十几块还能吃几天。
闲人
帖子胡说八道,我亲自体验了麝香保心丸的多种确定疗效[点赞]
落寞.年华 回复 12-30 10:31
你算什么玩意,你代表了谁
金赢
政府应该公开发表廉价有效的中成药供选择
达人
会用中药的人少。
闹钟企鹅
这次集采不是给中成药留了更多空间吗?哪儿就清退了
用户10xxx03
必需由医生开处方中药,电视上打广告卖的中药,本质是骗老年人的钱,什么买二赠一,买五赠三,抽奖领药,甚至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