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自出生那刻起,已基本确定了命运。
当然这不是“出身论”。身世只是决定了起跑线。
它说明了出身环境的重要性,也即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命运的影响力。
有的人出生在贫寒之家,注定要吃很多苦;有的人出生在富贵之家,注定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而本文的主人公,则出生在帝王之家,含着金钥匙出生,这已是人间顶级身世。
1扶苏,秦始皇嬴政的长子,赵姬所生。
扶苏其名来源于《国风·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扶苏”是形容树木枝叶茂盛,有香草佳木之意。
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此子的喜爱,寄托着美好的期望。
“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史记》),大意就是刚柔相济、重义守信。
而且,扶苏有政治见地,经常劝谏父亲秦始皇。
这年,候生、卢生讥评秦始皇的暴戾。秦始皇大怒,于是四百六十多名术士被活埋。
扶苏再次上书劝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儿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但这次极度惹怒了秦始皇。就将扶苏派到上郡(今陕北一带)边疆,去做大将军蒙恬的监军。
蒙恬已率大军长驻北疆多年,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 一种观点认为,此举证明秦始皇对扶苏的失望,惩罚、放弃扶苏。那么扶苏成为秦始皇接班人的可能性就大降,甚至终生做个普通皇子。
☑ 第二种观点认为,奋勇狼性的秦始皇尊崇法家治国思想,而扶苏欣赏仁厚的儒家思想。当时,六国遗族一直想着复辟,六国百姓对秦的归属感也不强,初创的郡县制还不足以控制地方。即政权尚不稳固,危机四伏。秦始皇觉得扶苏的心志太过柔仁,就把他派到军旅中锤炼。
如果后一种真是秦始皇的心思,那么这必然是扶苏的人生一个巨大的利好转折点。
扶苏是嫡长子,自带光环,按照立长不立幼的惯例,继位的可能性极大。
开国皇帝要有气吞山河的气势和铁血无情手段,而一统天下之后更多的是守成治国。秦始皇应该明白这个政治常识。即使他轻视儒家思想,但他所推崇的法家治国思想也不全是残暴血腥,“以法治国”思想是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而扶苏性格中“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就有法家治国思想的基因。何况,法儒杂糅、刚仁相济,更是治理天下的优势。
扶苏被派到蒙恬大军中监军,既会锤炼心性,也有立军功的机会。
蒙恬三代皆为名将,蒙恬当初更是与嬴政共同平息了嫪毐之乱,合力打败了吕不韦,奠定了嬴政亲政称帝的基础;嬴政还把三十万大军交给蒙恬在外驻扎多年,北击匈奴,令其畏惧。在这种情势下,扶苏立军功、亲近军权易如反掌。
似乎命运继续眷顾这位天生幸运儿。扶苏成为天下第一太子、承继大秦帝国的帝业,只是迟早而已。
2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再次巡行天下。七月,行至沙丘时突然病重。
秦始皇自知时日不多,便命宠臣赵高写信给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即让扶苏将军事托付给蒙恬,赶快回国都咸阳主持丧事。
诏书写完,还未交给使者,秦始皇就驾崩了,享年50岁。
秦始皇没有立皇后,还幻想着长生不老,所以也没立太子。
如果扶苏处理完丧事,提前继位大统,则是顺理成章。似乎命运之神暗中又帮了一次扶苏,而且幸福来得也太突然。
然而,命运过于平静、顺利,似乎不是上帝的作派。
表面过分的顺利,却往往会暗流涌动,突起波澜。
遗诏和玉玺都在符玺令赵高手上。
赵高出身低贱,聪明好学,久经政治历练。道不同不相为谋。扶苏一向看不起自己,大将军蒙恬及其弟弟、重臣蒙毅更对自己厌恶。如果扶苏继位,那么自己肯定没有好下场!
而第十八皇子胡亥与赵高亲近一些,还曾经跟随赵高学习过书法与法律,有师生之名分。
情急、恐惧之下,赵高内心强烈渴望胡亥继位。
于是,赵高决定冒险扣留遗诏而不发。然后,他尽力说服了这次随行巡游的皇子胡亥、左丞相李斯。
三人一起精心谋划胡亥继位。秘不发丧,命令车骑加快向咸阳进发。
同时,诈称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伪造了令扶苏与蒙恬自杀的遗诏。
赶回国都咸阳后,宣布了秦始皇驾崩、治丧的公告。胡亥继位,即二世皇帝。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加上赵高三人的精心策划和强大的执行力,身在边疆的扶苏、蒙恬,对这一切毫不知情。
很快,俩人接到了诏书,大意是说,扶苏与蒙恬率几十万大军屯边十余年,耗费巨大,没立下功劳,反而多次诽谤国策。甚至扶苏因为未能被立为太子而心怀怨愤。因此,俩人应该自杀谢罪。
扶苏和蒙恬,陷入惊愕、失望、愤懑交织。
使者冷酷、决绝地催命。
扶苏肯定想到了父皇发配他到北疆的第一种可能:失望、嫌弃。
他悲愤之余,走进房间准备拔剑自杀。
而蒙恬赶忙劝阻说:陛下派我率三十万大军守边疆,派你做监军,这是重大的使命责任。而今陛下在外巡游,突然来个使者让你我自杀,你不觉得这事很蹊跷吗?搞清楚后再自杀也不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扶苏却回答:父让子死,还有必要犹豫吗?!随即拔剑自刎。
故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
3很多人对扶苏自杀感到惋惜,认为如果他继位的话,会改善秦始皇的暴政,会将秦朝带向更加辉煌的发展之路。
明代佥都御史孙锦所撰《扶苏祠创建碑记》中也认为:
“天欲亡秦,故亡扶苏;亡扶苏故坑诸生,借使不坑,则不谏,不谏则不逐;不逐,则不亡;不亡,则必嗣。嗣,则斯、高不能容者,其胡亥无由袭其位,秦业犹有可为。即不得享国长久,亦未必如此之极也。”
这个说法有几分道理,至少本故事的前半段似乎暗示了这样正常的结局。
假如扶苏当时不急着自杀,而是与蒙恬一样怀疑矫诏,查实真相。这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
其必要性,蒙恬在劝阻扶苏自杀时已说了,不能稀里糊涂地送死。
其可能性,也即扶苏与蒙恬有足够的资格和实力查清真相。
➤ 扶苏在朝野素有人望,若他执意要查清真相,合情合理,即占领了道德高地和朝野舆论阵营。肯定朝中会有很多明白人支持配合。
事实也是如此。近一年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鼓动人们起义时说:听说应该继位的是公子扶苏,却被秦二世杀害。百姓都听说扶苏贤明,却不知道他已死。现在要是我们冒称公子扶苏和项燕,向天下发出起义的号召,应该有很多人响应。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这是一种政治宣传需要。
➤ 蒙恬三代皆是名将、高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恬兄弟忠心耿耿,深得秦始皇的尊宠。
以上两个可能性也即可操作性在于,如果扶苏与蒙恬兄弟联手追究真相,那么赵高团伙的阴谋必将大白于天下,并足以陷入死地。
政治斗争的结局往往是你死我活,你给对手一条活路甚至喘气的机会,对方尤其是小人就会疯狂反攻报复。
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中,为了登上九五之尊的皇帝宝座,各种手段层出不穷,骨肉相残几乎成为常态。成功则已,失败则万劫不复,丢掉性命是常事。
事实也是如此。胡亥继位秦二世后,“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连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也不放过,把潜在的竞争者斩尽杀绝。胡亥本想赦免蒙恬兄弟,但被赵高执意害死。
几百年后,南朝宋的皇子刘子鸾被继位的兄长刘子业所嫉妒而赐死,年仅九岁的刘子鸾临死前说出八个字--“愿后身不复生王家”。
历史上这样的悲剧一直在上演,“勿生帝王家”成为了无数皇族的悲情感慨。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说:
"商始兴而太甲放,周始兴而成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汉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则建成死于刃,宋则德昭不令其终,明乎建文之变而憯尤烈。"
➤ 即使赵高团伙阻碍查清真相,拼死顽抗,那么扶苏与蒙恬则可以经营多年的三十万大军拥兵自重甚至自立,给胡亥、赵高施压甚至讨伐。扶苏与蒙恬所拥有的道德舆论优势、军事优势叠加,排山倒海,赵高一党必败无疑。
然而,遗憾的是,扶苏并没这样做。也许是在遭受突然打击后一下子懵了,智商不在线,一心选择了以死报效父命。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
无独有偶,一百多年后的西汉帝国,有位雄才大略、独断专行、与秦始皇齐名的汉武大帝,也有一位以仁义著称、喜欢上书直言朝政的太子刘据。由于父子政见不同、奸臣诋毁,缺乏沟通和辩论,导致刘据尚未继位就被逼自杀。
扶苏的这个选择,看似忠孝之举,其实却是不忠不孝之极。
忠孝于谁?在扶苏心目中,显然是父皇以及江山社稷。然而,
☞ 做为一代帝王的嫡皇子,被一个疑似有诈的诏书所羁绊,漠视肩负的重大使命责任,不作为,不申辩,甚至放弃了求生的本能。
☞ 欲带皇冠,必承其重。明知秦始皇多行暴政,“天下苦秦久矣”,而扶苏做为继位的不二人选,却不承担使命,蓄势力挽狂澜,拯救黎民百姓,而听天由命,一死解脱。
可见,扶苏真是皇子命,玻璃心,更不适合从政,其生命价值观和政治素质,连一个出身低贱的宦官赵高也不如。
假如扶苏有政治远见或者有基本的政治敏感性,早就会经营前途,安排耳目在秦始皇身边,或者与蒙恬、蒙毅集团联盟,那么也不至于轻信一份假诏书而糊涂送命。
4“山有扶苏”,可惜扶苏这株小树,没有长成参天大树。
扶苏匆匆“服输”,做了单选---自杀,终止了短暂的人生轨迹,却累及一大批人,让天下人失望、寒心,这才是真正的遗憾。
面对这样一个愚昧的公子,后世太史公司马迁好象也不愿多说什么,可又不得不说,于是对扶苏的记载只是寥寥数笔,还是侧写旁描。可见史人的无奈和痛惜!
无数文人墨客对这桩千年疑案感慨万千。
宋代孔武仲在《吊扶苏》中以“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的诗句,表达了对扶苏愚忠、愚孝的无尽慨叹。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秦始皇的睿智和远见,至死没立扶苏为太子,他肯定明白:没有牙齿的善良仁义,必然成为任人欺负宰割的牺牲;天性仁慈率真的人,玩不了政治。
确实如此,扶苏拿了一手好牌,然而还没来得及出牌,就被对手在千里之外大胆算计之后秒杀,而且竟然没有丝毫挣扎反抗,甚至至死也不知道对手是谁、在哪里。
想必赵高团伙肯定抚掌大笑:对手竟然如此柔弱!
人生的选择就象多米诺骨牌,会引发连锁反应。英雄神武的秦始皇也不会料及:
◐ 生前未选择立扶苏为太子,却给了赵高弄权的选择机会。
◐ 梦想大秦千秋万代国祚延绵不绝。然而二十多个儿子庸碌无为,最抱希望的长子扶苏自杀,江山社稷在儿子胡亥、奸臣赵高手上很快葬送。这个事实也否定了“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出身论。
扶苏死后葬地有多种说法。
明朝祁光宗的《关中陵墓志》中记载扶苏墓有四处:“一在临潼县药水村,一在平凉府东,一在宁州西,一在绥德州城中。”
“平凉府东”,今平凉市。传说扶苏自杀后,蒙恬将扶苏的尸体秘密运到秦先祖发祥的陇山埋葬,魂归本土。
甘肃省宁县也有扶苏墓。宁县古八景之一是“秦储荒丘噪暮鸦”,说的是每当黄昏降临,扶苏墓上空就有成群结队的乌鸦遮天,鸣噪凄惨,闻之怆然。
明代李梦阳在此留有诗篇:“紫塞桥山惨暮云,旧时冤枉不堪论。玄黄天地空埋血,鹿马江山不返魂。自是孤臣才易得,肯迟一死义还尊。阳周城下青青树,犹拟牙旗驻虎贲。”
扶苏本应“扶大秦帝业,苏天下苍生。”
扶苏本可以选择反击,进而继位大统,一展思想抱负,造福天下的。然而却做了一个愚蠢的人生选择,那么一切也就成为云烟和假设……
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赵高、胡亥、李斯却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冷静研判形势,抓住时机行事,积极主动努力,扭转局势,改变了命运。
小人往往容易得志。
精力用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
很多人悲叹生不逢时,而生逢其时却放弃机会的也大有人在。
扶苏生为千古一帝的嫡长子,又如何?
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性格决定命运是也。偶然的背后,是必然的因果。
所以,家庭出身再好,也即看似命好,可是起跑之后,还有更多的选择等着你勾选。这也就是家庭出身的“先天命”与后天努力的“后天命”的关系。
人性就是这么复杂,历史就是这么诡异。
时也、运也、命也!
参阅史籍:《诗经》、《史记》、《资治通鉴》、《读通鉴论》、《关中陵墓志》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