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建,建立、开创。有注释者云:凡言建者皆朝廷之事。此处可引申为打江山,创业。
善建者不拔:善于建树功业的,不会被拔除。
抱:双臂合拢,抱牢固,引申为坐拥天下,守江山。脱:抱紧的就不会脱落。
善抱者不脱:善于抱持守成的,不会轻易被毁。
子孙以祭祀不辍:打江山,守江山,子孙得到庇佑,祖先祭祀于宗庙,永远不会断绝。
自古以来,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都是不光想着赚钱,更想要永续,自己的努力不要付诸东流,子孙要能继承和发展,每到节日有后人来香火祭祀。
怎么才能做到?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之,就是修道,依道而行。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个人依道而行,修养自身,其德性质朴天然,真实不虚,收获本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馀:家长以道治理家族,其德性充盈有余。家有积贮、能应对饥馑灾变,就是家有德之表现。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官吏以道治理乡里,其德性受人尊敬。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诸侯以道治理封国,其德性丰盛华茂。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君王以道治理天下,其德性普及天下万物与众生。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所以,考察某人如何,要用个人修身的要求考核,即看其德性是否“真”?考察家族如何,要用家族的要求考核,即看其德性是否有“馀”?考察乡里如何,要用乡里的要求考核,即看其德性是否有“长”?考察封国如何,要用封国的要求考核,即看其德性是否有“丰”?考察天下如何,要用天下的要求考核,即看其德性是否有“普”?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怎么知道天下是如此的状况呢?就是以上面的方法。
这一章到底在说什么?
评判一个人的德性,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活成什么样子,他生命的点点滴滴都会展现出他真实的德性。所谓德性,就是遵道而行,依据天地间最本质的规律做人做事。
但是,不同对象的考核标准不同,要分层分类去看。不能以为考察了个人德性,就推论家族的德性,乃至封国、天下的德性。这样简单地推论是有逻辑漏洞的。
不要以家的标准考核个人,不要以乡的标准去考核家族。正如《管子·牧民》中所说:“以家为乡者,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意思是,不能用管理家庭的方法管理乡村,不能用管理乡村的方法管理国家,不能用管理国家的方法治理天下。应该如何呢?家有家法,乡有乡约,国有国规,天下有天下的门道。
每一个环节都不是以上一环节或下一环节的利益、好恶、成败去考核,而是考核各自是否尊道而行。
针对不同的对象,都是以“道”为出发点,观察其德性。观身者,察其是否真实厚道;观家者,察其是否富足有余;观乡者,察其是否尊长有序;观邦者,察其是否物品充足;观天下,察其是否恩泽普施。这才是善于开创(善建)、善于守成(善抱),延续长久的得道有德之法。
老子的观点,跟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一样的。老子认为,哪怕你修身做得再好,也不一定能管好家族;哪怕你把企业管理得再好,也不一定能管好国家。
每一个层面,每一层平台,都是新天地,其要求都不一样。
前几天,有朋友在星球里问我,平时读什么书,读完后,是如何用于实践的?
我平时读的书很多,比如诗词,历史,交易,科普等。读书并不是说,非要去做出一番多大的事业。人生处处是实践,比如投资就是实践,运营自媒体、与朋友相处、处理好家庭关系、把身体调理好,这些都是实践。
打个比方,要做自媒体的话,首先得有定位,你得学毛选第一卷第一章的内容,搞清楚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该吸引什么样的读者。我在群里解读毛选,并不是要去拯救苍生,而只是学习思维方式,反观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
再比如,家庭内部的小矛盾如何协调,孩子教育怎么做,自己的身体怎么锻炼,如何安排好时间。
任何一件事要做好,都不容易,都属于实践的范畴。用老子的视角,我学道的话,只是想用于“修之于身”和“修之于家”,至于乡里、封国和天下,则非我所长,力所不及。
对普通人来说,过好这一生,就是最好的实践。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