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有个故事:
马祖道一年轻时到南岳衡山,拜怀让禅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
有一天,怀让禅师问他:“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道一说:“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道一被这种噪声吵得不能入静,就问:“师父,您磨砖做什么呀?”怀让禅师说:“我磨砖做镜子啊。”道一奇怪道:“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怀让禅师:“磨砖不能做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这个禅宗公案是想告诉我们,修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庙里,一种是在红尘中。
在我看来,最好是大部分时间在红尘中,去经历各种人性的诱惑,然后回到庙里,安静地参悟。若一辈子只在庙里,在温室或象牙塔里,只怕永远都不接地气,思考的东西经不住实践的考验。
爱思考的人分两种:
一种是从不关注“如何实现”的人,日子久了会发现,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多;另一种是总关注“如何实现”的人,日子久了会发现,自己的钱越来越多。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爱思考,却一直很穷,多半是因为你很少思考“如何实现”。
我们怎么知道思考的是否正确呢?
首先,从逻辑上思考,多角度去考虑,不能有漏洞。
其次,到实践中去检验。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光看书不行,还需要经历。经历了失恋,才会思考爱情;经历了背叛,才会思考人性;经历了至亲离世,才会思考生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后,多总结,多反思,认知才会不断升级。所以,我在星球的早参中,写的宗旨是:把思考付诸实践,以实践提升思考。
就像学游泳,哪怕找一位游泳冠军来教。游泳冠军每天都跟你讲如何游泳,什么动作最标准,有哪些心得体会。但你很害怕水,所以一直在草地上练习。三个月后,你觉得完全掌握了游泳的技巧,游泳冠军也觉得你的动作很娴熟,而且也已经倾囊相授,没有更多体会可以分享了。于是,你来到小河边,跳下去,大概率还是会被淹死。
自己的实践体验,永远无法替代。你记住了,那只是知识。唯有从体验中来的,才真正属于你。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来悟。
什么叫见识?不是说吃西餐连耍十几把刀叉,红酒、咖啡如数家珍就叫有见识;不是说所有的超级跑车都玩过就叫有见识;也不是说世界那么大你想看一看,然后你全看了就叫有见识。所谓见识,是在大量的理论和实际结合与融会贯通后,明白了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即可以根据现有情况,准确地判断出事情未来的走势。
要理解实践的意义,不得不说的就是教员的《实践论》,它讲的是如何建立正确的认识,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比如,如何才能学会投资?
两条学习途径:
1、直接经验:自己摸索。
2、间接经验:看书或向老手请教。
认识分两种:
1、感性认识。比如,我们看到市场表面的涨跌,各种消息,各种评论,都是感性的认识。
2、理性认识。我们必须深究其本质,把涨跌背后的逻辑看懂,总结出几条规律,比如顺势而为,价值投资,金融行为学,等等。
书本上写的,或者老手告诉我们的,都是他们的直接经验,也是他们的理性认识,但对我们来说,这是间接经验,是感性认识。因为这是别人告诉我们的,不是我们自己思考和实践总结出来的,必须抱有存疑的态度,再去思考和验证他们说的东西。
认识与实践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透过各种现象,去分析其本质。
第二阶段:把理性认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
很多人会犯两种错误:
1、教条主义: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本上的,或者某个高手说的,动辄就是巴菲特金句,照本宣科,书呆子。
李白有首诗叫《嘲鲁儒》,其中有几句: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意思是,鲁地的儒生读儒书,读得非常刻苦,以至于老死于章句之中。这些人好像是满肚子学问,但是一问他经国安民之策,他就像坠入云雾之中一样,什么都不知道。
表面上,李白嘲讽的是鲁儒;实际上,他讽刺的是所有死读书的知识群体。
读书肯定是好事,但也容易让人产生幻觉,以为读过某些道理,便以为自己懂了。
人们常说,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是,不管你懂多少,当你面对选择时,依然会受感情驱动,仍然会被人性所干扰。
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要多读书,多运动,积极阳光。说起来多容易,道理都懂。但轮到自己呢?人性的弱点就要起作用了。
书可以教会我们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我们的,是面对困境的真实感受,是作出选择时的强大内心。
进入股市,我们或多或少听过一些老前辈分享他们当年的故事。那些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大时代。无数人倒下了,只剩下几个老前辈赚到了大钱。
听他们讲故事时,感觉赚钱挺简单的,不就是低买高卖吗?那么明显的低位,你当我眼瞎吗?要是我肯定不割肉。那么明显的高位,你当我傻吗?要是我肯定不追高。
然而,当我们亲自下场,亲身去经历,成为故事的主角时,就会感觉到,赚钱并不容易。这其中的煎熬和痛苦,诱惑与恐惧,旁人又怎能理解?
过去,我们是在听别人的故事;未来,我们也会讲故事给后人;当下,我们正在谱写自己的故事。这三年多的熊市,必被金融史所记载;现在的情绪与不安,也必刻在未来的投资书籍中。
你我都在见证历史。
成人世界,没有容易的事,除了发胖和衰老。投资这门课,不管你读了多少书,知道多少投资知识,都要经历这样的考试,而分数就是未来几年你账户的盈亏。市场就是那个公正不阿的阅卷人。
2、经验主义:凡事都按照既往实践所获得的经验看待问题,意识不到情况已经和以前不一样。比如,上一次跌到这里,就开始大涨的,这次应该也一样。上次我就是买它赚钱的,现在我还买它。
陷入经验论的人,他们往往只相信自己的狭隘经验,沾沾自喜于自己的一孔之见,不相信别人的经验,也不相信理论,认为书上的理论就是骗人的,什么都抵不过自己的经验,只凭个人的经验和感想办事,因而他们也就难免轻视读书,进一步就会生发出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只看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则不可避免的走向教条主义。反之,只看重实践而忽视理论,则又不可避免的走向经验主义。
如何证明自己的认识是对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得去投资,市场会用盈亏告诉你,认知是对还是错。任何人都不会完全对,都是在得到实践反馈后,再慢慢修正自己的认知,让主观与客观慢慢相符。
比如,每个月都要有复盘总结,去分析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还有哪里不太懂,需要再去找资料研究学习。
我在星球的早参中解读毛选,目前第二卷已快结束,《实践论》是最受欢迎的章节之一。《实践论》的道理很简单,很多人都知道,但稍不留神,就可能犯错,变成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
本文完~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