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总统府的会谈桌上,美国防长赫格塞思的承诺余音未散,北京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已如雷霆般抵达。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外交博弈,将南海推向了新的战略转折点。
赫格塞思3月28日与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的会晤中,明确表示"美菲必须共同应对中国威胁"。双方签署的《增强防务合作协议》附件显示,美军获准在吕宋岛新增三个军事基地部署,其中包括距离黄岩岛仅400公里的奥伊斯特湾海军站。五角大楼承诺年内交付12架"扫描鹰"侦察无人机和8艘新型巡逻艇,这些装备将优先部署至菲律宾西部司令部。
尽管菲律宾防长特奥多罗宣称要"强化南海军事存在",但该国海军旗舰"何塞·黎刹"号护卫舰因发动机故障返港维修,暴露出装备老化的致命弱点。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菲律宾2023年国防开支激增37%,但经济增长率却降至5.6%的九年新低。中国海关总署同期统计显示,菲律宾对华水果出口下降19%,香蕉行业损失超2亿美元。
在赫格塞思结束访问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严正表态:"任何国家间的合作不应损害第三方利益,更不应渲染威胁、挑动对抗"。
军事层面,卫星影像证实中国空军两架轰-6K轰炸机现身黄岩岛空域,该机型可携带射程1500公里的鹰击-12反舰导弹,作战半径覆盖整个南海。外交层面,中国与东盟国家加速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目前草案已完成二读程序。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报告指出,美军在菲律宾新增的军事设施,可将F-35战机的南海作战半径延伸至马六甲海峡。但马尼拉大学民调显示,63%菲民众反对外国驻军,62%支持优先发展对华经贸。这种民意分裂揭示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困境,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近期警示:"东南亚不应成为地缘政治的棋盘"。
当轰-6K的引擎声在南海回荡,这场博弈已超越单纯的军事对抗。中国商务部宣布扩大菲律宾榴莲准入企业名单,菲律宾贸易部则加快审批中资铁路项目。这些动作暗示着,在炮舰外交的背后,经济合作仍是破解困局的关键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