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嬴稷的异母哥哥秦武王嬴荡,在位仅仅4年,就因为亲自去举周王室的大鼎,而被鼎砸死,年仅23岁。
他的这一行为,也被很多人视为莽撞之举。他在电视剧里的形象,简直就是个没有头脑的莽夫。
然而一个普通的莽夫,怎么可能获得“武”这个顶级谥号呢?
要知道,“武”在谥法里的解释:
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先秦时期,“武”的代表人物,可是有商朝的开国之君商汤和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武王姬发!
那么,秦武王在位4年的时间里做了什么,以至于他能够得到“武”这个谥号呢?
01、文治谥号“武”意味着秦武王最大的成就是在武功上。但是他在文治上的成就也是值得称道的。
秦武王最为人诟病的事,可能就是驱逐张仪。
毕竟张仪作为一个战国时期最有名的纵横家之一,为秦武王的父亲秦惠文王分化合纵列国,帮助秦惠文王把秦国的领土几乎扩大一倍,对秦国居功甚伟。
可是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一继位就找借口把张仪赶回魏国去了。
这也让后人诟病他识人不明,亏待功臣。
但是从秦武王的视角来看,他驱逐张仪,却有平衡朝堂势力的考量。
秦武王19岁继位的时候就发现,在秦国的朝堂之上,魏国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
当时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后是魏国人,王后是魏国人,相国张仪是魏国人,朝廷不少重臣也是魏国人。
再这么发展下去,朝堂就要失控了。
并且张仪这些年来在列国东奔西走,干了不少欺诈勒索的事,虽然为秦国谋得不少好处,可也让秦国的名声跌到了谷底。
此时驱逐张仪,既是装模作样地挽回一下秦国的名声,也是秦武王继位之后,对朝堂的一番大洗牌,让朝堂安定下来。
而且秦武王也没有粗暴地赶走张仪,而是体面地把他送回了魏国,让他去挑拨魏国与齐国的关系,使秦国从中得利。
且秦武王依然按照张仪“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的规划行动。
可以说是对张仪的利用最大化了。
秦武王驱逐张仪之后,干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有“相国”这个职位。这是一个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位,手握重权,一旦主弱臣强,相国就是对君主最大的威胁。
秦武王把相国一职改成了丞相,而且设置左右两个丞相相互牵制,从此王权受到威胁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
此后相国这个职位在秦汉时期虽然有过复燃,但是丞相代替相国,依然成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此外秦武王还下令修改秦国的田律,促进的农业的发展,为秦国日后的征战提供了经济收入。
他又让左丞相甘茂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可以说,秦武王在位时间虽然只有短短4年,对秦国的影响却不小。
02、武功秦武王在武功上的成就,比他在文治上的更耀眼。
他才刚刚登上王位,就传来了蜀地叛乱的消息。
蜀国本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独立诸侯国,被秦武王的父亲秦惠文王灭了之后成为秦国的粮仓。
可是秦惠文王刚去世,蜀相陈庄就欺秦武王年少,杀了秦国册封的蜀侯通国,发动叛乱。
秦武王当机立断,派名将甘茂平定了蜀地的叛乱,让蜀地成为了秦国稳固的大后方。
随后秦武王把目光放到了宜阳。
他告诉甘茂,自己有一个伟大的志向: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秦国的车马一定要越过三川,窥探周王室。
言外之意,是要问鼎天下。
而攻打宜阳,就是实现他这一志向的重要一步。
宜阳是韩国的重镇,是周朝都城洛邑的西部门户,也是秦国东出的桥头堡。
对于秦国而言,如果志在中原,就一定要拿下宜阳。
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是铁器时代。韩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韩国占据着当时最大的铁矿产地,宜阳铁山。
所以韩国出产的兵器十分有名,号称“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
如果秦国能够拿下宜阳,占据宜阳铁山,那么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先进的兵器,就都是秦国的了。
秦军的实力,将大大提高。
所以秦武王一定要拿下宜阳。
他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甘茂。
甘茂知道,这一战并不容易。
而且他离开朝堂之后,如果朝中有人对着秦武王中伤他,恐怕秦武王的决心也要动摇。
于是他在息壤和秦武王定了一个盟约,将来无论攻打宜阳遇到什么困难,秦武王都要相信他。
甘茂这才放心地率领大军去了前线。
果然攻打宜阳并不顺利。韩国在宜阳布下重兵,周王室也在暗中帮助,韩国的兵器又远胜于秦国。
甘茂攻城整整5个月,依然不能前进半步。
朝中果然议论纷纷,不少大臣纷纷劝谏秦武王退兵。
秦武王也动摇了,下诏让甘茂班师回朝。
甘茂却只回复了秦武王两个字:息壤。
这是在提醒秦武王,不要忘记在息壤立下的誓言。
秦武王由此坚定了攻取宜阳的决心。他派大将乌获率兵五万,去援助甘茂,可以说是倾举国之力一战了。
甘茂和乌获没有辜负秦武王的期望。他们终于攻陷了宜阳,而后又乘胜渡过黄河,夺取了武遂。
自此,崤、函之险尽在秦国的控制当中,这是秦国防止六国进攻的重要屏障。
秦国也将疆域拓展到了中原核心地区,距离周王室所在的洛邑,尽是一马平川。
这是秦国一统天下的里程碑之战。自那之后,山东六国在战略上就转为防守,直至灭亡。
即便他们之后也进攻过秦国,但那基本上也是防守反击性质的了。
所以光凭这一战,秦武王也对得起“武”这个谥号。
而且,既然通往洛邑的门户已经打开,秦武王就要亲自去洛邑看看了。
03、举鼎洛邑不仅是周王朝的都城,也是九鼎的所在地。
相传大禹在建立夏朝之后,划天下为九州,收九州之铜铸造成了九个鼎,便是象征天下的九鼎。
商朝建立之后,得到了夏朝的九鼎,并做出严格的规定:唯有天子能使用九鼎,诸侯只能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只能用三鼎或者一鼎。
商朝灭亡,九鼎落到了周人手里。周武王曾在牧野之战之后公开展示过九鼎。而后周成王和周公在“天下之中”营建了洛邑,将九鼎安置在了洛邑。
在先秦人的眼里,九鼎,就是天下共主的象征,是王权的象征。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问周天子的使者王孙满,九鼎有多大、多重,展示出了他想要一统天下的野心,也为后人留下了“问鼎中原”这个成语。
在秦武王的父亲秦惠文王时期,张仪是这么为秦惠文王规划宏图大业的: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秦武王虽然驱逐了张仪,但是张仪为秦人埋下的问鼎中原的种子,却依然在秦武王心目中生根发芽。
宜阳之战后,通往洛邑的门户已经打开,秦武王要亲自去周王室看一看,这象征着天下和王权的九鼎,究竟是什么模样。
秦武王先派叔叔樗里子打前哨,率领百辆战车直达洛邑。当时的周天子周赧王根本无力阻止,只得“以卒迎之,意甚敬”。
随后,秦武王本人也亲自来到了洛邑,在周王室的太庙里见到了九鼎。
这一刻,他实现了自己“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的理想。
他提出,要试一试天生神力的自己能不能把鼎举起来。
秦武王举鼎这一幕,在影视剧里往往会被塑造成一个荒唐莽夫的一时意气之举。
仿佛秦武王举鼎,只是为了展示自己天生神力。
然而前文说过,在春秋战国时期,九鼎是天下共主的象征,是王权的象征。
自从第二代周天子周成王营建洛邑并把九鼎安置在洛邑以来,九鼎再也没有被移动过。
楚庄王仅仅是问一问周天子的使者,九鼎有多大、多重,就已经是严重的僭越之举。
如今秦武王公然来到了九鼎面前,就已经让周天子的颜面扫地。
如果他真能把鼎举起来,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天命在秦,周天子的那“天下共主”的外衣,该被撕下来了。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在向周天子展示自己一统天下的野心,而不是一个莽夫在展示自己力大无穷。
秦武王的确把鼎举起来了。
他从小就力大无穷,举鼎在他眼里,算不上一个无法实现的挑战。
当他把鼎举起来的那一刻,想必周天子无颜见列祖列宗的心都有了。
大周将近800年,在他这里,天命尽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
鼎对于年轻的秦武王而言依然是太过沉重。
他能把鼎举起来,却举不稳。
他手一软,鼎就落了下来。
结结实实地砸到了秦武王身上,当场把他砸得两眼出血,胫骨都断了。
当天晚上,秦武王重伤而亡,年仅23岁。
04、写在最后秦武王举鼎,在秦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象征意义的时刻:秦武王终究是把鼎举起来了,这自九鼎安置在洛邑以来没有人能做到,说明天命在秦;可是秦武王被鼎砸死了,说明时机未到。
凭着他打下宜阳、掌控崤函之险的战果,他配得上“武”这个谥号。
凭着他动摇九鼎、向天下人展示天命在秦,他也配得上“武”这个谥号。
秦武王无子,他的异母弟弟嬴稷继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位56年,攻克洛邑,灭周王朝,迁九鼎至咸阳。
在他67岁那年,他的曾孙嬴政出生在赵国。
秦国距离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也越来越近了。
你如何看待这一段历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