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正式称帝,把国号由后金改为清,并制定了新的宗室体系。
从那以后正常情况下和硕亲王就是清朝的最高宗室爵位,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没有改变。
哪怕雍正年间的十三爷允祥都被戏称为“常务副皇帝”了,他的爵位也是中规中矩的和硕怡亲王。
不过这里既然强调“正常情况”,那就是有不正常的情况。
在清朝创建之初,和清朝即将灭亡的时候,还是出现过比和硕亲王更高的称号的。
不过这样的称号十分罕见,整个清朝也只有5人有此待遇。

代善在清朝的地位十分特殊。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原配哈哈纳扎青一生只给他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褚英,次子就是代善。
努尔哈赤打下一番基业之后,毫不犹豫地立嫡长子褚英为储君,还让他执掌国政。
可是褚英却和几乎的重臣和弟弟们都处不好关系,还有暗通明朝的嫌疑,最后在“四贝勒”和“五大臣”的联合告发之下被废,囚禁而死。
随后努尔哈赤把原配仅剩的次子代善立为新储君。
代善英勇无畏,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不仅获得了“古英巴图鲁”的称号,还是萨尔浒之战大胜的头号功臣。
可是代善却在男女之事上管不住自己,没过几年就闹出了私通继母事件。

面对自己的储君和自己心爱的大福晋私通,努尔哈赤痛心无比,却不忍心责怪这个儿子。
努尔哈赤找借口说,他早在立代善为储君的同时就交代过代善,自己去世之后就让代善按照女真的习惯收继婚。
如今代善提前照顾大福晋,只是操之过急了,无罪。
于是努尔哈赤仅仅废黜了大福晋,却依然保留代善的储君之位。
可是没过多久,代善又和自己的儿子闹了别扭。努尔哈赤发现代善在原配去世之后娶了继室,在继室的怂恿之下苛待原配之子。
这让努尔哈赤伤透了心。他小时候就因为被继母赶出家门,只能和同母弟弟相依为命,过得凄凉无比。所以他才会对代善这个丧母的原配之子这么好。

经过这一系列事件,努尔哈赤也看清了代善担当不起后金的储君,于是废了代善的储君之位。
但是代善依然是后金最尊贵的大贝勒,八旗之正红旗旗主,和另外的3个弟弟合称为四大贝勒。
努尔哈赤也没有再立新储君,而仅仅是让四大贝勒共理朝政,他去世之后新大汗也由四大贝勒共同商议选出。
不过努尔哈赤去世之后,代善虽然有夺权大汗之位的实力,却在儿子的劝说之下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这个被废的储君不得人心。
他选择了支持八弟皇太极,让皇太极顺利成为新的大汗。
皇太极继位之后对自己的这个哥哥十分感激,虽然免不了对他提防和敲打,但总体上对他十分尊重。
在礼制不完善的时候,皇太极作为大汗去给代善拜年,还曾对代善三拜九叩。

皇太极既然已经继位,就有集权的需求。四大贝勒当中的阿敏和莽古尔泰在几年间或死或囚,子孙也被开除宗籍。
代善冷眼旁观,并和不皇太极抗衡,而是以年事已高为理由,逐渐淡出朝堂。
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正式称帝,并制定了新的爵位制度,规定今后最高的爵位是和硕亲王。
但皇太极给代善的封号是“和硕兄礼亲王”。
正常情况下,清朝亲王的完整封号是和硕某亲王,例如大名鼎鼎的睿亲王多尔衮,他封号的全称是和硕睿亲王。
皇太极在代善的封号里特地加了一个“兄”字,就是为了表示对代善的尊崇,显示他的地位超脱于众亲王之上。

皇太极去世得很突然,没有制定继承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弟弟多尔衮都对皇位虎视眈眈,八旗一度陷入内斗边缘。
这时候又是早已退隐的代善拄着拐杖出来主持大局。为了确保皇位顺利交接,代善甚至杀了自己怂恿多尔衮夺位的一儿一孙。
代善在顺治年间依然保持着超凡的地位,可以不必向皇位跪拜。
顺治五年,代善去世,享年66岁,是努尔哈赤所有儿子当中最长寿的。
他去世之后七子满达海继承了他的亲王爵位,但从此封号就是普通的“和硕礼亲王”了,不再享有代善的超凡待遇。
不过礼亲王依然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一直到清末都还被称为清朝第一亲王,上朝的时候站在亲王首位。
可以说,代善在历朝历代被废的储君里,也是结局最好的一个了。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14子,母亲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任大福晋阿巴亥。
多尔衮从小就体弱多病,且上有同母兄阿济格下有同母弟多铎,他作为中间的孩子是三兄弟里待遇最差的一个。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阿巴亥被逼殉葬,多尔衮和同母兄阿济格一样得到了15个牛录,同属镶白旗,但阿济格是旗主而他不是。
他的弟弟多铎更是以幼子守灶的姿态继承了30个牛录和正白旗旗主之位。
然而多尔衮作为三兄弟当中最弱的一个,却被新王皇太极另眼相待。
这是因为一来皇太极正要扶持小贝勒们去对抗大贝勒,二来这三兄弟手握两白旗,若是团结一致那么皇太极将会坐立难安,此时最弱的多尔衮正是最好的扶持与挑拨离间对象。
在皇太极的帮助下,多尔衮很快就取代哥哥阿济格成为镶白旗旗主,并逐步成长为皇太极在位时期最受重用的亲王。

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都对皇位虎视眈眈,互不相让。
但是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包围了王爷们开会选新帝的宫殿,并声称如果王爷们不立皇太极的儿子为新帝,就要血溅当场。
眼看胜利的天平就要倒向豪格,多尔衮灵光一闪,发现两黄旗仅仅要求立皇太极之子,却没有指名道姓说要立豪格。
于是多尔衮拉来了一直没有说话的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咱们立6岁的皇子福临为皇帝吧,你和我一起当摄政王,你的排位在我之前。
两人一拍即合,顺治皇帝福临就此登上皇位,多尔衮也成为摄政王。
第二年,多尔衮力排众议率兵打赢了山海关之战,带领清朝定都北京,声望一时无两。
多尔衮也由此压过济尔哈朗成为排位第一的摄政王,称号是“皇叔父摄政王”。

定都北京之后多尔衮再接再厉,一方面派同母哥哥阿济格和同母弟弟多铎去攻打清朝一统天下最大的两个对手李自成和南明,并大获全胜,另一方面通过圈地等方式大大满足了八旗的利益。
多尔衮的声望和地位达到巅峰,成为清朝当时实际上的统治者。
顺治四年和五年两年的时间里,清朝一连发生了3件大事。
一是多尔衮以王府规格超标为由,罢免了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的辅政之位,提拔自己的同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清朝彻底成为兄弟俩的一言堂。
二是顺治皇帝的大哥、正蓝旗旗主、当年和多尔衮争夺皇位的豪格攻打张自忠大胜而归之后,被多尔衮找茬下狱,不久之后死于狱中。从此皇太极的儿子里再也没有人能够给多尔衮压力。
三是爱新觉罗的长房、皇太极的大哥、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去世。从此宗室里再也没有一个能够从身份地位上稍微制衡一下多尔衮的人。

代善去世之后,多尔衮喜提“皇父摄政王”的称号。
这是清朝宗室有过的最高、也是最嚣张的一个封号,就连皇帝都得叫他爹。
此时的多尔衮,就算想篡位,也是不难了。
然而谁也想不到,这是多尔衮辉煌的巅峰了。
多尔衮成为皇父摄政王仅仅几个月,大同就反了,反清的浪潮席卷半个北方。多尔衮不仅派了7个王爷去围攻大同,他自己也从定都北京以来第一次亲征。
大同的战事正焦灼,京城里传来多尔衮同母弟多铎得天花去世的消息。多尔衮失去宗室里最强有力的支持,不得不提拔年轻的宗室。
内忧外患让多尔衮心力交瘁,第二年他重病之际还要出去狩猎,最终坠马而死。
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的称号也成了清朝的绝响。后来的清朝真有皇帝的亲爹当了摄政王,可也得不到这么威风的称号了。

多铎是多尔衮的同母弟,也是努尔哈赤最爱的嫡幼子。
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后金尚有“幼子守灶”的传统,加上努尔哈赤对多铎的偏爱,年仅13岁的多铎继承了努尔哈赤最多的牛录和财产,成为八旗之正白旗旗主。
皇太极既要提拔他们这些小贝勒去对抗大贝勒,又要充分利用多铎手上的牛录,对多铎这个幼弟颇为重用。他成为皇太极称帝后首封的6个亲王之一,封号是和硕豫亲王。
皇太极去世之后,多铎的同母兄多尔衮掌权,多铎更是一飞冲天。
清朝入关之后,他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先是在潼关击败李自成主力,而后灭了南明弘光朝廷,大胜而归。
顺治皇帝和多尔衮给他的封号加了一个字,从“和硕豫亲王”更改为“和硕德豫亲王”,以示嘉奖。
当时的亲王封号都是一个字,多铎的这二字封号,是他超脱于众亲王之上的象征。

当多尔衮觉得打天下的事已经没有太大忧虑之后,就开始进一步夺权。
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本是和努尔哈赤的侄儿济尔哈朗一起摄政,后来多尔衮凭借入关的功劳压了济尔哈朗一头,但济尔哈朗依然有辅政叔王的称号。
顺治四年,多尔衮突然对济尔哈朗发难,说济尔哈朗的王府过于奢侈,且严重僭越,削了济尔哈朗的辅政之位。
不过多尔衮一个人没有经历处理这么多朝政大事,他必须有个助手。于是他让同母弟多铎取代了济尔哈朗,成为辅政叔王,封号是“辅政叔德豫亲王”。
“叔”这个字,代表了天子对他的尊崇。
从此多铎在清朝实际上仅多尔衮一人之下,兄弟二人独揽朝纲。
不过仅仅不到两年,多铎就因为天花去世。他的儿子仅仅继承了他“豫亲王”的称号,成为一个普通亲王。

前文介绍多尔衮和多铎的时候说过,努尔哈赤的侄儿,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在顺治皇帝继位之初和多尔衮共同摄政。
多尔衮率领清朝入关之后,彻底把济尔哈朗才在脚下。不过济尔哈朗辅政的名头还在,当时多尔衮是皇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则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位于多尔衮之下,众亲王之上。
不过没几年,济尔哈朗这个信义辅政叔王就被多尔衮以王府僭越为借口削了。济尔哈朗重新成为普通的和硕郑亲王。
在那之后济尔哈朗消沉了一段时间,看上去也不再能和多尔衮抗衡。
可仅仅过了3年,多尔衮就坠马而死。多尔衮的同母兄阿济格打算接替多尔衮当摄政王。

多尔衮去世的时候,济尔哈朗就在身边。他把阿济格的动向看得一清二楚。
他毫不犹豫地站在了顺治皇帝这一边,帮助顺治皇帝囚禁了阿济格。
这一年的顺治皇帝,只有13岁,还不到可以亲政的年龄。而清朝那些战功赫赫、威望极高的亲王们,要么死于各种斗争,要么死于天花。
能够掌权的,只有一个济尔哈朗了。
但是经历过多年大风大浪的济尔哈朗没有贪恋权力,而是宣布摄政结束,请顺治皇帝亲政。
随后又是济尔哈朗帮助顺治皇帝清算多尔衮及其残余势力。
顺治皇帝为了感谢济尔哈朗,加封他为“叔和硕郑亲王”。
此前的多尔衮和多铎在封号中都有过“叔”的字样,但那都是多尔衮自己封的。唯有济尔哈朗的这个“叔”,是顺治皇帝亲封的。
济尔哈朗也成为清朝第一代铁帽子王当中,难得善终的一个。

济尔哈朗去世之后,随着清朝进入稳定期,以及爵位制度更加规范,有100多的时间没有出现过各种奇特的王爷封号了。宗室的最高封号就是亲王。
但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清朝又出了一个摄政王。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两天之内先后去世。由于光绪皇帝无子,慈禧临终前指定只有3岁的溥仪过继给自己的儿子,早已去世的同治皇帝为嗣,同时兼祧光绪皇帝,继承皇位。
溥仪这个年纪显然无法处理朝政,于是慈禧又想让自己的侄女隆裕垂帘听政,而溥仪的生父载沣担任摄政王。
此时论身份,载沣比多尔衮更有资格称为“皇父摄政王”,但他没搞什么花哨的名头,仅仅以朴素的“摄政王”为封号。
在接下来的3年里,载沣成为清朝实际上的统治者,直到被袁世凯逼退。
不久之后,清朝灭亡。

总的来说,清朝大部分时间里,宗室的最高爵位都是和硕亲王。
唯有在清朝初年爵位制度还不规范,且打天下的关键时期的确有些宗室地位太特殊,所以出现了将“兄”“叔”这些表示尊崇的封号冠于亲王的情况。
以及清朝的一头一尾,由于皇帝年幼,出现过的两个摄政王。
在整个清朝,得到过这些特殊封号的,也只有5人而已,其中有4人都是清初的,唯有一个摄政王是清末的。
从这些封号的分布就可以看出,一个王朝,一头一尾最是不稳定时期。
你觉得是不是呢?

用户12xxx24
操之过急[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