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种植水稻,亩产高达1万斤!新疆如何成为鱼米之乡?

爱较的国际 2024-11-18 03:31:40
引言

水稻亩产一万斤,三文鱼市占比超过全国三分之一,离海最远的新疆正在成为塞外的“鱼米之乡”。

今年的新疆农业,可谓是捷报频传。继“淡水三文鱼”爆护之后,水稻种植又迎来了大丰收。据光明网消息,近日,和田地区6.2万亩水稻田已进入收割阶段。

从新闻上看,收割现场稻香万里,长势喜人,颗粒饱满的稻谷,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由于产量实在太高,以至于收割机全开都忙不过来。

要不是底下有新闻标注,一般人估计都很难相信,这一幕丰收美景,居然能跟和田地区所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联系起来。

就在当地农民都还洋溢在丰收的喜悦中时,不少国人却对此有些疑惑不解,不禁想问,这满目黄沙的新疆,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西北的鱼米之乡的?

一、塞外江南、大漠鱼乡,沙漠长出奇迹,全靠逆天的科技

一提到鱼米之乡,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河网密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而

新闻中提到的新疆,在我们的常规印象里,却是个全年降水稀少、土地荒芜贫瘠的干旱之地。若是把新疆跟“鱼米之乡”四个字关联起来,实在有点儿太费想象力了。

毕竟,缺水怎么养鱼呢?在没有充足灌溉水源的情况下,又如何种植得了水稻呢?

然而,事实就是,这个没有海的地方,却贡献了全国最多的三文鱼产量。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新疆光是一个县,就产出了超过6700吨三文鱼。而且不光三文鱼,当地还能养殖石斑鱼、白斑狗鱼,甚至是大闸蟹、南美白对虾等特色海鲜。

可以说,全中国海鲜产量靠前的几个地方,除了沿海之外,就非新疆莫属了。那些你想得到和很难想到的海鲜,正在一个个跃出天山,游向全国。

在解释新疆海鲜从何而来之前,我们需要改变一个刻板印象,那就是新疆虽然确实缺水,但缺水这个概念是相对而言的。

对于新疆这么一个面积特别大的地方来说,水资源平均算下来确实不多。

可具体到一些个别地方,由于有江河湖泊作为依托,所以水资源总量不少也不多,刚好足够支撑特色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新疆养三文鱼,山靠的是天山和阿尔泰山,水靠的就是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用新疆优质雪山活水滋养出来的鱼类,以其鲜香清甜的口感征服了国人的味蕾。

以盛产三文鱼著称的尼勒克县为例,当地的养殖场坐落于吉林台水电站水库。该水库地处伊犁河第二大支流喀什河上游位置,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水标准,整个水体冷凉清澈,富含溶解氧,非常适合冷水鱼的生长。

而新疆三文鱼就是用这里的水养殖出来的,由于这里水温较低,且水体流动性强,不适合寄生虫生长,所以每一条鱼在进行自检或第三方抽检时,都很少能够检测出寄生虫。

育种方面,新疆三文鱼采用的是丹麦进口鱼卵,这些鱼卵在到达新疆后,经过精心培育,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

科学家们通过基因筛选和优化,确保了绝大多数鱼苗都能健康成长,因此产自新疆的三文鱼才会品质上乘,产量稳定。

饲料方面,新疆三文鱼吃的是由天然鱼粉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饲料。

这种饲料是通过高温膨化加工而来的,配料表比脸还干净,没有添加任何科技与狠活。

并且,三文鱼在养殖容量设定这方面也很有讲究。网箱养殖的面积只占整个水库面积的0.25%,这样布局是为了在确保水环境绝对安全的前提之下,养殖出最优质的三文鱼。

从品种上来看,“新疆三文鱼”其实是一种三倍体虹鳟鱼,在海水和淡水里都能生存,所以养殖户们不用为鱼塘水的咸淡操心。

可那些离不开海水的海鲜又该怎么养呢?

要知道,北极鱼、非洲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这些个“纯海鲜”,也都是新疆出品的众多水产中的一部分。

原来,离海最远的新疆,之所以能够培养出全国最多的“内陆海鲜”,靠的是技术迭代。

新疆虽然没有海,但是盐多,可以就地取材,提高水域的咸度。通过模拟海洋环境,便能成功养殖出海水鱼类和优质虾类。

并通过在水产养殖区域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温度、溶解氧等关键指标,确保海鲜在最佳环境下生长,相当于人为制造了一个参数可控的海洋。所以新疆克服自然短板,靠得最多的还是科技的力量。

二、盐碱地上的农业奇迹:改良土壤与智慧养殖的双重奏

可“鱼米之乡”光有鱼还不够,米的问题又要怎么解决呢?

在新疆种水稻,所面临的最大自然阻碍,不是缺水,而是土壤贫瘠。

新疆不仅沙漠广布,盐碱地还特别多,有1336万公顷,占全国盐碱地面积的36.8%。

而水稻这种农作物,又对土壤特别敏感,盐碱度一高,它们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产量,甚至造成绝收。

因此,想要在这片不毛之地种植水稻,光靠改变环境是显然不够的,还需要从品种入手。

科学家想到的办法,是提高水稻的耐盐碱抗性。

像这次为新疆带来大丰收的水稻,多属于“海水稻”。

所谓海水稻,可不是单指能够种在海水里的水稻,而是指能在高盐环境下生长的水稻,也叫耐盐碱水稻。

沿海滩涂只是海水稻所能适应的其中一种环境而已,在盐碱地也一样能够展现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袁隆平团队针对新疆特殊的自然环境,专门研发出了“海稻3号”、“海稻6号”等多款耐盐碱水稻品种,这些品种在盐碱地上茁壮成长,从2018年试种至今,已连续多年实现高产。

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不菲的收益,还能有效吸收土壤中的盐分,逐渐改善土壤结构,将盐碱地改造成良田,为后续种植其他的经济作物打下良好基础。

同样是土壤改良方面,科学家们还引入了微生物菌剂、有机肥料等生态改良方法,逐步降低土壤的盐碱度,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并且,为了提高水资源及土地利用率,新疆和田海水稻种植还采用了现代化的农业技术。

例如,中国农科院就曾在新疆和田开辟了一片无土栽培的水稻试验田。

在试验田上一座座温室大棚的加持下,新疆水稻居然实现了一年五熟,平均每两个月收割一次。再配合精准灌溉系统,使每一滴水都能被精确计算并输送到稻田中,既确保了水稻生长的需要,又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智能监测系统还能实时收集土壤湿度、温度以及水稻生长状态的数据,为农业专家提供决策支持,确保水稻在最佳的条件下茁壮成长。

其实,除了无土栽培和海水稻种植之外,和田地区还积极探索出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鱼类、蟹类等水生动物,形成生态循环农业。

这种模式下,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养分,而水稻的生长又净化了水质,为水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该模式不仅提高了农田的综合效益,还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新疆的农业生产将不断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创造出更多的农业奇迹。

盐碱地上的海水稻丰收、高山上三文鱼养殖,这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科学幻想,如今已在广袤无垠的新疆大地上化为了现实。

在新疆取得了这些成就之后,以色列农业的“沙漠奇迹”都显得黯淡无光。

毕竟,以前的公知们总是喜欢吹嘘以色列沙漠种田有多牛,可扒出来之后才发现,他们的粮食自给率只有不到5%,这意味着他们一打仗就得断粮。

如今再来看看环境更加恶劣的新疆,在海水稻和温室大棚的加持下,能够实现惊人的亩产,成为中国的粮仓,这才配得上是真正的“奇迹”。

特别是那海水稻,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新疆,将来还有望做到全国推广。因为在全国15亿亩盐碱地中,还有5亿亩具备开发价值,等待着我们种植海水稻,创造更高的亩产,养活更多的国人。

结语

简而言之,新疆农业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在科技的力量和创新的思维面前,即便再恶劣的自然环境,也能够变成丰饶的良田沃野和鱼米之乡。

未来,在科技的引领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疆这片古老的土地,将继续焕发出更加灿烂的生机,成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发展的璀璨明珠。

0 阅读:0
爱较的国际

爱较的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