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为什么要谋反?真不是姜维忽悠,只能怪他自己运气太好

悠然修 2022-10-10 20:28:32

公元263年,魏国以钟会率军十万为主将,邓艾和诸葛绪各率三万为副,兵分三路攻伐蜀汉。当年蜀汉灭亡,但是精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蜀汉灭亡后不久,邓艾因居功自傲,擅行封赏之事,惹怒众人,最终被司马昭以欲谋反的罪名拿下(后在押送长安的途中被处死)。

前脚刚送走邓艾,后脚钟会就在成都接着宣布造反。但是仅仅过了两天,成都就发生兵变,钟会和姜维一起死于乱军之中,这也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三败俱伤”。

邓艾谋反基本可以实锤是诬陷,那么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呢?从他的速亡可以看出,谋反非常仓促,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准备,这不应该是统领一方的大将所为。难道真的是传说的那样,被姜维灌了迷魂汤么?

钟会的出身很显赫 -- 颍川钟氏,这是魏晋时期的门阀望族,并不比当朝的司马氏差多少。钟会本人也能力出众,深得司马氏的赏识和信任,被司马昭视为心腹。所以钟会年纪轻轻就成了魏国朝堂举足轻重的人物,但这也为他日后的“谋反”埋下了伏笔。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提出伐蜀,但是此时司马昭的目的并不是灭蜀。其实他也没有想过灭蜀,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元258年5月和260年4月,魏国的傀儡皇帝曹髦两次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均推辞不受。不是司马昭不愿意,是“三辞三让”的戏码必须做足,而且也需要通过“谁反对”来发现和消灭异己。

司马昭第二次推辞后,曹髦也明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当年五月初四,曹髦孤注一掷,亲率侍卫出宫欲讨伐司马昭。结果被贾充忽悠太子舍人成济当街弑杀(后成济被司马昭以弑君之罪灭三族)。

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诸将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

《晋书》

所以此时司马昭提出伐蜀,只是想制造出一些战功,挽回一点弑君的恶名,并完成篡位的最后一步,封晋公、加九锡。

由于魏国之前几次伐蜀,因蜀汉防御稳固加上道路艰难均失利。所以这次朝堂上下别说认为可以灭蜀,觉得能不败的人都不多,因此基本没人赞同司马昭之议。最后还是钟会坚定支持司马昭,并且说服了邓艾,才让司马昭的伐蜀计划得以成行。

注:伐蜀前钟会主要职位为司隶校尉(关内侯),是司马昭的重要幕僚和掌军将领,邓艾为镇西将军(邓侯)、都督陇右诸军事。

原本只是想占点便宜就收手,但是从魏军正式开始伐蜀后,钟会的好运气就挡不住了。

首先姜维放弃了据险要关隘固守的策略,选择将魏军放入汉中腹地。结果不但没能设伏包围魏军,反而被魏军将整个汉中打穿。钟会意料之外的占领了汉中,超额完成了任务,司马昭也迫不及待的加了九锡。

冬十月,天子以诸侯献捷交至,乃申前命曰:“……封公为晋公……今进公位为相国,加绿綟绶。又加公九锡……”公卿将校皆诣府喻旨,帝以礼辞让。司空郑冲率群官劝进曰:“……何必勤勤小让也哉。”帝乃受命。

《晋书·文帝纪》

姜维率军退守剑阁后,才稳固住防线。这个时候蜀汉地利的优势也凸显出来,魏军在剑阁陷入了胶着。因为久攻不克、运粮困难,钟会就准备结束战事班师还朝了。

如果这次伐蜀就这么结束,钟会不会谋反,也自然会无事,还会跟着司马昭一起加官进爵。但是钟会的不幸就在于运气太好了。

钟会与姜维在剑阁僵持时,邓艾出人意料地率偏师从阴平小道杀入成都平原并吓降了刘禅。伐蜀瞬间变成了灭蜀,军功也成了不世之奇功,相关人等的命运也在这一刻发生了逆转。

首先是邓艾被巨大的功劳冲昏了头脑,他效仿东汉将军邓禹,以天子的名义在成都大肆封赏投降的蜀汉君臣,还说了些授人以柄的话(后被诬告笼络降将欲不轨):

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

《三国志》

注:吴汉为东汉刘秀麾下大将,曾平蜀地并纵兵大掠。

不论邓艾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司马昭看来这是在无视、挑衅他的威权。加上后面邓艾不知进退,反复要求趁势讨伐东吴并讨要兵权。在急于收拢权力和威望以篡位的司马昭看来,这不是为朝廷开疆扩土,这是个故意搞事的刺头。

所以钟会适时的诬告一下,邓艾的结局就注定了。解决了邓艾,事儿并没有完。因为在司马昭眼里,此时的钟会比邓艾更危险,原因还是功劳。

虽然灭蜀的是邓艾,但是钟会作为此次出征的主帅,这灭国之功自然有他的一份(而且是大头)。给钟会什么样的封赏都是小事儿,关键是钟会身后的家族在这份天功的加持下,声望、威信必然攀升,甚至会赶超司马氏。

急于篡位的司马昭怎么会不担心、不顾忌?

至于说钟会是他信任的心腹,不但抵消不了司马昭的顾虑,反而会加重他的担忧。当年他们司马父子不也是曹操、曹丕的心腹么?在司马昭看来,如果不及时处理,尾大不掉、养虎为患,重蹈曹氏覆辙不会是什么稀奇事儿。

因此钟会本人是什么态度不重要,重要的是抓紧时间抹杀掉钟氏的机会。

因为钟会原本没打算涉险谋反,所以司马昭玩了个阳谋。在给邓艾定罪之后,他去信钟会。说准备与他在长安相会,而钟会收到书信后就不得不选择谋反搏一把了。

文王书云:“恐邓艾或不就徵,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

会得书,惊呼所亲语之曰:“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

《三国志》

司马昭以弹压邓艾及其属下为名,亲率十万众来“支援”钟会。邓艾的部属满打满算只有三万人,而此时钟会手下的魏军加蜀汉降卒有十几万众,不存在钟会弹压不住邓艾的问题。所以这是“支援”谁,真的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钟会很清楚无论他怎么做,司马昭这次来都要拿下他。无路可退之下他只能放手一搏了,换句话说,钟会本没有打算谋反,他是被司马昭逼反的。

公元264年正月十五,钟会赶到成都后先派人将邓艾收监并押往长安。第二天他召集魏军将领议事,以魏明帝郭皇后遗诏为名,宣布要起兵废掉司马昭,并要求众将写下同意的字据。

会以五年正月十五日至,其明日,悉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宫,为太后发丧于蜀朝堂。矫太后遗诏,使会起兵废文王,皆班示坐上人,使下议讫,书版署置,更使所亲信代领诸军。

《三国志·钟会传》

但是众将不从,钟会只得命人将他们先关押起来。这里有个细节,姜维这个时候建议钟会将这些不听话的将领全部杀掉,以免生乱,但是钟会没有答应。

这也旁证了钟会谋反的仓促,因为他都没有在军中安插足够的亲信。杀了这些人,他就更加无法掌控军队了。钟会也不傻,真的全杀了,他这个光杆怎么控制姜维和他手下的蜀汉降卒?

两天后被抓将领的亲兵在谣言的煽动下(谣传钟会要处死他们)发动了兵变,当天钟会和姜维死于乱军之中。这也再次说明了,钟会谋反是仓促起事,他此时对军队的掌控很微弱。

虽然史书上没有相关佐证,但是有理由相信,司马昭在暗中起了关键作用。他敢公开地逼迫钟会,八成是他已经和蜀地的魏军建立了联系,笃定他们不会跟着钟会谋反。不然这十几万人蹲守在蜀地,司马昭一时半会还真不好平灭。

1 阅读:258

评论列表

yong2520

yong2520

4
2022-12-08 15:10

我觉得漏洞在于,那时通信没这么发达,一个来回命令的来回至少得一个月吧?所以谋反平叛的动机都是猜测

fvgyu

fvgyu

2
2022-10-24 01:56

姜维真是倒霉

用户39xxx85

用户39xxx85

1
2022-11-01 12:57

姜维太倒霉了

悠然修

悠然修

历史如烟,静心修学,获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