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关系扎心真相:多数人的“灵魂伴侣”,是假的

亦开怀说心理 2025-02-19 01:49:52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不愿意恋爱结婚的年轻人,似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

“打着等待灵魂伴侣,寻找灵魂伴侣”的名义,为自己的单身保留一些余地。

宁缺毋滥,得到的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宁可不要;

一直等下去,总会遇到最合适的那一个。

但灵魂伴侣真的存在吗?

是人大脑中的幻想,还是期待缘分如约而至?

-01

灵魂伴侣,可以被制造的“骗局”

心理学家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中揭露了一个残酷事实:

所谓灵魂伴侣的完美默契,不过是心理学的“投射效应”:

当我们疯狂迷恋某人时,大脑会自动给TA带上滤镜。

TA随手翻的书,你觉得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TA熬夜追剧你解读为生活情调,TA打喷嚏你只觉得可爱。

其实这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在你眼中,对方就是完美的,没有任何缺点的;

当人们先入为主,为某个人赋予完美的品质,后续就会持着这种极端的心态跟对方相处。

要么陷入拧巴,要么倍感失望。

心理学还有一个有趣的概念——吊桥效应。

跟异性相处过程中,如果产生了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这些生理反应,经常被误认为是“与对方在灵魂层面,产生了共振”。

男女在摇晃的吊桥上相遇,结果78%的人表示会产生心动的感觉。

所以,当你下一位认为自己遇到了“灵魂伴侣”,先回忆一番,是不是那个阶段的自己,正经历某些情绪剧烈波动的事情?

-02

“被美化”的灵魂伴侣,都怎么样了?

32岁的李女士,坚信自己找到了灵魂伴侣,对方和她一样痴迷黑胶唱片,喜欢在下雨天手打咖啡,在窗边看书写字,喜欢的书,喜欢的音乐,就连用的手机壳都是一样的风格。

于是,她跟这个男人从相遇到恋爱,从恋爱到进入婚姻,前前后后只用了3个月时间。

可婚后没多久,她才崩溃发现:

丈夫看似安静,其实有严重的拖延症;

看似跟她有共鸣,其实早就在认识她之前,就默默地翻看了她所有的社交平台,了解了她日常的生活习惯与喜好。

这时她才反应过来:

原来所谓的灵魂伴侣,也可能是对方精心制造的一场爱情骗局。

社会学家戴维·诺克追踪了5000对认为彼此是灵魂伴侣的夫妻,结果令人震惊:

这些夫妻的离婚率比普通夫妻高出23%。

当荷尔蒙滤镜褪去,“命中注定”的幻觉破灭时,关系反而更脆弱。

恋爱阶段,激情和新鲜感还存在,你们依旧认为彼此是灵魂伴侣;

志趣相投,精神共鸣相似,相处很融洽。

但结婚后,组建了更为亲密的关系,你会发现彼此的缺点,人性的一面都暴露了出来。

到那个时候,灵魂伴侣带来的完美滤镜,才逐渐破裂。

而决定关系能否稳定经营下去,就在“看见真实彼此”之后的选择和投入了。

-03

好的感情,其实是“遵循人性”的

而灵魂伴侣,自带反人性的标签和底色。

就像李敖与胡因梦。

初次遇到胡因梦时,李敖惊为天人,认为“仙女也不过如此”;

他为此着迷,很快就跟胡因梦热恋,进入婚姻。

可生活在一起,难免暴露一些缺点,展现彼此真实的一面。

直到种种累积,再加上李敖一次看到胡因梦坐在马桶上,因便秘而满脸通红的样子;

那一刻,李敖心中胡因梦的完美滤镜就破碎了。

“同住屋檐下,没有一个美人”。

好的长期关系,离不开“祛魅的智慧”。

在对灵魂伴侣祛魅后,该如何经营好你们的感情?

1、允许30%的不同频

或者说,允许对方与你不同,允许对方有自己的生活和兴趣爱好;

你做你的,他做他的,给彼此留出空间。

2、学会示弱和出丑

偶尔暴露小缺点,会让你显得更真实;

偶尔示弱,寻求对方的帮助,并表达赞美,才能让对方拥有成就感和被需要感。

3、有智慧地处理感情矛盾

约定好不能冷暴力,不能沉默,要及时去处理冲突。

4、建立共同的浪漫小事

比如:约定每年都去拍一组照片,每个月都去某家固定的餐厅吃饭,每一年都共同建立一个小目标等等。

“所谓灵魂伴侣,不是出厂设置完全匹配,而是愿意共同升级系统的人。”

观察你身边那些感情稳定,生活幸福的伴侣,他们早就没有了灵魂伴侣的执念;

选择对方,接纳彼此,接受现实,务实且真实。

比起讨论尼采,更在意对方的身体健康;

比起兴趣爱好,更关心如何过好日子;

比起刻意制造节日的浪漫和仪式感,深知彼此的喜好和饮食习惯更真诚。

毕竟,能陪你讨论文学和艺术的人很多,但是在你最艰难,最无助的时候,始终陪在你身边的人,才是命运馈赠给你最好的礼物。

不要执着于“虚假的灵魂伴侣关系”,你要去接纳真实的对方,拥抱真实的生活。

话题:你跟伴侣是如何经营关系的?

作者亦开怀:

关注我,每天都可以看更多两性情感,婚姻家庭,社交性格等知识~

0 阅读:19
亦开怀说心理

亦开怀说心理

两性情感心理学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