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不是过去时,制度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大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本书作者邵宁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领导者、政策制定者之一,他以纪实性的叙述方式,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国企改革的波澜壮阔四十余年历程。
一部国企改革关键时期客观的历史记录
文/高梁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一)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10年中,国企改革的推进处于关键时期。自身体制机制的缺陷,沉重的历史负担,以及转向市场经济后来自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竞争压力,导致国有企业普遍处于经营困境。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结构调整经历了痛苦的过程,也带来了社会震荡。这期间,党和政府为了兼顾改革、发展和稳定,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被赋予“三结合、三统一”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了“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资委在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和理顺国有大中型企业治理机制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邵宁同志始终处于指导国企改革工作的第一线,他先后在国家计委、经贸委和国资委工作,经历了国企改革上述两个阶段的全过程。他所著《艰难的变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一书,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对国企改革各阶段面对的主要问题、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重大改革政策出台的基本考虑、面对具体困难和矛盾的应对措施,以及改革中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感受,作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国有企业改革牵动着我国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等即有格局。尤其是世纪之交的国有企业改革脱困攻坚战,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真可谓波涛汹涌。作者对改革进程的回顾,没有回避工作中的不足,而是给予坦诚的说明;对社会上或其他部门对改革决策的批评意见,做了实事求是的解释。总之,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而不是靠理论推演或从上级文件中找依据,书中对改革历史的叙述诚挚、中肯、可信。
邵宁身处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部门并负领导责任,对改革各阶段的任务、对所遇到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都涉及改革在正确方向上的推动,各方面的政策研究和制定都建立在调查研究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作者基于实际工作的深入思考和认识,使本书具有很多其他同类主题著作中很少提及或没有见到的独到之处。另外,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若干亲身带队调研或参与处理问题的典型案例,生动具体,可以帮助读者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这本书是一部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著作。
(二)
作者对所经历的国企改革进程中两个重要阶段,做了回顾和说明。
(1)关于国企脱困和改革攻坚阶段。作者指出:
1997—2002年,改革脱困、地方中小国企退出和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政策性破产,是国企改革中推进最艰难、社会风险最大的一块。这段时期也是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力度最大、企业状态变化最大的时期,改革的同时伴随着大幅度的社会利益调整,是一个痛苦的社会过程。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大幅推进,买方市场逐步形成。80年代的国企改革未能触及企业内部机制僵化、历史负担沉重等深层次问题,导致国有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加之1998年的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停止了对经营性亏损国企的补贴和贷款,国企的后路被切断,大批地方中小型国有企业严重亏损、陷入困境。根本性的结构、体制难题已经绕不过去;改革攻坚是被形势倒逼出来的。
1996年,中央决定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步伐,同时推进国有困难企业的政策性破产,这两项工作于1998年达到高潮。地方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涉及的面非常大,而当时处于构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空档期,系统内大量的历史问题和改制的成本,主要靠有限的国有净资产得以消化。国有大中型特困企业的政策性关闭破产,影响了900多万职工的生计。为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各地政府建立了再就业中心,国家同时着手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是一边破除旧体制,一边推进建立新体制,艰难前行。这一过程中,大量职工做出了牺牲。
这一阶段的改革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扭转了国有经济战线过长、普遍亏损的困境。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增强了发展活力,国有经济的状态开始好转。
(2)关于国资委建立以来推动央企改革发展工作的回顾和讨论。
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明确了工作责任、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大力度地推动了中央企业的结构优化调整,完善了企业治理和管理机制,在央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企业董事会试点、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进企业内部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等。
作者认为,要充分意识到国企改革的长期性。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不仅要调整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还涉及企业与出资人、政府、债权人、市场等一系列复杂关系的规范化和法治化。目前,国有企业体制仍存在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痼疾,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规范治理结构和体制机制。
作者指出,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和定位、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最终的融合方式,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终极问题”。
党的十六大决定建立集中统一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合理的,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制度基础。而国企经营状态的好或不好,完全取决于改革的效果。国企的发展状态好,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这对于增强国力、应对国际竞争非常重要;如果国企状态不好,也可能成为社会的包袱和政府的麻烦。作者还对理论界和社会上关于国有企业讨论的热点问题,做了正面和理性的回答。
(三)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改革是要实实在在操作的,研究和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我国学界在国企改革方面的讨论,常常是用发达国家的体制模式作为参照系批评中国的现实,对改革中一些复杂而具体的问题常常脱离实际,学术化和理想化的倾向较严重。
作者对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第一,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相应的法律、规则和有效的监管制度必须跟上。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我们面临一个规范市场竞争手段和秩序、抑浊扬清的紧迫任务。要重视治理市场主体在逐利动机下的行为失范问题,以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
把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和监管机制建设好,是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需要长期和扎实的努力。国有企业由于多了一层国资监管机构的出资人约束,在经营合规性和诚信方面的表现相对更好些,可以形成示范和引领。这是现实国情条件下,国有企业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
第二,必须正视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与现代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符的东西,如:等级社会与官本位传统,讲究人情面子、“和为贵”,而缺少规则意识和平等讨论氛围,以及家族企业的管理特征等。在此情况下,把其他文化背景国家的制度搬到中国来实施,往往水土不服。
第三,国有企业原有的内部体制机制僵化和政府机关存在的问题是同源的,某种程度上是从政府机构延伸过去的。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可以改革,政府机关应该也可以,至少能比现在做得更好一些。国有企业内部改革的实践和一些具体做法,政府机关可以借鉴。
第四,推进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设想搞个系统性方案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是理想化的思路,很难保证操作性。改革首先要找到能走通的路径,注重现实可行,要顾及工作系统现实的跟进能力,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发一个文件不难,但能够落地实施,才真正考验部门的业务能力和水平。1998—2002年国企改革攻坚战时期,从中央到基层都是一种说真话、干实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官话套话、表面文章基本没有市场,这是改革能坚持不懈并取得成果的保证。
作者认为:我们一直不习惯对以往制定的政策、推动的工作进行后评估。实际上,客观深入的反思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多年来,学界关于国企改革的著作已经不少,其中很多偏重理论推导。从指导国企改革实际操作的角度谈国企改革的书就更少。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从政策、理论和改革实践结合的角度,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
国有企业改革的领导者、政策制定者之一 邵宁
以亲历者的角度回顾和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与未来方向
孔丹、武力、刘纪鹏、王小鲁
联袂推荐
作者简介
邵宁,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党委副书记。
1952年7月出生,1969年由北京赴陕西延安插队。1977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取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4年到国家经委办公厅、综合局工作。1988年任国家计委综合司副处长,经济研究中心综合组副处长、处长,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研究部副主任。1996年任国家经贸委企业局副局长、局长,1998年任国家经贸委企业改革司司长兼企业脱困工作办公室主任,2001年任国家经贸委副秘书长。2003年5月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3月,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内容简介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大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中国的国有企业原是计划经济的实体部分,其体制和结构特征、职工身份及社会定位都具有计划经济的性质。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几十万家企业和上亿职工,国企改革是工作难度极高、社会风险巨大的工程。
20世纪末,由于体制机制僵化、历史包袱沉重,加之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冲击,我国国有企业曾大面积陷入亏损,“脱困”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是国有企业工作的主要任务。经过几轮大力度的改革和结构调整,我国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发生了深刻变化,初步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的融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展,也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艰难的过程。
作者长期深度参与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具体工作重要的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观察和感受。本书以纪实性的叙述方式,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过程,经历的主要阶段;分析了改革阶段性转换的动因,各阶段改革要完成的任务和改革推进的动力机制;阐述了制定的重要政策和背景,改革推进中的难点,解决了哪些问题、没能解决哪些问题;展现了为推进改革各工作层面做出的努力,为实现改革目标付出的代价。
本书全景式地为读者再现了国有企业改革这场艰难的变革。
专家推荐
对于40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作者不仅是身临其境、身居高位的实践者,而且是有思想、有家国情怀的学者。书中有很多鲜为社会公众所知,甚至也不为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领导及经济学家所知晓的历史细节和深入思考,读后获益匪浅。尤其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的“正名”;二是,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思考以及提出的对策建议;三是,作者几十年从政、从事经济工作的亲身经历中,对政府、企业运行体制机制的深刻感悟和分析。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非此人不能写此书。
——武力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
中国改革已经走过40多年历程,始终没有完整的总结,缺少一部在改革实践基础上加以系统总结的企业改革史,这本书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作者邵宁的人生经历与改革同行。大规模国企改革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作者参与并主管了中国国企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他在本书中全面阐述了国企改革的总体思路,并对每一个阶段的改革目标、制度设计以及实践情况进行了记述。对于如何遵照中国国情,借鉴国际规范,走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之路,本书也进行了深度分析,是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改革的经典著作。
——刘纪鹏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原院长
《艰难的变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是一部重要著作,本书系统记述了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真实历程。关心国有企业改革的人很多,能说清楚的人却很少,作者述了改革面临的各种挑战、采取的推进改革具体措施、所达到的效果,并对若干专题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身为亲历和领导国企许多重要改革的政府主管部门领导者,作者不仅为记载这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留下了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也阐述了许多深刻思考,为深入研究国企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成果。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以客观态度直述实际情况、实际过程、实际问题;面对现实,从更开放、更宏观的视角讨论国企改革的意义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国企改革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本书的重要价值毋庸置疑,非常值得一读。
——王小鲁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