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苏南|(七)难忘在北京警卫部队当兵岁月

大院文化 2024-08-13 22:02:50

作者:姚苏南

笔者是一个典型而又标准的军娃。1955年元月出生在南国一所军校的大院里,2,3岁时随父母北迁汉口,在院校和军区大院中长大,十五岁多入伍当兵,先后在北京卫戍区,武汉军区,总后,总参所属的部队和院校工作,从士兵干起一直成长为团职领导干部。服役二十六年后转业到地方工作,在国税系统退休。回想在部队工作的二十几个春秋,感到既紧张严肃也生动活泼,又称得上丰富多彩,个中滋味确实值得回味。

第一章

永远难忘的在“禁卫军”中的艰苦岁月

(接上期)

(2)入选团业余宣传队

1971年12月中旬的某天上午,连队副指导员张长水同志找我谈话,他告诉我:接团政治处通知,让我第二天到驻中关村九连报到,参加团宣传队的集训。我一听立刻就懵了;从小到大我就没有参加过任何文艺宣传队,上中学时,我所在的平顶山一中有支很好的宣传队,宣传队以后出了好几位专业演员。队长是教音乐的董老师。他几次动员我加入校宣传队,都被我谢绝了;我对文艺表演真的是一窍不通,也不热爱。

我问副指导员,为啥选我进宣传队?他告诉我,前段时间团政治处宣传股的于富科干事,带了几个人来连队住了十天,他们是来搞文艺创作,编剧本的。副指导员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于干事一行是到连里待了十来天。我在伙房值班时,每次给于干事他们分饭、菜时,都比别人的多;于干事还给连队的篮球比赛当过裁判,每次打球我在场上都是生龙活虎的。这些事情可能给于干事留下了好印象吧。

副指导员又说:是于干事点名让你参加宣传队集训的;连长、指导员和我商量过,觉得是件好事,所以同意你去报到;和你一起去宣传队的还有来留国同志,明天上午你们一起出发。来留国是河南叶县人,我们在新兵连是一个排的。他的二胡拉了多年,有一定的水平,所以这回也点名让他参加宣传队。

第二天上午我与来留国来到位于中关村的宣传队报到;当时九连在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执勤;宣传队就暂住在科学院的家属楼里,楼下是个小学,我们去踢过球。宣传队的负责人是团电影组的组长,姓李,山东烟台人,68年入伍;李组长非常亲和,见人都是先笑眯眯的,然后再说话。这期宣传队集中了十几个人,除了李组长外,还有一个八连的班长,河南鄢陵人,68年入伍的,他和李组长是团宣传队的老队员了,其余人的都是第一次参加团宣传队集训,但是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演出、演奏的基础,像我这样的“白丁”几乎没有。

听老班长说,我们团的战士业余宣传队,水平很高,编、导、演的人才济济,在一师的各团宣传队中出类拔萃。1970年师宣传队要移植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把我们团宣传队的骨干都抽走了,一下子走了二、三十人;于干事担任了师宣传队的队长。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在中国京剧院的大力帮助下,终于获得圆满成功。我在师部礼堂看过这出戏,实事求是的讲,比我入伍前看过的县、地区剧团演出的这个戏,水平高的太多了。

老班长还说,于干事是个人才,吹拉弹唱无所不会,对音乐、戏曲、曲艺等都在行,他在师宣传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他性格太直,又比较傲气,有些领导不喜欢他。尽管他负责排演成功了“智取威虎山”,但是师宣传队的队长不让他干了,让他回团里面工作了。我们这期集训搞了二十多天,李组长编了几个节目,只记得其中有一个是小歌剧。后来团政治处考虑宣传队的骨干太少,无法排演出质量较高的节目,在过了1972年元旦后就解散了这期宣传队。

尽管集训的时间不长,但是结识了一批各单位的文艺骨干,尤其是结交了一位好朋友杨德华同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我对老杨记忆犹新。他是四川绵阳人,下乡知青,比我大二、三岁;他的竹笛吹的很棒,被宣传队选中。老杨性格沉稳,阅历丰富,讲义气重感情,而且与我一样喜欢球类运动;由于都是城市兵,所思所想比较相同或相近,又有共同的爱好。所以我们比较投缘,在二团服役的几年中,我和老杨一直保持密切联系,经常相互走动。他是五连的兵,在西山军委办事组的大院里执勤,叶帅也住在此院。他给我讲过许多西山大院和叶家的趣闻;我也到那个大院去转过。进那个大院很不容易,非五连的兵不经许可是不准入内的,有一天老杨偷偷地乘本班的同乡在侧门站岗,把我带进院子里简单的转了一下,就匆匆地离开了。

1973年野营时,三团接替了我们团的防务,唯独五连没有挪动,整个连移交给三团;三团的五连编到我们团;但是老杨等几个人被事先调整出来了。非常可惜,我调离京城后与老杨基本失去联系。

1972年的10月底,团里又通知我,到位于西苑的中直机关[中央调查部]大院的三连报到,参加文艺集训。我报到后发现本期集训的十几个人,每人都被要求学习一项具体的业务。如三连的张爱民学打扬琴,八[九]连的小胖子[姓名忘记了]学吹黑管,还有学习其他乐器的,杨德华也来了,他主要是在董班长的指导下,提高吹奏技艺和乐理知识。

这次集训是由三连的董绍平班长负责。董班长是烟台人,68年入伍,他的专长是管乐,只要带眼的管他都能吹奏;在师宣传队董班长担任乐队队长[指挥]?我被安排学打竹板。教我打竹板的师傅是特务连的祝鸿。他同我是一批兵,是从四川绵阳入伍的,比我小几个月。祝鸿的父亲也是部队的领导干部,文革前在南京军事学院工作,文革时学院撤销,就被分配到四川工作。

祝鸿长得一表人才,是个小帅哥。他在四川兵中有些名气,在认识他之前我就听说过其大名。祝鸿小时候就加入了南京的小红花艺术团,在文艺表演上是有基础和天赋的。所以他下到老连队后不久就被师宣传队相中,他在“智取威虎山”中演小分队的战士,也演过一些别的节目。在师宣传队他受过较正规的专业化训练,所以他在舞台上的举止和动作都很英俊,帅气;打竹板他也是在师里学会的。当时学习打竹板的除了我好像还有两个人,具体的情况已经想不起来了。大概用了五天时间我就学会了打竹板;这门技艺我至今仍熟练的掌握。我调离二团到武汉军区的部队工作后,还把这个技艺传授给了好几个同志。

在团宣传队里我和杨德华、祝鸿成了好朋友,三个人几乎形影不离,一块聊天侃大山;一块逛街购物;一块打球照相。几十年过去了,我和祝鸿一直保持联系,经常互动,也多次见面。祝鸿是我们那批兵中唯一提干的,71年全团近千名新兵,只有他成为军官,而且在部队一直干到正师职[技术级为军级]才退休,非常不简单也很不容易。我是调离后在其他单位提干的,在二团我肯定当不了干部。这也是我逃离二团的主要原因。

我们在三连集训了一、二十天后,就转移到位于北太平庄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排练节目。当时我团八连在此执勤。这个院子过去是解放军测绘学院的校园,文革时学院撤销,北影就进来了;院子的东边是总参测绘局,师直仪仗营在里面驻守。这期宣传队可谓是人才济济,在师宣传队的骨干大多数都回归了,各类节目都有老演员挑大梁当主角,对于我们这些新人能迅速的进步和成长,作用非常明显。

于干事事先带领几个骨干,编写好了这期宣传队拟排练的文艺节目的脚本;有十几个节目,其中有表演唱、山东柳琴、小歌剧、小豫剧、相声、对口快板、笛子独奏以及独唱、小合唱等。于干事安排我参加两个节目的演出;一个是与老兵任书其合说相声[我们的连队好];另一个是与祝鸿表演对口快板,名字忘记了,主要是颂扬军民鱼水情;此外我还参演了几个节目,如小豫剧的幕后伴唱、山东柳琴中的快板词等。

于干事对我说:你比较适合演语言类的节目和曲艺节目;蹦蹦跳跳、吵吵闹闹、打打杀杀的节目不适合你。于干事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是我在文艺表演方面的启蒙者和领路人。像我这样毫无表演基础和舞台经历的入门者,于干事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一句话一句话的教我说台词,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的教我表演做戏;他经常与任书其在台上表演相声,让我在台下观摩模仿;然后让我再上台排练。我经常因为达不到要求,挨于干事的批评。有时被批评的心里很难受,都不想干了。和我一起说相声的任老兵给我做了不少思想工作,为我稳定情绪、坚持下去起到了明显作用。

老任有多年表演基础和经验,他在《智取威虎山》剧中扮演“座山雕”,把老土匪演的很逼真。在于干事具体教诲和任老兵的传、帮、带之下,我们的相声表演获得成功。这个节目是于干事倾注心血的重头戏,老任在里面唱了好几段歌,效果非常好;当时相声刚刚恢复公开演出,马季等表演的相声中都没有音乐和唱歌。我们这段相声当时是开了先河的。有一回演出时于干事坐在台下观看,演出结束时,他走到我身边说:你的演出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1973年年初的文艺集训和宣传队的排练演出,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却是我从无知到略知的起步阶段,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有了的很大进步;为今后的提升和升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3年的11月底,我们野营走到了北京市延庆县香水营公社的一个小村庄里,连队在此驻训一段时间,展开野外战术训练。这时候团宣传股通知,让我到位于香水营公社中学的团宣传队报到。

我们连有四名同志入选了这期宣传队;除了我和来留国之外,还有69年底入伍的吴立夫,他是从师宣传队回来的,从事二胡演奏;72年底入伍的刘玉芹,从事笛子演奏。小刘的笛子吹奏水平很高,以后又被选调到师宣传队的乐队,吹了十多年笛子;以后转业到安徽宿州地区豫剧团,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笛子演奏家。

报到后,我看到老同志基本上都来了,我和老朋友杨德华、祝鸿又见面了。而且还来了一些新面孔,主要是当年入伍的新兵。队里安排我参加三个节目的演出;一个是山东琴书表演唱;另一个是群口相声;还有一个是快板剧。这期宣传队最大的变化就是领导和专业的力量加强了。队长仍然是于干事,副队长是张干事;张干事是从中央警卫团调来的;他原是林彪警卫中队的干部,也是警卫团宣传队的骨干。913事件后,林彪警卫队受到不公正的处理,所有人员按战士复员回原籍。后来平反都回到部队,重新分配工作。于是张干事就到我们团宣传股当干事。

他多才多艺,能编能导能演能唱,演奏乐器也在行。这期节目中他主编了好几个,其中有两个节目形式新颖、情节感人;一个是山东琴书,讲的是帮助迷路的老人找亲人;还有一个是京韵大鼓表演唱,歌颂警卫战士拦惊马,舍已救人的事迹。二团宣传队以前没有演过这类节目,是张干事带来了新形式新节目,为二团宣传队增添了新活力。

在农村中学排练了一、二十天后,宣传队迁移到北京西郊万安公墓东边的北京市林业科研所院内。这个院子挺大的,空房不少,还有一个礼堂。这里面还驻着北京市园林局的宣传队。我们在这个院子里住了一个多月,外出演出了二十多场;还到友谊宾馆观看[煤矿文工团]的演出;到广播电视大厦的礼堂观看[中央广播艺术团]演出;马季、唐杰忠、彭修文、陆青霜等名家都登台表演。春节前宣传队解散,我们回到了连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二团参加宣传队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记忆犹新。这是我唯一一次参加比较系统和规范的文艺演出和实践的机会。此后再无这个机会和环境。时间虽短,受到的专业训练和教育也很有限,但是毕竟接触了,并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比如每天早上吊嗓子,学乐理,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唱歌比之前轻松、调门也高了,而且学会了识简谱;通过学习和实践,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舞台经验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对台词的处理,喜怒哀乐时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表达等等;尽管这些都是最基础和最初级的,但是我觉得受益非浅,终生受用。

作者军装照

姚苏南,男,1955年元月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1970年12月入伍,在首都警卫一师二团一连当兵,曾经在军委办公厅大院站岗执勤3年多。1974年12月调入武汉军区部队工作,先后在装甲兵,军区后勤部和院校工作。历任战士,班长,排长,管理员,,教员,参谋,副处长。1995年转业后在国税系统工作,先后任湖北省国家税务局办事员,科长,武汉市硚口区局副局长,省局副处长,处长。2015年3月退休,现在居住在广州市。

0 阅读:6

大院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