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经典讲演录》48:奥古斯丁的“天城”(上)

永哥历史 2024-12-20 03:17:07

罗马为什么衰败

1、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在中国有四个不同的中文版本,分别由人民出版社(2006)、上海三联书店(2007)、吉林出版集团(2010)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出版,显示了中国学界对这部著作的高度重视。该书在世界历史、思想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不仅创作于西方历史的转折点,也是对这一剧变时刻的直接回应。

2、4世纪下半叶,基督教在罗马确立了精神权威,主要归功于安布罗斯主教等教会领袖的努力。他们的继承者将罗马地中海地区的教会转变为基督教群体,称为“天主教会”。基督教在耶稣死后的前四个世纪经历了许多变化,最早的“使徒时代”于约96年结束,标志着第一代使徒的逝去。

3、使徒时代之后,基督教进入2至5世纪(或6世纪)的“教父时代”。教父是基督教早期的宗教作家和宣教士,他们的著作被视为具有神学权威,可以作为教会的教义指引。教父包括许多著名的教会神学家、主教和护教士,但不一定被教会认定为圣人,有些甚至被判定为“异端”,即持有与教会正统观念不符的基督教观念。

4、教父被分为“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希腊教父如查士丁和奥利金,更注重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上帝的“三位一体”和上帝与世界的关系等形而上学问题;而拉丁教父如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则更关注信仰和伦理、人的罪以及救赎等问题。

5、早期教父们是老一辈基督徒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原本接受古典学术教育,后皈依基督教,对教会的思想体系构建和发展有重要贡献,其中奥古斯丁尤为突出。早期基督教在政治上持彼岸世界的态度,强调信仰优先于制度,与罗马公民政治参与的价值观对立。奥古斯丁时期,教会开始处理制度化问题,试图协调基督教教义与政治权威。

6、教父们的工作与使徒们不同。使徒们主要向普通民众宣传基督教,讲述耶稣事迹和福音,而教父们则致力于为基督教打下理论基础。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满足了4至5世纪教会的需求。

7、在耶稣死后四五个世纪里,基督教从少数反对派宗教发展壮大。311年罗马帝国对基督教保持中立,君士坦丁皇帝宣布自己为基督徒。392年狄奥多西皇帝将基督教确立为罗马帝国官方宗教。此前罗马人迫害基督徒,部分原因是后者不支持国家,信仰与罗马政治和神学原则冲突。

8、早期基督徒对罗马政治权威冷漠,更关注彼岸天国的成员资格和救赎。获得罗马官方承认后,基督教转变为为中世纪教会政治权威辩护的神学,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在这一转变中起到关键作用。

9、410年,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率领军队攻占了罗马城,对罗马人来说,这不仅是在军事上,而且更是在国民心理上的晴天霹雳。罗马被称为“永恒之城”,自从汉尼拔时期以来,罗马已经有620年没有见到来自城墙之外的外敌入侵了。

10、西哥特人在攻占罗马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但教堂和基督教圣器得以幸免,因为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已皈依基督教,他们遵循“基督徒不抢基督徒”的原则。在检查战利品的时候,将教会的财宝和其余部分区分开,把基督教的圣器留在教堂里。

11、早期基督教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传教士们开始有针对性地向异族部落首领宣教,导致整个部落皈依。尽管这些新皈依的基督徒并不完全理解教义,但他们名义上信奉基督教,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罗马的基督教教会。

12、罗马城的陷落标志着“永恒之城”的荣耀不再,正如基督教一位著名的教父哲罗姆(Jerome,342—420)所说,“万城女王”的荣耀不复存在,永恒的罗马不再永恒,“我哑然无语,这座让整个世界臣服的城市自己俯首称臣了”。哲罗姆看似说出了所有罗马人的心情,这一事件对罗马人的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基督教信仰的不同人群中,反应各异。

13、罗马城里并非所有人都是基督徒。狄奥多西皇帝在392年将基督教确立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被册封为天主教的圣人。名义上,罗马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国家的国民,但实际上,许多罗马人仍然崇拜自己心目中的异教神明,他们仍然是异教徒。

14、罗马的异教徒认为,罗马败给西哥特人是因为背弃了祖先崇拜的罗马神明,转而信奉基督教。为了反驳这种基督教误国论,奥古斯丁写下了《上帝之城》。

15、奥古斯丁(354-430)是北非人,出生于努米底亚的塔加斯特,父亲是异教徒,母亲是基督徒。他在迦太基接受教育,并与一位女子同居13年,生有一子。

16、奥古斯丁对性有强烈的罪恶感,这影响了他后来的“原罪”理论。他曾信奉摩尼教九年,认为宇宙由善恶两神对抗,人类受恶神控制而有罪。33岁时,他皈依基督教,放弃摩尼教的二元论,认为上帝创造全善世界,人类有自由选择能力,原罪源于祖先违背上帝律令。

17、在米兰任教期间,奥古斯丁受到米兰大主教安布罗斯的影响,最终在花园中听到儿童读书声,读到《罗马书》中的话后归向天主,次年受洗。他的改宗被视为圣灵的召唤,类似于保罗改信基督教的经历。奥古斯丁的生平和思想在《忏悔录》中有详细描述,对基督教神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8、美国道德和社会哲学家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1902—1983)在《真正的信仰者》中指出,信念的形成是偶然的,但一旦形成,人们会倾向于坚守。宣传无法强行灌输信仰,只能强化已有的信念。对我们今天来说,重要的也许不是奥古斯丁或保罗是如何获得基督教信仰的,而是他们在获得此信仰之后一以贯之、始终不懈地做了什么。

19、奥古斯丁34岁回到北非过修道生活,42岁任北非希波(Hippo)主教,75岁离世。他在获得基督教信仰后,尽管个人偏好修道生活,但他作为主教对教区民众充满关爱,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性观念,这与他对自身的要求不同。

0 阅读:1
永哥历史

永哥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