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追记志和钱庄的倒闭

冯晓晖 2025-01-18 23:27:00

作者:张廷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刊于2012年版《百年大中路》,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

原编者按

清末民初,在九江城里城外经营钱业者,多达近百家。徽帮和钱庄跌入“倒账”风潮,则是当时九江金融市场普遍“倒账”的一个缩影。

清末民初,在九江经营“钱业”的已初步形成四大帮派。即由徽州人开设的钱庄,谓之“徽帮”;由潮州人开设的钱庄,谓之“潮帮”;由南昌人开设的钱庄,谓之“南帮”;由九江人开设的钱庄,谓之“本帮”。

四大帮中唯有“徽帮”名气最大,这当然与“徽帮”钱庄在长江中下游各大商埠有着广泛通汇往来有关。但在1916年,“徽帮”瑞庆裕钱庄倒了江苏镇江几家钱庄的账款,并且牵连“徽帮”中的成大、丰泰、茂隆泰三家钱庄相继歇业,从此影响了“徽帮”的信誉。紧接着在1918年,“徽帮”志和、源通裕、瑞庆裕三家又因倒了日本台湾银行九江分行的账款而后倒闭。

在这两次“倒账风潮”中,瑞庆裕钱庄不思前次歇业清理的教训,以致“移清封存,以资核抵”。丰泰钱庄也因前次倒欠镇江某钱庄款项而暂告收歇后,再于1918年11月,因亏空湖口等县税局银两甚巨被“官押”。而志和钱庄与日本台湾银行九江分行的“倒账”一案,则闹得满城风雨。

日本台湾银行九江分行设立于1911年10月,开设伊始,虽然资金比较雄厚,但欲立足于当地仍须利用九江金融业(主要是钱庄),笼络商民,便于控制。在业务上除发放(南浔铁路)抵押贷款外,还大量对私人钱庄发放信用贷款,颇受当时“徽、潮、南、本”四大钱业帮派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操纵了民初九江金融市场。

志和钱庄于1910年春开设在九江正街(今大中路中段),经理谢伟臣,注册资本额为10000元,业务主管(跑街)谭思聪,安徽安庆人。内务主管(账房)刘宗尚,合肥人。其经营业务以存放利息为主,兼营土特产品出口。据说经理谢伟臣与当时九江商会金会长私交甚笃,而且是台湾银行九江分行每年年终招待会上的主座嘉宾。

民初九江金融界“倒账风潮”涉及面广,个中情况尤为复杂。特别是台湾银行九江分行借给钱庄和商界的款项,相当一部分是信用贷款,一旦市场发生风吹草动往往难以收回,最终发生倒账,志和钱庄“倒账”案可算得当时典型案例。《申报》对此案及时作了追踪报道。

《申报》1918年9月2日,九江近事

1918年9月2日九江志和钱庄倒闭亏欠台湾银行款项六万余:该行已向商会、官厅提出质问,商会金会长因无力维持,自请辞职。闻该会拟以副会长陈霭亭升补。但志和为两股东所组合而成,其一则在逃未获,一则托言下股,此事恐骤难了结也。

这则报道给我们至少二个信息:一、“倒账”款项约六万余元。二、由于日方提出“质问”而使九江商会金会长“自请辞职”。这说明坊间传闻钱庄经理与金会长有私交是可信的。三、志和钱庄原来至少有两个股东,而“在逃”的写“托言下股”的又有何人?看来真可谓:“难了结也”。

1918年10月7日浔埠志和钱号亏欠台湾银行款项一案:经官厅、商会办理数次,迄未解决。前九江县知事汪慈荪又由省来浔,闻系专为解决此事。

事隔一个多月还是没有“解决”,而且日方是将上次“质问”商会,官厅变成由官厅督办,商会协办形式。甚至调动升迁的前九江知事来九江“专为解决此事”。其中的错综复杂,颇为耐人深思。

《申报》1918年11月12日,九江近事

1918年11月2日志和钱号亏空台湾银行一案:该行屡促傅道尹严究,惟以重要犯谢伟臣久无踪迹,终未解决。昨警厅董巡官在南康县将谢缉获解厅,当即履行赏格,给洋五百元。据谢供称,当志和将倒闭时,曾向大股东汤海曙声明:不能再支,如股东不设法维持,惟有闭门潜逃。汤唯唯,并给我盘缠川洋八十元等语。现闻谢已由警厅送交九江县署押候研询矣。

事到如今我们才得知:徽帮志和钱庄是由股东合资经营的,钱庄经理是由投资者与股东亲自兼任,或由股东物色人选担任,谢伟臣大概属后者,而大股东汤海曙又有那些背景,更是耐人寻味。

1918年12月12日志和亏倒台湾银行一案:因日本方面来文追索甚急,现袁知事已将股东汤海曙管押,某行大班取保请释未准。

这次“倒账风潮”虽经日方屡次追索催办,而官厅、法庭、警厅、商会尽力督办执行,两股东也先后被押候,但追索款最终无结果因为志和钱庄早已亏空!究其原因之,与该钱庄不按资本实力,滥发纸票有关。

民初在九江大街小巷曾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志和志和,现洋装进箩,纸票流成河”。这也是人们对志和钱庄滥发纸票套现洋的一种讽刺。志和钱庄所发行的私票,至今流传下来的极为罕见,中国著名纸币收藏家吴筹中老先生曾这样描述:票长 22.7 厘米,宽 10.4 厘米。票的四周外框人物山水轿亭图景,内框印古词:“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等五百余字,框内上端印“志和”两字,下列“九江正街”地址,中间印直书的“凭票发当十铜元壹百枚整”右印编号,左盖“乙卯”年份章,下角盖“九江志和庄”朱印,……。

九江志和钱庄钱票

笔者曾于 1970 年在九江郑绶笙先生家看到志和钱庄私票木质白版照片,残缺许多,规格与传世私票相同。1989 年又在安徽安庆-藏家处,看到一张全新未加盖任何戳印的未流通票。据九江金融界前辈述志和钱庄尚发行过“伍拾枚”票子,但至今未见实物。

综上所述,引起这场“倒账风潮”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借款商号经营失败而引起的,在金融术语上称作“人欠”。“人欠”是金融业经营放款时固有的风险,即使采取抵押放贷,也难免会发生重大损失。何况当时台湾银行九江分行采用信用放款,一遇倒账,其损失必然惨重。经过民初这件“倒账”案,志和钱庄于 1918 年宣告破产,日本台湾银行九江分行因无法追索倒账(其他钱庄也有)累计达百万元以上,最终在 1923 年歇业。

【编后记】

“倒账”是中国传统金融用语,指的是钱庄、票号、银号等金融机构放出去的账(贷款)收不回来。因“倒账”而蒙受损失,被称为“吃倒账”。

清末到民国中叶,由于政治、经济的风潮,以及商人的投机行为,多次出现“倒账”风潮,很多传统的钱庄倒闭,大商人因此而破产,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在1883年的“倒账”风潮中倒下的,两年后在孤寂潦倒中离世。

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倒账”风潮,也说明中国传统的钱庄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必将在一次次的洗牌中被现代银行所替代。

0 阅读:0
冯晓晖

冯晓晖

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