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勇
编辑 | 杨旭然
一个“对抗”雪糕的夏天,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但现实的魔幻超过编剧最丰富的想象力。
7月,三伏天开始的月份,多地陆续开展了一场“雪糕明码标价“的专项执法行动,以挽回人们被一块雪糕伤害得碎了一地的面子,以及被掠夺的钱袋子。
这其中,钟薛高首当其冲,成了人们对天价雪糕发泄不满的最大出口,甚至成为了一部分消费者的唯恐避之不及的对象——吐槽一句“雪糕刺客”已经算是轻的。
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对天价雪糕的社会化讨论,实际上是帮助钟薛高完成了一次免费的“客户提纯”,不愿意买的从此绕着走,愿意买的还会去买,甚至销量有可能比以前更大了。
但有如此之多的消费者参与进讨论,证明了买不起的人终究是大多数。人们反对“天价”雪糕的潜台词基本上是,“我们已消受不起一些精致生活方式。”
其实在这个夏天,能挑动我们的神经的不仅仅是高价雪糕,但雪糕却是人们精心挑选过的、最适合去吐槽的对象。换句话说,钟薛高已经成了如今消费降级环境下的一块“靶子”,用以发泄人们购买力下降之后心中的不满。
除了口诛笔伐,当一款已经存在多时的高价雪糕突然开始面对全面质疑时,我们还应该透过这场舆论狂欢的迷雾,去看看更多深层次的原因。
类似的还有前段时间曾有过的讨论:人们为什么不愿换手机了?
在各路科技迷细数的多种原因中,一个耀眼的理由是,“新手机价格太贵”。这几年国产手机都在冲击高端,2021年,智能手机平均售价同比上涨10%,而人们的钱袋子已经越来越跟不上。
另外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一个月之前,为了刺激买房拉动当地经济,河南等地先后出台了各类奇葩政策,小麦换房、全家供房等新闻层出不穷。原因很明显,越来越多人买不起房了。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5个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整体下滑了1.5%,仅17.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5月份同比大幅下降了6.7%,不到3.4万亿元。同时,社会的消费结构也呈现回归理性的趋势,表现在食品、日用类商品在比重方面的提高。
在钟薛高事件被广泛讨论的同时,一则“小镇做题家”的话题被关注:源于“明星考编”的程序公平性,逐渐上升到社会资源分配、阶层矛盾的高度。除此之外,企业家收缩战线,放逐邮轮,隐退山水,而打工人在降薪裁员,谋求编制。
在这种社会舆论环境氛围下,“雪糕刺客”其实本身是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一系列怪事不断上演,天价雪糕却能够在这些重量级的舆情中占据一席之地,足够说明此事绝对不简单。
消费就是民生。当消费者的消费预期相对稳定时,其对于高价商品更多表现为宽容,尤其是那些相对可选、无法进入到普通人生活中的商品,最典型者就是豪车豪宅。但当预算有限、预期下降时,高价商品自然无法受到认可,尤其是那些可能对普通人生活产生影响的日用商品、快销品。
如今有不少消费者的开销正处于从高预算向低预算过渡之中。而在经济飞速增速、社会消费旺盛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却尚未意识到现实的变化:
在消费降级的周期中,并非所有人都愿意继续为虚假的精致、高昂的价格买单。
雪糕刺客出现在精准的时间节点,印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经济不行的情况下,消费降级是必然,而消费降级一旦出现,人们必然会先抛弃那些高价格的可选消费品。
对财经实事稍微有些了解就能知道,如今疫情的阴云仍未消散,国内阻止中国经济恢复的复杂因素众多,而国际社会同样复杂的各类事件,又输入了更多不确定性风险。身处一个“多事之秋”,所有人都会遇到各种挑战。
这些大道理人们都能知道,但最终这些风险会如何释放出来,产生怎样的后果?
66块钱一根的钟薛高能引起全网热议,就是这青萍之末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