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前草木要青浓,宅门莫要色彩艳”,这句俗语想说什么道理?

依依聊文化 2025-01-31 08:48:39

过去农村俗语,通常被民众视为一种老规矩,用来规矩人们的行为,提醒民众,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宅前草木要青浓,宅门莫要色彩艳”就是这样一句农村俗语。

一、宅前草木要青浓

过去农村,宅前屋后的草木,一般都长得比较快,草疯长,树木葱郁,生长的速度也很快。这得益得农家产生的肥水滋养,把住宅周围的土地变得非常肥沃。

比如,在住宅周围种的果树,不用施肥,果实结得很多,不过,该甜的不甜,不该酸的则很酸。

种的白菜和萝卜,不用施肥也长得很好,但吃起来,味道不是很淡,就是带点咸味,没有远离住宅的菜地种的味道好。

这就是住宅周围的地里氮肥过盛引起的,同样,这些地方生长的草木,也很青浓。那么,为什么这句俗语还说“宅前草木要青浓”呢?

这里要说明一下,句中的“宅前”,一般指的是宅院前面,而不是宅院内,在过去农村,如果院内草木太多,就不像人居的庭院了,而是破败的庭院,满目苍凉。

实际上,宅前草木是否青浓,受人为的因素影响很大。

从树木来说,过去农村用柴火做饭、煮猪食、烧水等,柴火比较少的地方,也有柴草、树叶、秸秆等当柴火烧。那时农村住宅周边的树木,或者杂草,都被用来当柴火烧。即使留下一些树木,人们也要砍下树枝当柴火。

住宅周边的树木,除了风水树木不允许动外,一般树木只有在接近树梢地方,留下一些树枝,其他的都砍下来当柴火烧掉了。

这样的宅前树木,显得有些光秃,因不是枝繁叶茂,也就无法长得郁郁葱葱。

从生长的野草来说,过去农村的野草,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主要有两种用途。

一种是用野草来垫牛栏和猪栏,免得让牛和猪躲在泥土上,起到保暖作用,垫过后的草,经过发酵后,是农村种庄稼不可或缺的农家肥。

二是将野草当柴火烧。过去一些农村,由于缺乏树木, 将割来的野草当柴火烧。

也正是因为如此,过去农村的菜地边、水田边、路边、山边、溪边、河岸等地的野草,都被割得光光的,就更不用说宅前屋后的草了。如果还有很深的野草,通常也是特意下来,不让别人割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保住宅前的柴草,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俗语才说“宅前草木要青浓”。

这种说法,主要是为了平衡住宅的生态,营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

现在农村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改变了,很少用柴火做饭烧水,大多数的农户,既不用养牛,也不用养猪,种庄稼都用化肥,农村不仅宅前屋后长满柴草,田野也长满很深的柴草。

有些人家举家外出,数年或十多年不回家,他们的庭院也长满了柴草。

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想要宅前的草木青浓,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只不过,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村庄内草木过多,给人一种衰败的感觉,同时,晚秋至初春这段时间,草木枯萎,如果不及时清除,对防火来说是巨大的考验。

二、宅门莫要色彩艳

这句话中的“宅门”,指的是宅院大门。意思是说,不能过度的用彩画和鲜艳的颜色装饰,也不要过度进行雕刻,还是朴素一点的好。

那么,民间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受古代封建建筑等级制度的制约

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民居建造方面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并作为律法或者律令颁布。

其中,每个朝代的制度都对大门的等级进行了规定,社会地位和身份不同,建造的大门制式和使用的颜色也不相同,不是想刷什么颜色,就可以刷什么颜色,也不是雕刻什么饰物,就可以雕刻什么饰物,想怎么装饰就怎么装饰。

比如,明清时期,朝廷就对大门的制式、颜色、装饰等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将大门分为六个等级。

分别为王府大门,王,公,侯使用,颜色上金漆和朱红为主;

广亮大门,三品以上官员使用,颜色多为朱红;金柱大门,三品到五品官员使用,明朝为朱门和绿门,清朝多为绿门;

蛮子门,低级官员使用,颜色为暗红门,普通百姓也可使用,但只能颜色只能是黑色;

如意门和墙垣式门,此两种门为普通百姓使用的门,只能桐油漆或者清漆,多为白板门或者黑色门(桐油易变为黑色)。

在古代,朝廷规定什么地位的人,住宅大门就用什么颜色,不能乱用。如果乱用就会给自己带来严得后果,要受到律法的制裁。

因为普通百姓大门的颜色只能用本木色和黑色,都不是色彩都不彩艳,所以才有“宅门莫要色彩艳”。清朝灭亡后,虽然古代建筑等级制也随之废除,普通百姓建大门不再受到束缚,但是,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对民从的影响很深,并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这种旧观念还持续了很多年。

二是受农村习俗的影响

在农村,民众对庙宇有一种敬畏感。凡是修建过庙宇的地方,就不能修建民居。凡是庙宇用过的材料,比如,砖瓦、木材、桌椅等,都不能搬到家里,更不能使用在房屋上。

同样,民居建房的样式、色彩等,都忌讳与庙宇相同,或者类似,否则就被称为“庙宇屋”,俗信以为很不吉利。

一般来说,庙宇的大门装饰的颜色都非常彩艳,民众也就忌讳把宅院的大门颜色,刷得像庙宇门的颜色一样彩艳。

这也是这句农村俗说所说的“宅门莫要色彩艳”重要原因,且现在仍然为少数农村民众所忌讳。

现在农村很多民众的观念已经发生改变,为了让大门建得漂亮,他们不再忌讳这句俗语的说法,在装饰上,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自己喜欢的样式和颜色。

这种在封建社会建筑等级制度束缚下,所形成的传统习俗,被时代所抛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0 阅读:78
依依聊文化

依依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