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将本片当成一部真正的法庭片来看,那一定会伤你的心,就算是我这种不懂法律的人,也能一眼就看出来许多错误之处。不过又想到《影像中的正义》,这部专门以讲官司为题材的影片,对欧美出品的大型法庭片,挨个进行了批判,甚至连一些经典作品,都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低级失误,这就说明,很难将艺术和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现实中冗长、繁琐、高度理性和令人昏昏欲睡的庭审过程,与影片所需要的紧凑、跌宕、悬念,形成了天然的冲突。
我希望所有学过法的人,在看本片的时候,千万要留情,不要用专业的角度来看待它,实在是没有多少法庭片,能承受得住这样的折磨。或许本片更像是侦破悬疑类影片。排除了暴力元素的法庭片,是以逻辑和证据为赌注的智力游戏,它的画面设置与推理故事中的解谜方式非常相似,而且它还能融入到当时的环境之中,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轮椅神探的转世重生。许多法庭片,都是让观众和主演一起寻找真凶的故事,推理领域也有法庭题材。
本片将一件悬而未决的案子,放在了密闭的环境里,通过证人的口供和物证,逐渐地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男主角与男三并不是对立的,因为不同的证据,以及不同的破案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案例分析,全片也可以被看成是一对意见相左的侦探,一起合作破案。尽管这部影片在法司法细节方面,没有达到标准,但是它对法律体系的目标的表达,却非常的准确,那就是重视事实证据,避免情感干扰。
女主这个人物,符合了所有弱势群体的各项标准,因此她自然会在屏幕内外赢得很多的同情心,再加上本身就存在心理扭曲,行动动机根本不能用正常的逻辑来推理,因此,在这种很容易被情绪所影响的典型案件中,由人来实施的司法制度,最终还是挺过了这一考验。只有确凿的证据,才能决定案情。
还有一些人的证词,虽然不是疯子,但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说谎,这就是法治的意义,就像男三一开始就说过的那样,尽管男二已经失去了公众舆论的支持,但是他仍然在法院的审判中占据着有利地位。如果是普通民众,看到女主那可怜兮兮的样子,恐怕早就将男二送上绞架了。首次执导的杨采妮,运用了很多的悬疑片技巧,来控制住观众的情绪,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控方和辩方逐渐拿出了关键的证据,节奏和火候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女主演弱势,而男二的老婆女二,则是承受不住外界的压力,俩受伤的女人谁也不让谁,争抢着观众的同情。男主角是最吸引人的,插入父亲这条线,让他在“病榻上诉说心里话”这一幕,看起来没那么做作,更能体现出他的演技。而廖启智似乎是只与男主角有交集,所以可以将他视为男主角心中的一面镜子。
比如两人之间关于“正义”与“守护”的对话,男主角作为经验丰富的律师,当然听得懂,可以说是他心里的挣扎。男三镜头很多,但也是最粗糙的,结局让人感动的十分潦草,但情绪在这个时候,也被推到了高涨处,因为篇幅有限,所以只能这样处理。片中是谁说谁有理,在没有任何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双方争执不休,直到一个意外的证人出现,力挽狂澜,说出了第三种事实。
本片有些莫名其妙,让人有种“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的感觉,剧本可以再细细琢磨一下。尽管有过多的“讲述之外,幻想之中”,能够与女主内心痛苦无处诉说,身处繁华世界,却只能与自己灵魂进行交流的悲伤境地相对应。但是,如果有过多的细节,让人去脑补,就会在调动观众理智的同时,也会降低情绪感染力。现在华语片都在努力变得更接地气,但大部分连说话都没地气,更别说别的了。就凭这点,我对杨采妮的导演路十分的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