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BRT的15载风风雨雨……

孤帆的视野 2025-01-22 12:24:44

广州BRT,又叫做广州快速公交系统,全长23公里,是一条设置在中山大道与黄埔东路,连接天河区与黄埔区的重要公共交通通道。

广州BRT

这个公共交通工程从2005年开始规划和建设,当时被誉为是“东部彩虹”。该系统设有31条路线及26对车站,媒体当时宣传是亚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的快速公交系统(在此有个疑问,到底是厦门的快速公交系统大还是广州的大?)。

在那个传统公交的年代,很多人对于什么是BRT还没有概念,而如何实现公交的快速化,厦门给出的方案是修建了公交专用的高架通道。而广州,则是对中山大道和黄埔东路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造,将道路的中间车道封闭起来,改造为公交专用道,并在道路中间修建站台,提供给人们上落。

道路中间的车站与专用道

这种改造的方法也大大加重了中山大道的交通压力,在当年施工期间,中山大道拥堵程度是不堪重负,即使在BRT正式通车之后,由于社会车道的减少,拥堵也依然是常态,所以有怨言的人也不少,因此广州BRT又得出了另一个解释:不让通。

公交车道与社会车道

不过在BRT通车之后,由于公交车没了社会车辆的干扰,有了自己的专用道,开起来确实顺畅了不少,从东圃、车陂、棠下等地前往体育中心、岗顶的时间有了明显的缩短,这对于上班族来说,确实也是一个好消息。

虽然公交有了专用道,但广州BRT还是面临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更像是一个应付式的产物。比如公交限速45,与普通公交限速40(厦门BRT限速60),没有本质的区别。还有就是中山大道沿线有多个路口,所以即使是BRT也只能在各个红绿灯路口等待,在每天的早晚高峰期,特别是科韵路——中山大道路口的红绿灯处,几十辆公交车大排场龙的现象是经普遍的事。这也是导致许多人们上班迟到的一个原因之一。

红绿灯等待

石牌桥站公交排长队

但也话说回来,广州作为国内的一线大城市,很早就容纳了超千万的人口,在那个地铁网络还不完善的年代,中山大道又是租房密集区,BRT的出现,确实相当于是有了一个类地铁的交通工具,每天解决了非常多人们的出行需求。

上车的人群

等车的人群

早出晚归的人们,每天站在公交车的车头做一名领航员守望者也是最为常见的操作。

拥挤的车内

为了尽可能的输送人群,BRT也采购了定制版的加长车辆,尽可能提供更多的空间装载出行的人们。

铰接式公交

那时的公交公司还未进行重组整合,因此运营的车辆还是挂着经典的“第一巴士”、“第二巴士”、“第三巴士”等字样。每个公司都有着自己特色的涂装,还有着广州特色的广告全覆盖的装饰。在如今看来,也是非常的经典。

第一巴士

不过近几年,随着广州放开电动车上路,广州人们的出行方式也迎来了巨大的变化。差不多600万的电动车上路,大大的减少了公交乘车的人群,不仅仅是BRT,连普通公交的乘客也明显减少了。过往挤不上公交,或者人贴在车门玻璃上的场景也再也见不到了。

空荡的车厢

还有一个比较有威胁的就是电动车的无序行驶。两轮电动车,广州当地人喜欢把它称呼为“电鸡”,这个叫法真的非常形象。电动车呼啦啦一阵风一样,在马路上狂奔,妥妥的就是电鸡没毛病了。

只不过电鸡乱串,也侵入了BRT的车道,对BRT的正常行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

在一个普通的下午,还不是高峰期的时段,本人在BRT的天桥上,已经可以时不时看到电鸡的来回穿梭,可以想象如果是高峰期,场景会更加壮观。

电鸡

电鸡

电鸡

近期广州地铁11号线通车,远期还有13号线二期通车,原本中山大道的区域,也将有地铁覆盖了,届时更多的人们将会选择更为快捷高效的地铁出行,BRT还能不能继续保存下去呢?这将是一个疑问,目前已经有不少声音认为可以考虑拆除BRT,还路给大家了。

但不管怎么说,BRT在广州落地的这15年里,已经服务了不少生活在沿线的人群,无论未来它何去何从,对于广州公交发展史来说,它始终也将有着浓重的一笔。

(以上部分图片引用自网络)

0 阅读:0
孤帆的视野

孤帆的视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