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老四胤禛下的最毒一步棋,他为啥要火烧《百官行述》?

符浩淼 2025-02-12 15:39:24
雍正王朝里有个叫《百官行述》的东西,好像挺厉害的,谁拿到谁就能控制朝堂,可老四胤禛拿到手就给烧了,这事儿挺奇怪的,咱们来聊聊这里头的门道。

任伯安这人挺有意思,当官的时候没少搜集别人的把柄,弄了三百多名官员的黑料,编成了本《百官行述》,这下可好,谁不怕他啊,连老四胤禛去江南赈灾都不放在眼里,真是嚣张得很。不过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老四胤禛这人记仇得很,派年羹尧去江夏镇血洗了一通,任伯安小命没保住不说,连带着《百官行述》的事儿也给暴露了。这下可热闹了,老十三胤祥顺利从万永当铺搜出了这玩意儿,可老四胤禛拿到手就给烧了,这事儿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儿。

说起来,这《百官行述》还真不是一般的东西,里头记录的可都是官员们见不得人的事儿,谁要是拿到手了,那可就等于握住了这些官员的命脉。你想啊,一个官员平时装得人模狗样的,谁知道背地里干了多少龌龊事,这要是被人知道了,那还不得乖乖听话啊。所以说,这玩意儿就跟把柄似的,谁拿到谁就能在官场上横着走。

不过话说回来,任伯安这人也是够胆大的,竟然敢搜集这么多官员的黑料,这不是在玩火吗?要知道,在古代当官可不是闹着玩的,稍不注意就可能掉脑袋。他这么做,不就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吗?可能他觉得有了这些把柄,就能保住自己的位子,可惜啊,他没想到老四胤禛是个狠角色。

说实在的,老四胤禛这一手真是高啊,把《百官行述》烧了,看似是放弃了一个控制百官的好机会,实际上却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你想啊,如果他留着这玩意儿,那些官员们肯定会提心吊胆的,生怕自己的黑料被抖出来。这样一来,老四胤禛在官场上可就不讨喜了,谁知道他会不会哪天就拿这些黑料来要挟人呢?

再说了,老四胤禛当时的处境也不太好,之前因为追缴户部欠款,已经得罪了不少人。要是再拿着这《百官行述》不放,那不是更加孤立无援了吗?所以啊,他这一把火烧得妙啊,既安了百官的心,又显示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不过话说回来,老四胤禛这么做也是有风险的。毕竟《百官行述》里记录的可都是重要的信息,就这么烧了,万一以后用得着呢?但是你再想想,如果他留着不烧,那才是真的麻烦。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要是让康熙知道他手里有这么个东西,那还不得怀疑他居心叵测啊?所以说,有时候放弃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这事儿可有意思了,老四胤禛烧了《百官行述》,在场的人居然都不敢告诉康熙,这里头的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啊,太子胤礽肯定是不敢说的,毕竟这事儿本来就是因他而起,要是让康熙知道他想搞这么一出,那还不得被骂死啊?再说了,谁知道老四胤禛手里还有没有别的证据,万一把自己给坑了呢?

老八胤禩也不敢说,你想啊,他刚因为举荐新太子的事被康熙骂过,这会儿要是再去告状,那不是自找不痛快吗?况且,他也不知道老四胤禛到底打的什么主意,万一弄巧成拙,那可就得不偿失了。至于其他人,比如老十四胤禵、老九胤禟,他们虽然想告状,但是老八胤禩不同意,他们也不敢擅自行动。

最有意思的是马齐,作为在场的大臣,他更是不敢乱说。谁知道《百官行述》里有没有自己的黑料啊?再说了,他也不知道老四胤禛为什么要烧这玩意儿,万一说错了话,那可是要掉脑袋的。所以啊,他最后只能实事求是地写了个廷寄,就说某月某日某时,雍亲王家里失窃,在万永当铺找到了《百官行述》,然后就给烧了,完事儿。

说实在的,老四胤禛这一手真是高啊,他这么做其实是在向康熙表态呢。你想啊,康熙当皇帝这么多年,对朝廷里的那些破事儿能不知道吗?但是他不好直接处理,一来是顾及面子,二来也怕动摇国本。现在老四胤禛把《百官行述》给烧了,等于是帮康熙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这里头还有个细节挺有意思的,就是老四胤禛特意请了太子胤礽、老三胤祉和马齐到场。这么做可有讲究了,太子和老三在场,说明这事儿不是他一个人的主意;马齐在场,又代表了文官集团的态度。这样一来,康熙就算想追究,也不好说什么了。

再说了,老四胤禛这么做,其实是在向康熙展示自己的政治智慧。他既没有利用《百官行述》来要挟官员,也没有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康熙,而是用一种最妥善的方式处理了这个问题。这不正是康熙一直想要的吗?一个能够独当一面、处理复杂政务的接班人。

老四胤禛这一手真是高明啊,他不仅解决了《百官行述》这个烫手山芋,还借此机会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智慧。你看啊,其他皇子要么想着利用这玩意儿来控制官员,要么想着告状给康熙,只有老四胤禛想到了直接烧掉。这不就显示出他比其他人更懂得权力运作的艺术吗?

再说了,老四胤禛这么做,既安抚了百官的忧虑,又让康熙看到了他处理朝政的能力。你想啊,那些官员们肯定都提心吊胆的,生怕自己的黑料被抖出来。现在老四胤禛一把火烧了,他们还不得感激涕零啊?至于康熙,他肯定也看出来了,这个儿子不简单,能处理这种棘手的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老四胤禛这么做也是有风险的。毕竟《百官行述》里记录的可都是重要的信息,就这么烧了,万一以后用得着呢?但是你再想想,如果他留着不烧,那才是真的麻烦。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要是让康熙知道他手里有这么个东西,那还不得怀疑他居心叵测啊?所以说,有时候放弃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老四胤禛烧《百官行述》这事儿,其实挺能说明问题的。你看啊,他这么做,一方面是给那些官员们一个台阶下,让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黑料被抖出来;另一方面,他又通过这种方式向康熙表态,表示自己有能力处理复杂的政务。这不就是他后来当皇帝时的政治风格吗?

你想啊,雍正当皇帝后,一方面严厉整治官场,搞了不少大案要案;另一方面,他又给那些官员们留了面子,比如说设立养廉银让官员们有正当的收入来源。这不就是在严厉和体面之间找平衡吗?说白了,就是既要打击贪污腐败,又不能把官员们逼得太紧,让他们没有活路。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做法也是有风险的。你严厉整治吧,官员们会觉得你太狠;你给他们留面子吧,又怕被人说你纵容腐败。所以啊,这里头的分寸真不好把握。但是老四胤禛能想到用烧《百官行述》这种方式来处理问题,就说明他对这种平衡之道有自己的理解。

说起来,这事儿里头老十三胤祥的角色挺有意思的。你看啊,一开始他是帮太子胤礽的,去放了刘八女,还去处理太子的老情人郑春华。可后来呢?他又把《百官行述》的事儿告诉了老四胤禛。这不是典型的墙头草吗?

不过你再想想,老十三这么做也有他的道理。太子是储君,不帮不行;老四胤禛是自己的兄弟,又有实力,也不能不管。所以啊,他这么做,其实是在两边下注,保证自己不管谁上台都能有个好下场。

但是话说回来,这种做法也挺危险的。万一被哪一方发现了,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不过老十三胤祥能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中左右逢源,也说明他的政治嗅觉挺敏锐的。你想啊,朝中各方势力错综复杂,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没点本事可不行。

老四胤禛这一手真是高啊,他选在自己府邸摆宴烧书,看似是个小动作,实际上是在向康熙传递一个重要信息。你想啊,他完全可以偷偷把《百官行述》给烧了,为啥非要搞这么大阵仗呢?这里头可有讲究了。

首先,在自己府邸摆宴,就是要让人知道这事儿是他干的。他不怕别人知道,反而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样一来,那些担心自己黑料被抖出来的官员们就能安心了,也会对他心存感激。其次,他请了太子胤礽、老三胤祉和马齐这些重要人物到场,就是要有见证人。这样一来,康熙就算想追究,也不好说什么了。

再说了,老四胤禛这么做,其实是在向康熙展示自己的政治智慧。他既没有利用《百官行述》来要挟官员,也没有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康熙,而是用一种最妥善的方式处理了这个问题。这不正是康熙一直想要的吗?一个能够独当一面、处理复杂政务的接班人。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做法也是有风险的。万一康熙觉得他擅作主张,那可就麻烦了。但是老四胤禛敢这么做,说明他对康熙的心思很了解,知道康熙会怎么看待这件事。这种对父亲心思的了解,恐怕其他皇子是比不了的。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