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没本事的人,身上大多有3个毛病,很准!

看一苇 2025-02-17 19:12:4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在翰林院当编修时,也是个满腹牢骚的闲散文人。

他用半年时间向朝廷递交过十三份奏折,其中有九份都在指责时弊或抱怨升迁太慢。

直到某天读到朱熹"知行合一"的论述才猛然清醒,烧毁了正在撰写的第十四篇抱怨奏折,从此将心力全部投入实务。

数十年后总结为官心得时,他在书信中写道:"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这恰能解释没本事的人常犯的三个致命错误。

只抱怨,不行动

湘军初创时期有个特别的现象:每月发饷次日,饭堂总会少十几个军士。

那些整天抱怨军饷不够的,总是最先领钱逃跑的。

曾国藩发现这个规律后,在《与九弟书》中说:"日日说米贵者,米不贵自散"。

抱怨本质上是逃避的遮羞布,用口舌之快掩饰行动上的怯懦。

他在日记里记下自我警示:"每日当思事功未建处,莫论他人亏欠处"。

这种现象在现代企业同样明显:某制造企业曾统计出车间里抱怨最多的15%工人,他们的产能反而比平均低21%。

当一个人把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时,就像蹲在十字路口指责红绿灯的行人,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曾国藩给出的解法很明确:遇到问题时立即记下三条可行措施,再从中选择一条当天执行。这个方法至今影响着许多职场人士:与其抱怨会议冗长,不如提前做好议程规划;

指责公司流程繁琐,不如主动列出改进清单。

有想法,不坚持

同治年间有批官员热衷创办新式学堂,上个月申请开英语书院,下个月改办军事学堂,半年后又提议建电报学堂。

曾国藩在批复这类奏章时写下警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废井"。

这精准戳中了现代人"万事开头难,更难在坚持"的病症。

他训练湘军的经验证明:同样的军事操练,能坚持六个月的士兵战场存活率比普通士兵高五倍。

坚持的价值在现代社会更为显著:某电商平台统计显示,坚持更新产品超过18个月的店铺,续订率是对手的2.3倍。

但曾国藩也反对盲目坚持,他在《冰鉴》中提出的"三停之法"很有意思:设定三次阶段性目标,达成后继续,未达成则调整方案。

比如想学编程者可以先定30天入门课,完成后再挑战3个月小项目,最后尝试独立开发应用。这种分层推进的方式,既避免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又能防止在错误道路上死磕。

很自私,不大度

湘军攻下武昌时发生过争功事件:七个将领为战功排序闹到要决斗。

曾国藩当众烧毁功劳簿,并在《劝诫营官》中写下:"利可共而不可独,独利则败"。

他注意到那些习惯独占利益的人,往往在关键战役中得不到同僚支援。

这种人格特质会导致严重的人际损耗:

调查显示,团队中若有惯于争功诿过者,其他成员的积极性会降低40%。

曾国藩推崇的处事之道包含三层次:基础层是"分功记过",每次战役后优先记录普通士兵的贡献;

进阶层是"让利聚心",克城所获财物必平均分给各营;

最高层是"推功养德",主动把功劳归给他人。

他培养出的湘军将领有个明显特征:被提拔速度与让功次数呈正比。

这种生存智慧至今适用:当团队需要协作攻坚时,计较眼前得失者往往最早出局;

但愿意分享机会的人,反而能吸引更多资源形成正向循环。

曾国藩晚年总结成功经验时说过:"败人两字,非傲即惰"。

但通过观察更多失败案例,他发现还有更隐蔽的第三个因素——自我封闭导致的格局坍缩。

真正阻碍人进步的,从来不是外部环境多么恶劣,而是习惯把怨气当盾牌、把懈怠当铠甲、把自私当护心镜的思维定式。

要突破这种困境,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像曾国藩修改日记那样:

每天划掉三个抱怨性句子,增加两个行动型短句,改写一条自我反思。

当一个人停止在言语中找借口,自然会在行动里长本事。

——THE END——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该读读曾国藩?

1 阅读:1
看一苇

看一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