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杂记《春味·豌豆》

玉见沈华文评 2024-04-17 03:12:04

豌豆属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原产于亚洲西部和地中海沿岸地区,种植豌豆的历史至少要追溯到6000年以前,传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豌豆引种于中国,先由西域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再传入内地,栽种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在此之前内地也有野生的豌豆,只不过未成规模而已;《本草纲目》言“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由此得豌豆名。

豌豆是中国主要的食用豆类作物之一,春吃豆,胜吃肉。在春季,青豌豆是最不能错过的豆类之一!《本草纲目》中有云:“百谷之中,最为先登”。

就是说,在谷类当中,就数豌豆最出众,也证明了豌豆的地位。它不仅营养价值高,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癌、降血压、降血糖、免疫调节等生理活性;工业化生产也主要集中在豌豆淀粉、蛋白质的加工。

豌豆全身都是宝,鲜嫩的茎稍、豆荚、青豆是倍受欢迎的淡季蔬菜。入春后,阳气生发,新陈代谢旺盛,人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容易出汗伤津造成脾虚。在饮食中添加豌豆,有助于强健脾胃。

春季到来,这道豌豆尖也就成了云贵川人心中春天的滋味,无论是烹炸蒸涮,万物百搭,最嫩的便是取豌豆植株的幼嫩茎叶、嫩梢作蔬菜食用,《诗经·小雅·采薇》中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之句,“采薇”其实就是指古人采摘野豌豆的嫩茎叶食用。商代末年,隐居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不食周黍,采薇而食”,被传为文人佳话。

豌豆可以制作豌豆黄、豌豆糕类食品,特点是香甜可口,益脾胃,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豌豆中含有的优质蛋白,可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用豌豆制作的食品不仅可以制作烙炸类休闲食品,特别是对糖尿病和产后乳汁不下的患者有奇特药效。

而豌豆尖又被称“龙须菜’ ,其中富含的多种抗氧化成分及维生素,可以加速肝脏排毒,减轻肝脏负担。

苏东坡也是豌豆的拥趸,当年被贬黄州时,因为思念家乡眉山的豌豆,特地托朋友巢谷(字元修)从蜀地带来种子,就地播种,一解乡愁。为了表示对朋友的感谢,苏轼还特地赋《元修菜》诗一首:

“彼美君家菜,铺田绿茸茸。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 让豌豆尖名声大噪。

元代诗句中也有“樱桃豌豆分儿女,草草春风又一年”的赞誉,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薇,今之野豌豆也,蜀人谓之大巢菜,按今四川人掐豌豆嫩梢食之,谓之“豌豆颠颠”。而且在四川还有“豌豆颠颠,只吃尖尖”的说法,由此可见,四川人好豌豆颠这事,早在清代就已经流传开了。

丰子恺的画中也用樱桃和豌豆的意象表现母爱。

汪曾祺曾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写道:“吃毛肚火锅,在涮了各种荤料后,浓汤中推进一大盘豌豆颠,美不可言。”而豌豆尖与各种面条搭配,又成就了川味美食的高光时刻,且不论它在担担面或杂酱面等一众面臊子里,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单是一碗清汤寡水的素面,只要添了把豌豆颠儿,也能瞬间变得活色生香。

现代营养学认为,豌豆营养丰富,含铜、铬等微量元素较多,有利于造血以及骨骼和大脑的发育。豌豆中富含的粗纤维,能促进大肠蠕动,防止脂肪吸收,起到减脂降脂的作用。此外,豌豆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能够防止精神焦虑症,因此被称为“精神维生素”。

春日和风吹拂,豌豆的豆荚如同一颗颗绿色的翡翠,用豌豆打出的浆汁绿油油的,煞是惹人喜爱,是西餐出品的高级辅料,豌豆叶子清澈通透如翡翠薄片,茎上抽出的嫩须纤细蜿蜒,选好合适的长度,轻轻一掐,可炒可涮,满口都是脆嫩嫩的清香。

豌豆的吃法很多,或炒、或煮、或打碎做羹,豌豆入馔,煲汤煮粥、荤炖素炒皆鲜美。或将豌豆尖撒在在肉丸汤里,成为提鲜的点睛之笔。前不久去云南大理,朋友喜欢在每日的酸菜鱼火锅里加入新鲜的豌豆尖同烹,使汤里多了一股春天的清香,豌豆尖也有了汤汁的肥润,一筷子下肚,味蕾全开,让人回味无穷。鱼汤口感微辣咸鲜,鲜鱼绵糯,豆尖爽脆,不仅开胃下饭,也能将涮菜作为此汤的灵魂收尾,适合大家去尝试和品尝。

0 阅读:0
玉见沈华文评

玉见沈华文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