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童文学的“文本细读”成为一种召唤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5-04-22 10:51:28

当托尔金笔下的中洲大陆在精灵语中渐次浮现,我们便知文字确能铺就通往第二世界的秘径。

幻想文学中以“柯勒律治之花”来喻指魅惑我们进入第二世界的信物,而这正是《让美寻找美》带给读者的感受,王帅乃以丰富的智识和真挚的情感引渡读者漫游于绘本所呈现的“第二世界”里,识得美、追逐美、创造美。这场对于“美”的漫游,始于对“细读”的精妙应用。

撰文 | 王新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让美寻找美》,作者:王帅乃,版本:乐府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民出版社2025年1月。

“细读”作为一种召唤

文本细读起源于新批评学派,强调文本的自足性,通过对语言、意象、结构等层面的深度分析来揭示文本的价值,优秀的细读者不仅需要有敏锐的感知力,更要有与之匹配的批评才能。当多数读者仍止步于浅层的故事复述或浮光掠影的图片欣赏时,《让美寻找美》已因凭对绘本文体“文字×图像×书籍设计”这一独特的多维交互叙事模式的理解与尊重,真正呈现出绘本中曾被忽视的艺术巧思,做到了技术层面的深度细读,由此为绘本鉴赏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在《让路给小鸭子》的解读中,王帅乃带我们凝视画面:看棕褐色画面如何晕染出时光的质感,翻页节奏怎样同步读者的情感,以此展现了虚构艺术丰富的感染力;在《白雪晶晶》的素白世界里,作者解读了绘本里三原色的应用,揭秘最基本的人类对颜色的感受是如何构造出“最原始的颤动”;至于《小机灵与小迷瞪》中,作者关注了绘本在情节建构与色彩配色中的重复与变奏,解析出这些设计如何通过稳定的秩序感与适当的变化深化故事的主题与寓意,以此诠释了文学作品作为多面复杂结构晶体的魅力所在。

《公主的月亮》中文版内页图。

由此,“细读”作为一种召唤,在呼唤读者深入到作品内部时,也引渡着读者进入到更广阔的文学天地里,带来一场智识的盛宴。这本书在绘本细读的同时,也提供了更为丰富广博的视野,儿童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树木”“雪”等意象,以及诸如“什么是文学的真实?”“文学中的善良为何如此复杂?”“成长是否意味着走向不确定的未来?”等充满哲理性的问题,在儿童文学的领域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在对《公主的月亮》进行画面层的细读后,王帅乃援引了艾伦·知念的理论,讨论如何能够成熟地去爱的话题;对《公鸡喔喔啼:美国经典童谣集》的解读,串联起了美国童谣、欧洲“鹅妈妈的故事”以及中国本土童谣种种,并由此对本土童谣里的性别问题与儿童本位匮乏问题进行反思。

这样的例子在这本书里不胜枚举,几乎每一篇评论都有丰富的文献支持,作者真诚地希冀读者能够将绘本作为一个索引,由其进入更为绚丽的文学世界里。这种引譬连类的解读策略,拓展了儿童文学研究的视域:通过将绘本置于现代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批评等光谱中,在智识与诗性的共振中,证明了儿童文学同样具备承载一切优秀文学共有的哲思。尤为可贵的是,这种学院派的分析思路与作者个人的情感思致达成了一次完美的融合,在这本书里呈现出了一场“天真与经验之歌”。本书的写作姿态是真诚的、热烈的,许多篇章展现了作者真实的自我,记录了她在阅读中的震撼与感悟,感受她借由文字还原出日常生活里的这些微光与震颤。作者能于《还有九天过圣诞》赛茜的孤寂中,共情到自己幼年独自阅读《新华字典》的感受,能由《彩蛋树》追忆起童年时立夏时分带的鸡蛋络,那些属于孩子的孤独开始被看见,那些具体的物象开始编织起真切的情感。而在描述自己初读《白雪晶晶》时的震颤,作者用了很多具象化的语言描绘文学作品里诸如故乡莼菜与冬日火锅的滋味时,类似于普鲁斯特“玛德莱娜时刻”便在其文字中自然浮现,而如其所言这些“无所谓之事”的书写正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关键。所以这本书旁征博引出了无数的书籍,联系了诸多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知识,却仍然让我们感受到了写作者的可爱之处,因为论述中联结出的是“人类相通的情感”,如其文中所用的例子,我们能够看到属于作者的“钻石孔眼”。

为儿童文学正名

由深切的细读与广博的知识网络带来的,是对儿童文学的正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儿童文学常常被贬抑为小儿科的文学,而《让美寻找美》将儿童文学真正放置在了文学作品的“山林雨泽”中,打破了传统认知里童书与严肃文学之间的学科壁垒:当《小房子》以文字、绘画与书籍设计共同奏出传统怀旧牧歌主题时,当《美好时光》里对虚无的介怀与《到灯塔去》中对“存在的惘然”情感共振时,当《树真好》的崇高意象与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影片《永恒和一日》的主题呼应互文时,儿童文学便不再是文学版图的边缘地,而是真正成为文学以至“人”学深刻的一部分。于是我们看见,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笔下的《小岛》不再漂浮于童书海域,而是在对经典诗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呼应与回答。

儿童文学终于挣脱了“简易读物”的锁链,显露出它始终蕴含的文学魅力。那些曾被认为专属于成人经典的崇高与复杂,其实早在绘本的纸页中彰显,等待着不被傲慢蒙蔽的眼睛,而在这条通往童年的弯弯曲曲的路上我们也终会获得来自生命本初的、富有充分可能性的生命力。

《白雪晶晶》中文版内文图(图源:爱心树童书)。

而所有智性远征的终点,都落回对“人”的深情凝视。与广博的智识相连接的是对人类以至一切生灵真挚的情感。在《他们坚强而善良》的图文褶皱中,王帅乃指认出了绘本创作时的犹疑态度:那些以白人中心主义笔触描摹的美洲原住民形象,实际上才是真正存在却被刻意遮蔽的血泪史。这一批判性解读,直指文学艺术亟须的自我背反性——优秀的创作者需要有跨越时空局限的爱,而非局限在自身立场的善良。

这种对叙事伦理的考察,在《让路给小鸭子》的阐释中则转化为积极的倡导。当对“为什么让路给小鸭子”的解读从绘本延伸至更广阔的“广场”(象征着公共生活领域)时,作者试图揭示:儿童文学对“最小那一个”的关注,实则隐喻着现实世界中“看见弱势者”的伦理命题,由此,带来的是对普遍人性的深切呼唤。而《大雪》中人类救助熊的情节,则被作者提炼出了一种超越文本的隐喻:在暴力与冷漠的宇宙本质下,“看见”他者、不忍弃绝与救助他者的人类精神,这也恰巧映射了在当下时代里整个人类急需坚守的共识——面对危机与抉择时,对人类普遍责任的确认。

这种真诚在创作平台的选择上便可见一斑,本书文章最初连载于“新京报书评周刊”的童书平台“新京报小童书”——一个辐射向更广泛的读者群而非局限于专业学术共同体的公共文化平台,让更多的读者“云集四方,同享盛会”。我们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不少王帅乃对于那时读者评论的关注,而这些真挚的反馈也作用在论述中,成为一次又一次新的共振。例如在论及乡村女性困境时,她主动援引读者留言中有力量的民间言论,希望能从更日常的例子里看到改变的可能,使得作品由知识分子常见的启蒙阵地转向了面向大众的对话场域。

王帅乃的每一篇文字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对童心的呵护、对女性的关怀、对弱者的关切,这不仅是她的情感流露,也是她深刻的时代理解与人文关怀的体现。而其中也体现了作者的深层诉求:在“为民众”的价值观下,她希望通过知识的公共化传递,松动因信息垄断而固化的阶层壁垒。

正是因此,在作者充满智识与真诚的创作里,《让美寻找美》遵循着年表的秩序,使凯迪克奖的作品成为普鲁斯特式的记忆长廊,当1937年来到新年市集广场的王美丽与1960年在圣诞节前期无以聊赖的赛茜在纸页间呼吸相闻时,这些细读就不仅仅是让我们看到了他人笔下的风景,也是经由这次漫游重绘成自己存在的地图。

这种阅读体验恰似柯勒律治笔下的玄思:若有人在梦中得赠天堂之花,醒后花仍粲然在手,该是何等神迹?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便是这样一场美对于美的永恒邀约,它引渡着我们进入了文学艺术营造出的“第二世界”——写作者有能力让这个“第二世界”与现实世界同样真实美好,我们于其中穿梭、寻觅、感受。即便漫游结束,回到现实世界,我们仍然握着那朵“柯勒律治之花”,它将继续引发我们的回忆与反思,影响我们的生命轨迹。

《美好时光》中文版内页。

这本书是在儿童与成人、图像与文字、轻逸与沉重之间,搭建起无数座隐形的桥,是一次美与美的共振。于读者而言,这是一次更有深度的阅读,也正是由此,王帅乃试图证明,儿童文学在呼唤更丰富的读者群。阅读《让美寻找美》,应该是“注定要长大成人的儿童”与“犹怀童心的成人”之间的对话仪式。跟随此书漫游寻美的读者,终将某个朝花夕拾的时刻顿悟:所有对绘本的郑重凝视,本质上都是人类对自身童年神殿的朝圣。

本 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王新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编辑:王铭博;校对: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

原文”,购买限量签名版 《让美寻找美:凯迪克金奖绘本细读》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