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怎样才能更宜居、更绿色、更智能?城市化是21世纪的主旋律。目前,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在未来,这一比例将继续上升。显然,我们在看到城市所带来的破坏力的同时,更要看到城市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并进而努力去寻路城市未来。



进入城市的另一片天地
从地面出发,电梯带着我平缓地升到半空。人行道在我脚下渐退渐远,我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眼前的这座城市。摆脱了熙来攘往的人群,凌驾于车水马龙的喧嚣之上,即便只是站在这个高度俯瞰,也令人兴奋不已。曼哈顿这个地方,其城市风光总是依着不同的高度而“步移景异”。即便从西14街的地面上到高线公园(High Line)的短短距离,就在肉库区街道上方25英尺处,你也能感受到。电梯门开启时,人们离开了城市的地面世界,进入了城市的另一片天地。
高线公园的构想可以追溯到1999年。那一年,纽约市居民约书亚·大卫和罗伯特·哈蒙德梦想将曼哈顿西部长期闲置的高架铁路来个改头换面。彼时,这片工业废弃地已经沦落为杂草丛生的荒野。面对破败的景象,业主提出了拆除计划。时任市长朱利安尼也签署文件,同意拆除。尽管如此,约书亚和罗伯特依然发起成立了非营利机构“高架线之友”,以挽救锈迹斑斑的废墟。到2002年,纽约市政府改变了主意。三年后,市政厅接过有关高架线改造的事宜。建筑师们亦开始献计献策,考虑将它改造为当地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负责工程的团队是詹姆斯·科纳景观设计事务所,计划将一英里长的废弃高架铁路改造成一座高出街道路面25英尺的带状花园。第一期工程于2006年4月动工,2009年6月9日竣工。自那天起,公园第一区,也就是自甘斯沃尔特街起步,沿着哈德逊河通往西20街的区域,向公众开放。第二期工程始于西20街,穿过切尔西街区的西部,一直延伸到西30街。相关的建设于两年后的2011年6月完成。工程最后一期的规划也已经到位,并预计在西34街附近的贾维茨会展中心收尾。自2012年春季以来,贾维茨会展中心不时承办一些面向公众的艺术展览,包括一系列定期举办的广告牌展示和各类不同的表演。
我不是唯一的游客,高线公园里人流如织,此地早已成为外地观光客以及纽约本地居民最热衷的景点之一。公园呈南北走向,往来游客络绎不绝。与下方的街道相比,眼前游人的步态明显放慢了许多。是的,在这样的场所,你不需要步履匆匆,只消悠哉游哉随意游逛。它提醒我们: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充满速度、工作和压力的地方,还有许多其他常常被人遗忘和忽视的品质。
城市可以为每个人
呈现特有的城市形象
事实上,城市足够广阔,可以为每个人呈现特有的城市形象。对经济学家来说,它是一台赚钱的机器;对地理学家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地形的生态系统;对城市规划师来说,它是一团需要合理整理的乱麻;对政治家来说,它是权力交织的地方;对建筑师来说,它是人与石头相遇的地方;对移民来说,它是帮助自己寻找家园并提高社会地位的希望;对银行家来说,它是全球庞大交易网络的一个节点;对自由奔跑者来说,它是需要征服的障碍训练场。
总之,城市如此复杂,无法给它一个单独的定义。也许我们所犯的最大错误之一,便是将它视作单一的、可度量的。我们必须将城市视为不同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而不能仅仅寻求单一的解释,或只盯住某一独特的功能。正是高线公园这样的场所让我们重新思考城市以及城市如何让我们快乐。纵观历史,批评者一直都在警告城市的破坏力。自从第一座城市创建以来,城市生活的“原子化”效应不断受到反对者的指责。古巴比伦废墟出土的一块泥板上所刻的文字或许是对城市的最早谴责:
城里人,即便是个王子,也总是吃不饱。
在子民的言谈中,他遭到鄙视和诽谤。
面对地里的庄稼汉,他的体能哪里比得上?
长久以来,城市始终被当作人类的毁灭者,甚至是灵魂的毁灭者。散缀于文学作品中这样那样的故事,说的是原本善良的旅行者,受到城市的诱惑如何堕落深渊。在描写地狱时,但丁心头浮现的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浪漫主义哲学家让-雅克·卢梭则认为,城市并非一处自由之地,而是“一个深坑,让几乎整个国家的礼仪、法律、勇气和自由尽丧其中”。
再后来,亨利·福特的观点大行其道。福特相信:“欲解决城市问题,就得离开城市。让人回到乡村,进入一个邻里间相互熟知的社区……除了让城里人放弃所谓兴旺发达的前程,别无选择。”福特在汽车销售上也许是个行家,但他关于城市的言论,就像他关于历史的名言一样,净是些无用的废话。人们通常关注进入城市生活后失去的东西,却较少提及在城市生活中所获得的东西。

坐在长凳上,稍事歇息,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中诸多不同的部分是怎样融为一体的,好比灌木和花草在花圃里发芽开花,而花圃则蜿蜒于精心设计的混凝土铺面。前者由一些人精心照料,后者由另一些人巧妙设计。令人目不暇接的景致还有许许多多,但最为有趣的恐怕还是同在此间悠哉游哉的其他人。诚然,城市是素昧平生之人的相遇之地。有些时候,譬如当下,一缕思绪倏忽飘过,也许,大都市才是我们人类最伟大的成就!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拥有如此之多的城市居民
理解和欣赏大都市的精髓却并非易事。人们很容易就错过了摆在眼前的实证。几个世纪以来,我们总是被教导说,城市对人有害无益,它使人性堕落,摧毁古老的传统和生活方式,撕裂家庭,却几乎不能提供任何有益的补偿,唯有混乱、污垢和噪声。正是这种对城市的负面解读,影响了我们的决策、文学和建筑,有时乃至带来灾难性的恶果。
当下,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比以往任何时刻更为复杂和紧迫的新挑战:气候变化、前所未有的移民潮、有限资源的枯竭以及维系社会的公民价值观的普遍衰落。不正视它们,后果将会是严重的。人类正站在生存与毁灭的临界点上,而城市是关乎我们未来的平衡支点。联合国于2007年宣布:世界人口中,已经有50%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为3303992253,农村人口为3303866404)。这当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拥有如此之多的城市居民,而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天18万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预计全世界将有75%的人口居住于城市。如今我们已成为城市物种。发达国家的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但在其他地区,如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人们才刚刚开始感受到城市化所带来的震撼。人类正处于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中。

预计在未来的五年内,虽然伦敦市的人口将仅仅增长0.7%,东京(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增长1%,但科特迪瓦的亚穆苏克罗将增长43.8%,中国的晋江市将增长25.9%。在我撰写本书之际,有1.5亿至2亿的中国人(相当于20个伦敦或6个东京的人口)正辗转于乡村与城市之间。不用说,当代城市的理念已不是我们之前所设定的那样,而且也必然会发生变革。
撰写本书是为了呼吁大家齐心协力重建城市!让我们摆脱城市发展怀疑论者的论调,摆脱反城市人士所设立的泥潭。我相信,城市有惠于人类,并且它可能是确保人类生存的最佳方式。正如接下来的章节所显示的,我们经常误读城市,这左右了我们设计、规划和监管城市的方式。事实上,那些最令人焦躁不安的都市特征,往往是城市最具活力的信号。误读的后果是,我们家园最美好的部分遭到扼杀。取而代之的城市理念,不仅阻碍了城市社区的发展,也压制了城市的复杂性和创造力。
通过探索最新的理念、洞察和革新,我期望就城市化提出新论点,重写过去的故事,为未来提供新的希望。而为了探寻城市的不同风貌,本书将带你走访全球多个地方。同时,它也在深究历史,试图找出帮助我们理解当代的连续性与特征。我还将向读者展示城市的个性屡屡遭到忽视:城市并非一个理性有序的场所,而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它与自然界的有机组织诸如蜂巢或蚁群有更多的共通之处。
这样的观察对城市的运作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城市是一处复杂之地,那么它表现出的某些特征常常遭人低估,而这些特征会左右我们对社区政治结构的看法。这种考察还促使我们重新评估城市,将城市看成一处人造环境,一处创意之地。人类建造城市的方式会影响人类的行为方式吗?人类能否创造出令人创意大发的场所?此外,我将特别关注社区建设与信任问题如何成为构建幸福城市的核心。

即便站在高线公园,只要沿着那些向外辐射的街道极目远眺,我们就必须承认:城市是一处两极分化之地,既不平等也不公正。它引来了超级富豪,也挤满了极端贫困的人。前者竭尽所能地占有并享用大都市最好的资源,后者在挣扎中苦苦求生。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的贫民窟将成为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这些都是令人绝望之地,缺少资源,没有任何安全保障,非正规经济也不稳定。
此外,大都市也是气候变化大辩论的前沿阵地。城市仅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多一点,但所消耗的能源至少占人类能源消耗总量的80%。如果我们不能让城市更具可持续性,它们很容易就变成人类的坟墓,而不是方舟。人们在高线公园走来走去,坐在长椅上聊天,脱掉鞋子把脚伸进浅水池。年幼的孩童一边戏水一边咯咯地笑着,直到衣服都湿透了。眼前的景象提醒我城市在以怎样的方式影响着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甚至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是时候重新思考城市了,趁现在还不太晚。
本文选自《理想的城市》,为该书的前言部分。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刊发。作者:利奥·霍利斯;摘编:何也;编辑:张进;导语校对:赵琳。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文末含《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合订本推广。


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
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