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前,阿斗问了他一个问题,诸葛亮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

渊泽之观 2024-02-26 17:28:09

一说起“扶不起的阿斗”,就仿佛给人打上了“无能、昏庸”的标签。

而这典故中的主人公,也就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后主刘禅,也在众多文学影视作品中,被塑造成一个安于享乐胸无大志的君主。

但是在诸葛亮临终之前,刘禅问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细思极恐的问题,也正是这个问题,让诸葛亮明白,原来阿斗的傻都是装出来的。

刘备临终托孤

要说千古君臣,莫过于刘备与诸葛亮。

东汉末年,汉室衰颓,先有袁绍动乱,后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东吴富庶又自成一派。

作为汉室后代的刘备,便一直想从这样割据的局面中兴复汉室。

在有了张飞、关羽等义气威武的兄弟后,诸葛亮的出现则让他如虎添翼,成功建立一方势力,让天下成为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他之所以能够请到诸葛亮这样光风霁月的谋士出山,全凭的是他的满腔诚意与胸中大志。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流传了千百年。

哪怕是现在看来,当时已经隐隐形成自己的小势力的一位首领,竟然能够对一个尚无任何建树的谋士如此以诚相待。也难怪这份诚心会打动诸葛亮,让他决意与刘备一起光复汉室,成就伟业。

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备与孙权结盟,二人在赤壁抗曹,让曹操大败而归,诸葛亮借东风的典故便是出于此。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建议刘备以蜀地为中心,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绝佳的选址也让蜀汉能够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根本。

可以说诸葛亮这一生,的确是为了刘备的志向而鞠躬尽瘁。

但或许上天注定,终究是要有遗憾的,曾经三顾茅庐的刘备在相继失去了关羽、张飞这对结拜兄弟后,身体的状况也每况愈下。

曾经一起打下的基业眼见就只剩下诸葛亮一人,而他即将要面对的是刘备的临终托孤,呕心沥血辅佐尚未成长的后主刘禅。

大败于东吴之后,刘备终于油尽灯枯。

他将诸葛亮与李严急召到白帝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奄奄一息的刘备对诸葛亮说出了如此一番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通俗一点翻译过来,刘备便是告诉诸葛亮,如果他的儿子刘禅有才能的话,就请诸葛亮继续辅佐他;

如果刘禅并不能承担大任,那么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替他延续蜀汉的未来。

而不管这句话是刘备出自内心的托付,还是别有用心的敲打,无论后主刘禅是怎样的资质平平,诸葛亮都从未有过僭越之心。

诸葛亮的才智无双,更衬得刘禅贪图享乐沉迷声色,可直到诸葛亮去世的那一刻,他才明白刘禅其实并不傻。

大智若愚

刘备病逝那一年,刘禅已经17岁了。

相比于历史上许多少年君王,刘禅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更加成熟。

可是刘禅依旧像个不知事的孩子一样,许多事都要诸葛亮替他决策。

彼时诸葛亮已经年迈,连年的北伐耗尽了他的心血,刘禅守在他的床前,问了他这样一句话。

“相父百年之后,子嗣应该如何安排?”

这一句话,竟令诸葛亮目光颤动,多年以来,他一直以为刘禅虽然不具才能,但是依然稚气未脱。

可是这一句话,却打破了诸葛亮一直以来对他的印象。

曾经,刘备病逝时对诸葛亮提出他可取代刘禅,即使诸葛亮多年以来并无反心,可是刘禅此话,却暴露了他心里一直存在的芥蒂。

刘禅或许真的像刘备嘱咐的那样,将诸葛亮作为自己的父亲一样信任尊敬,可是对于诸葛亮的后人是否会造反这件事,刘禅这个问题则表明了他的担忧。

可是,面对这样一个刘禅,诸葛亮在震惊之余,想必是带着欣慰的。

一直以来,包括刘备诸葛亮在内,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刘禅是否能够守住他们打下来的基业。

刘禅虽好色贪乐,但是本质也算纯良,只是长久在政治上并无什么建树。所幸有诸葛亮在侧,为他安排好一切。

他又事事听相父的,诸葛亮所写《出师表》中所提及的人物,刘禅也全部启用,这才稳住了蜀汉的政局。

那么诸葛亮离开之后呢?

没有了诸葛亮的刘禅,如果没有心计的话,还要怎样守住蜀汉呢?

所以哪怕刘禅在诸葛亮临终前拿诸葛亮的后人试探他,诸葛亮在那一刻一定不会因刘禅的忌惮而失望。

所以,面对这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诸葛亮强撑着,回答了这个问题。

“臣家中有八百棵桑树,足以我子孙后代吃喝用度。”

这个回答打消了刘禅心中的顾虑,诸葛亮也就此溘然长逝。

而刘禅在之后的数年中,依旧遵循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起用忠臣,纵使后人评价他为“扶不起的阿斗”,但他的确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

后来蜀汉覆灭,刘禅投降。

他也是凭着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所以与其说他是痴傻,不如说他是大智若愚。

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但是能够审时度势,最终保住了自己的平安。



1 阅读:67

渊泽之观

简介: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