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报国还是投降主义?一部歪曲原著精神的央视水浒误导了多少人

幻露聊过 2024-09-25 06:02:46

1998年初,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根据元末明初施耐庵同名小说改编,李雪健、周野芒、臧金生、丁海峰、赵小锐等人主演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荧屏上一经播出,即引发了收视热潮和强烈的社会反响,刘欢的那首《好汉歌》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路见不平一声吼,风风火火闯九州......”听之令人热血沸腾,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更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是,剧中那一个个有血有肉、义薄云天的好汉形象,侠义助人的鲁智深、怨愤难平的林冲、嫉恶如仇的武松等角色,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然而,作为小说及剧中的第一主角,绰号“及时雨”的宋江却受到了诸多负面评价,人们对他在朝廷面前卑躬屈膝的模样恨之入骨,以致于大骂其招安行为是投降主义。有观众在看到梁山招安后,好汉们一个个接连战死的悲惨结局,气愤地把电视都砸烂了。

为此,宋江的扮演者李雪健也深受其害,电视剧播出后他甚至一度不敢上街,怕被人认出再痛骂一顿。

央视水浒播出已经二十余年了,它在观众心中的经典地位也已经定格,似乎它就是对水浒传原著的最好诠释,甚至“超越了原著”。

那么,水浒传的原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施耐庵究竟想借它来表达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都是一头雾水,对于这部家喻户晓的名著之一,人们对它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怒杀西门庆”、“智取生辰纲”等人物故事上,对于小说的创作背景、精神内涵却甚少探究。

于是,央视水浒就成了对原著的最好科普,也成了很多不看原著的人的替代品。一提到水浒,大多数人就会想到:这是一部批判宋江招安的小说,他在起义后不顾手下兄弟们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地与腐败黑暗、奸臣当道的大宋朝廷讲和,最终带领梁山108将走向了末路。

其实,如果从原著的角度衡量,在众多水浒传影视剧翻拍版本中,央视水浒竟是最不符合原著精神的,或者说,它只是一部披着“水浒”外衣的同人作品。

为何要这么说呢?

央视水浒的拍摄背景

1994年,84集的央视版《三国演义》在电视上播出。此时,中国传统的四大名著中已有三部被改编成电视剧,只剩下《水浒传》还未完成。

当年4月,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拍摄工作正式启动。当时,摆在导演组面前的首要工作,除了遴选演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工作——剧本创作。剧本是一部影视剧的灵魂和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剧的质量和风格。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为施耐庵,也有说法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合著。此后,经过明清几百年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三种版本。

第一种是100回本,选自明容与堂本,也是最主流的版本,小说情节包括梁山大聚义、招安、征辽、征方腊。

第二种是120回本,在100回基础上增加了20回征田虎、王庆的情节。

第三种是70回本,为清初文人金圣叹删减而成,砍掉了聚义后的全部情节。

最终,央视水浒的编剧杨争光、冉平,经过和导演组的协商后,又征求了包括顾问田连元在内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后,并选择了100回本作为剧本基础。

同时,在对原著的改编过程中,为了突出故事主线脉络,又对部分情节和人物进行了删减,还参考了民间说书的版本,如武松独臂擒方腊(原著是鲁智深擒方腊),并添加了很多原创情节。

然而,正是这些改编和原创,让水浒传原著的精神思想被逐渐扭曲,最终成了一部面目全非的作品。

央视水浒与原著的比较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央视水浒确实有很多经典之处,无愧于一部精品电视剧。它的拍摄布景、人物服装还原度较高,开篇那一幅神似《清明上河图》的生活场景,让人仿佛真实置身于北宋那个年代。

同时,剧组吸取了央视版三国演义武打场面寒酸的教训,花重金引进了香港的袁和平团队作为武术指导,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剧中的武打动作拳拳到肉,干净利落,让人看的大呼过瘾。

音乐方面,无论是激昂的唢呐配乐,还是悲壮的林冲夜奔,又或是风格各异的片尾曲《好汉歌》和《天时地利人和》,都贴切地表现出了梁山好汉们聚义时的豪情,以及招安后血洒沙场的悲壮。

但是,原著改编特别是对于水浒传这样的巨著改编,应该是一件比较慎重的事情。笔者认为,改编的前提首先是要尊重原著,不能偏离原著的大方向。因为把四大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初衷,就是让更多的人可以直观地感受和了解原著。

我们按照原著的章节目录,来简要梳理一下央视水浒与原著究竟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又是什么导致了其与原著的主旨发生了偏差。

一、情节内容方面

虽然是以100回本为创作蓝本,但考虑到民族和谐因素,删去了征辽情节。

同样,由于禁止宣扬封建迷信的规定,小说开篇的“洪太尉误走妖魔”情节被删,变成了高俅首先出场。除此之外,小说中所有的迷信情节如公孙胜斗法、宋江遇九天玄女、石碣受天文等,悉数被删。

此外,小说中出现的黄文炳被活剐吃人肉、李逵斧劈小衙内、潘巧云被挖心掏肺等血腥场面都被略去。

作为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的好汉,史进在剧中只有短短几组镜头,是个不折不扣的龙套,其个人情节如大闹史家村、夜走华阴县、剪径赤松林等被删。

随后出场的第一个重要角色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一集中,和史进在酒馆喝酒时缺少了打虎将李忠,自然也无法表现出“取”和“摸”银子动作的不同。打郑屠时也没有表现出那三拳带来的不同色彩的效果,其后的火烧瓦罐寺、大闹桃花村、单打二龙山情节被删。

武松出场后,从景阳冈打虎一直到血溅鸳鸯楼的情节较为还原,但后面的夜走蜈蚣岭、醉打孔明孔亮等情节被删,无法体现出武松被黄狗欺负的英雄落魄之感。

宋江江州路遇众好汉的精彩情节被删,这一章节出场人物较多,如揭阳岭逢李俊李立,浔阳江遇张横打劫,穆家庄搭救薛永遭穆弘追赶,宋江的复杂性格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句经典台词“吃混沌还是刀板面?”也无从体现,删掉很可惜。

此后的情节中,除开一些支线故事对主线影响不大之外,三山聚义打青州、夜月赚关胜、飞石打英雄、两赢童贯等重要情节被删;除梁山外,二龙山、清风山、芒砀山、饮马川等山头派系全部删光,使得剧情发展不连贯,很多人物出场得莫名其妙,前因后果没有任何交待。

粗略计算了一下,按100回本章节内容,央视水浒删减了一半以上的情节,而在43集成片中,与潘金莲有关的就有6集,不知道编剧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

二、人物故事方面

众所周知,梁山好汉是108将,然而央视水浒中全部出场的好汉(露一脸的也算),满打满算只有60多位。

天罡星中,作为“五虎将”之首,关羽后代的关胜成了龙套中的龙套,全剧没有任何戏份,只有结局受封时的一句台词:“谢皇恩!”看到这里,恐怕关二爷也要气得活过来。另外,“美鬓公”朱仝只露面了几秒钟,一句台词也没有。李应、董平、张清、穆弘更是彻底蒸发。

地煞星中,除了半数以上的人集体消失之外,重色轻友的王英成了戏份最重的人,白胜在取完生辰纲之后就不知所踪了,朱武和乐和合体成了一个人,“铁面孔目”裴宣成了眉清目秀的小伙子,“白面郎君”郑天寿倒成了黑脸大汉。

即使到了大聚义排座次时,忠义堂上仍然是稀稀拉拉的几十个人,没有一点好汉云集的英雄气势,就算是资金再紧张,找一些群众演员临时凑个数总可以吧?

而到了征方腊时,此前戏份较重的杨志、刘唐、杨雄、石秀等人集体失踪,宋江身边的人显得更少了,很多人的名字只存在于阵亡的牌位上。

方腊手下的邓觉、石宝等名将没有出现,只出场了一个庞万春,绰号也由“小养由基”改成了无厘头的“九天飞龙”,一个武将敢自称龙,怕是死的不够快么?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除了大幅度删减人物之外,央视水浒还原创了何成、庞秋霞等角色,还让杀人不眨眼的混世魔王李逵谈起了恋爱,可谓狗血喷了一地。

人物形象的塑造,原著中的吴用是英俊青年,剧中成了个老头,手里的武器铜锁褡裢也不见了。“豹头环眼”的林冲成了儒雅的文人型武将,还耍着莫须有的“林家枪”。“霹雳火”秦明成了“霹雳虎”,比武松年龄还要小的施恩,扮相上看足可以做他的父辈了……

水浒传中心思想问题

如果大幅度删减故事情节和人物,是为了突出剧情主线,只要不影响主题思想的表达,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水浒传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支线情节和人物太多,删去一些次要内容并无什么影响。

但是,央视水浒的致命伤在于,除了删减内容外,还通过篡改人物性格和情节内容,改变了原著表达的精神主旨。

剧中,宋江变成了窝囊懦弱,只会跪地磕头的猥琐人物,没有一点带头大哥的风范,难以想象众好汉是如何拜服在他手下的。而原著中,宋江虽只是郓城一小吏,但却怀着济世安民的崇高理想,他主张的招安本质上也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所以他才竖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

原著中,除武松明确说过反对招安的话之外,包括前任寨主晁盖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对招安持过反对态度。

而到了剧中,几乎所有人都反对招安,宋江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还原创了晁盖出征曾头市前夜与阮氏兄弟的谈话,以表现宋江的不得人心。

其实,在剧中旗帜鲜明反对招安,时常对宋江怒目而视的阮氏兄弟,在原著中不仅没有反对过招安,还在渔歌中唱道:“忠心报答赵官家。”即使到征方腊时,阮小二、阮小五接连阵亡后,阮小七还说:“我哥哥今日为国家大事折了性命,也强似死在梁山泊埋没了名目。”

不仅如此,还把原著中病死的林冲改成了听到招安后气死,把鲁智深坐化改成了不愿随军出征方腊而出家,把病死的时迁改成了在攻城时被石头砸死……

最为人熟知的名场面是,原著中的杀人魔王方腊被塑造成大义凛然的革命者形象,他和宋江在涌金门外两军对峙,面对宋江的劝降,他怒斥其是“用兄弟们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官袍”,直说得宋江哑口无言,而在原著中并无这段对话。

通过这些情节的篡改,进一步强化了宋江投降者的负面形象,也把他推到了所有人的对立面上。因此看过该剧后,没有人不会对宋江的招安行径恨之入骨。

原著的最后一章“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梦游梁山泊”,央视水浒并无表现,最后吴用在破败不堪的聚义厅中上吊,全剧在宋徽宗中气十足的“准奏”声中结束。

其实,原著所表达的精神在这一章可见端倪,宋徽宗在梦中见到宋江等人,得知了他们被奸臣所害的真相,于是下令为宋江等人立庙。百姓感念于他的忠义之举,世代为之祭祀,香火不断。

一方面,水浒传表现了北宋年间腐朽黑暗、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歌颂了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行为。另一方面,作者也没有摆脱封建阶级的思想局限性,重点宣扬了忠君报国的思想,肯定了招安的必要性和正当性,也就是所谓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央视水浒的剧本创作明显受到了文革“批水浒”遗风的影响,对宋江的招安持全盘否定态度,并大加批判,与原著南辕北辙。

除此之外,央视水浒中还出现了很多低级错误,宿元景成了宿景,皇甫端成了皇甫瑞,征方腊中幸存的孙新顾大嫂等人却出现在了阵亡名单上,难道仅仅是为了表现悲壮的效果,突出对宋江的愤恨?

抛开原著的角度,央视水浒的确是一部精品好剧。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没有按照原著精神主旨拍摄,并大幅度删减人物情节,成为了一大遗憾。

0 阅读:14

幻露聊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