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洛阳城内,曹操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这头风病已经折磨他很久了,请来了很多医生也治不好,可能华佗在世都好不了。
此时的曹操已经做好了去见云长的准备,后事也都已经安排好了。
不久之后,曹操病逝于洛阳城,将曹家基业传给了曹丕。曹操还活着的时候,曹丕谨言慎行,但是曹操一死,曹丕的本性就暴露了出来,做了很多丧尽天良的事,也难怪他活到40岁就死了。
曹丕即位之后都做了什么?他为何要这么做?
曹操身后事曹操在临死之前的最后一战,是跟孙权联手,除掉了关羽。
当时曹操的头风病其实有所好转,当得知关羽北上想要攻取襄樊时,曹操担心城池失守,因此亲自参与了作战。
曹操率兵前来增援,给关羽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关羽决定先退回荆州,暂避锋芒。
但是关羽在前方奋战时,江东之人却从后面偷袭了关羽的荆州,导致关羽被大军两面夹击,进退无门,不得不败走麦城,最终命丧于此。
事成之后,东吴为了让曹魏帮忙分摊刘备的怒火,故意将关羽的头颅送到了曹操手里。
在此之前,关羽的英魂已经带走了吕蒙,如今这颗头颅到了曹操手里,恐怕曹操也是凶多吉少了。
果不其然,当曹操当着众人的面打开盒子后,却发现原本闭着眼的“关羽”突然怒目圆睁,死死地盯着曹操,把曹操吓得叫了出来。
曹操被这么一吓,原本已经在好转的头风病迅速恶化,曹操从此一病不起,在第二年的正月驾鹤西去了,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曹操死后,曹魏基业由谁来继承呢?原来的最佳人选是曹冲。曹冲五六岁时就聪明绝顶,七岁时留下了“曹冲称象”的典故。
曹冲不仅聪颖,而且还十分仁爱,经常帮助一些小官逃脱责罚。
曹操虽然看在眼里,但是不但不生气,还十分赞赏曹冲的做法。曹操在跟荀彧、程昱谈话时,曾多次提起要让曹冲继承大业。但是天妒英才,曹冲在十三岁时就得病去世了。
曹冲去世之后,曹操有心让自己的长子曹昂继承大业,因此他经常让曹昂陪着自己出征,大力培养曹昂。
曹昂果然不负曹操的期望,不仅与军中大将关系密切,而且武力、智谋都不输一些老将。曹操很欣慰,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曹家大业就由曹昂来继承了。
但是很可惜,意外还是发生了。曹操在宛城风流一夜,丢了三件重要的东西。
一是跟随自己多年的名马绝影,二是自己身边的名将“古之恶来”典韦,三是自己培养了多年的继承人曹昂,他们全都死在了宛城。
在曹昂死后,曹操的选择不多了,就只剩下了曹丕和曹植两人。
曹植沉迷于文学,对于治理国家,带兵打仗的事一窍不通。虽然曹植很聪明,但是他本人却并不想继承这曹魏大业。
尽管曹操看不上曹丕,但是也没有别的人选了。
就在曹操去世的建安二十五年,曹丕来到汉献帝的寝宫,逼着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了自己,将国号改为魏,至此东汉灭亡,魏国建立。
曹丕成为了魏国的第一任皇帝。曹丕对于自己能当上皇帝也很吃惊,经常借此跟朝上群臣开玩笑。
有一次群臣上朝时,曹丕突然感慨万千,对群臣说道:“要是长兄还在的话,应该是他来继承这个位置。要是仓舒(曹冲的字)还在的话,这个位置也轮不到我来坐。”
曹操其实也不想将这个位置给曹丕,但是他已经没得选了。而曹丕之后的一系列举动,也证明他是真的不配当这个皇帝。
曹丕缺德事曹操去世之后,按照古人的礼制,曹丕应当为父亲守孝三年,这期间不能大鱼大肉,不能寻欢作乐,这都是一些基本的礼仪。
在古代,应该是身为人子应该做的事,几乎没有人做不到这些,只有很少数的逆子才会违背。曹丕就是这样的一个逆子。
曹操去世不久之后,曹丕就开始了自己的军事计划。当时曹操的老家谯县在刘备的手里,于是曹丕就盯上了包括谯县在内的上庸三郡。
当时负责镇守上庸三郡的是蜀将孟达和刘备的干儿子刘封,孟达这小子是个经典的墙头草,很快就投靠了曹魏,准备与魏军来个里应外合。
在叛将孟达的帮助下,魏军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上庸三郡。
从军事角度来说,曹丕的决策很完美,让夏侯尚与徐晃、孟达里应外合,拿下上庸三郡,这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接下来曹丕干的事,可就让人有些看不起了。
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曹丕直接带着军队回到了老家,并且不顾群臣的劝阻,执意在老家开起了宴会。
曹丕还在宴会上准备了大鱼大肉,和妃子们载歌载舞,完全不像是一个正在守孝期的儿子,倒像是个刚刚结了婚的新郎官。
有很多忠于曹操的老臣对曹丕颇有微词,甚至有人因此离开了曹魏,转投了他国。
这些老臣的离开并没有引起曹丕的重视,曹丕身边的一些新上位的臣子还说:“您已经不是当初的公子了,您现在是新皇帝,有没有那些老臣都一样。”
曹丕还真就信了这些鬼话,继续在谯县犒赏三军和当地的父老。谯县当地的人们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也有很多人知道曹操去世的日子。
他们也很疑惑:“曹操死了还不到一年,曹丕这样大肆寻欢作乐,这合乎礼法吗?”但是这些人也只是疑惑了一下,随后就将此事抛到脑后了。
反正死的又不是他们的爹,他们操什么心呢?就在曹丕在谯县狂欢的时候,有个老人看不下去了,站出来指责曹丕。
这天晚上,曹丕正搂着妃子看人们跳舞,一位谯县本地的老人前来拜见他。曹丕心情很好,热情地将这位老人请到了自己身边。
这位老人开口说道:“魏王的父亲才去世不到一年,您不觉得这样大操大办破坏了守丧的礼数吗?”
曹丕有些尴尬,他没有办法反驳这位老人,只好让侍卫去给这位老人准备些酒菜,借此转移话题,还顺便可以堵住老人的嘴。
老人并没有吃曹丕的饭菜,只留下了一句:“身为一国之君,竟然如此伤风败俗,老朽羞于与你同族!”随后这位老人便转身离去了。
而曹丕在守丧期不为父守丧,还做出了这大不敬之事,着实让人不耻。
曹丕除了不为父守孝,他还残害了自己的手足兄弟曹植。曹丕当上皇帝的第二年,他一直担心曹植会谋反,因此闷闷不乐。
群臣都很不理解曹丕的这种焦虑,在他们眼里,曹植只是一个书呆子,一心投入到文学当中,怎么可能谋反呢?
而且曹植如果想当皇帝的话,那还有曹丕什么事?当初曹植就是因为不想治国,才拒绝了父亲的看重,将这个继承大业的机会让给了曹丕。
如今曹丕反倒开始怀疑曹丕要谋反了,实在有些可笑。现在的我们看着可笑,但是当时的曹丕可是很严肃地在对待这件事。
曹丕将曹植喊上朝廷,让他在朝堂之上,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不然就得死。
曹植也不含糊,七步之内便作出了我们熟悉的那首《七步诗》,其中的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直到今天都广为人知。
曹植做出了诗,曹丕确实没杀他,但是却把曹植贬到了偏远地方。
曹植在被贬之地整天闷闷不乐,没过多久就郁郁而终了。曹丕不尊亡父,残害手足,他的名声可以说是一落千丈,人们对于他的评价也急转直下。
但是曹丕依然没有收手,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更是让人们骂声一片。
曹操死后,后宫里还遗留了很多妃子,按理说这都是曹丕的长辈,曹丕应该将她们遣散回家,不愿意走的也要安置在别的区域。
但是曹丕才不管这些妃子是不是长辈,他直接照单全收,将曹操的后宫变成了他的后宫。父亲的妃子,儿子怎么能强占?这简直没有人伦之理。
曹丕继任之后,在父亲的守丧期内花天酒地,残害自己的亲兄弟,还强占了父亲的妃子,这三件事拿出来,哪一件也是人神共嫉的大逆不道之罪。
怪不得曹丕死后,人们说他是因为干了缺德事才英年早逝。现在看来,曹丕只活了四十岁,没准真是因为干了太多坏事。
在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理性分析一下,曹丕为什么会早逝?
其实曹丕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在登基之后,又整日花天酒地,纵情享乐,这样对身体的负担极大,也可能是曹丕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