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地方武装——老一团的历史
小西水历史
2025-04-23 11:34:26
“老一团”是一支地方武装,在包头驻防期间,总队部和下属的4个队均驻防包头城内,主要担任城防和城外剿匪任务。其警备区域北至武川、固阳、大佘太(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境内),西至五原、临河、三盛公,南至东胜、杭锦旗,东至和林县。
“老一团”的前身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蒙旗垦务大臣贻谷从土默特蒙古族中选拔520人,用300支德国制造和220支汉阳制造步枪装备起来的土默特陆军第二营。1912年,由于这支蒙古族人民组织起来的武装势力日益壮大,经常与直系军阀绥远城将军张绍曾部的混成营官兵发生摩擦,并且反对张绍曾提取土默特旗税款,为此,张绍曾设计诱骗解散了驻防在归化城(呼和浩特)的土默特陆军步兵第二营。在此情况下,该营第三连连长玉禄闻讯后在武川率部起义,后又被张绍曾招安。
1914年,改编为绥远骑兵游击队第一营,玉禄任营长,1916年又改编为绥远警备队第三路,玉禄任司令。1921年,绥远都统将其改编为绥远骑兵补充第一团,后正式命名为绥远骑兵第一团,玉禄任团长,从此人们称其为“老一团”。
1923年夏,绥远骑兵补充第一团驻防包头。300多名官兵大部分是土默特旗蒙古族青壮年,也有少数外地青年和汉族参加。下设4个队(相当于连),第一队队长多才、第二队队长李根车、第三队队长松友三、第四队队长荣松亭,参谋长荣祥,副官长耿子荣。
1925年春,玉禄率团渡过黄河追剿土匪时因寡不敌众与六、七名卫兵不幸全部遇难。玉禄遇难后,由满泰任团长,吉恒担任副团长。“老一团”在军阀混战中,编制屡有升降,部队由300多人发展到800多人。不久部队改编为绥远骑兵第一旅,满泰任旅长。骑兵第一旅下设2个团,李根车任第一团团长,晋梅五任第一连连长、松友三任第二连连长、荣松亭任第三连连长;耿子荣任第二团团长,耿子义任第一连连长、广林任第二连连长、广义任第三连连长,防区划分范围是:第一团负责包头、五原、临河、东胜;第二团负责萨拉齐县、托克托县、武川县、固阳县。
1926年10月,冯玉祥部西撤,阎锡山的晋系军队接管了绥远,绥远都统商震任满泰为第三十师师长,兼任包头卫戍司令,李根车接任旅长,下设三个团,晋梅五任第一团团长、耿子荣任第二团团长、史钦芳任第三团团长。次年,奉系军阀张作霖部进占绥远,满泰驻包头任绥西镇守使,李根车负责归绥和包头两地城防。
1928年,张作霖的奉军撤退,满泰任绥远省临时护理都统,李根车任包头城防司令。同年夏,绥远又被阎锡山统治,绥远警备司令李培基代理绥远都统。山西陆军第七十师师长傅汝钧任绥西镇守使兼包头城防司令,李根车所部改为傅汝钧指挥。1929年,李根车所部又奉命改编成黑马队(团),率部开往后套、安北一带,(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境内)剿匪。
1930年,阎锡山以调满泰任乌兰察盟、伊克昭盟13旗边区司令兼土默特旗总管为由,将满泰所部缩编为一个团,李根车任团长,编余官兵以粮饷困难为借口而予解散。
1933年满泰病故,荣祥接任总管职务。孙殿英部奉命向青海开拨,阎锡山派山西骑兵司令赵承绶驻防包头。赵承绶驻包不久,就把李根车团缩编为晋绥骑兵独立营,李根车任营长,开赴五原西怀木村驻扎。
国民革命时期,“老一团”这支以土默特蒙古族为主的地方武装就是中国共产党活动隐蔽的地方。国民革命失败后,吉合、刘汉军、李森等共产党员都曾在“老一团”隐蔽。这支地方武装在抗日、剿匪、维护地方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剿匪战斗中“老一团”曾将窦飞龙、赵半吊子、杨猴小等土匪歼灭,维护了地方的安宁。
1933年,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后,“老一团”共计500人从包头出发,开赴察哈尔抗日前线,在热河的围场与日军交火一昼夜。7月12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从西、北、南三门进攻多伦城,“老一团”参加攻打南门的战斗。在吉鸿昌的亲自指挥下,“老一团”第二连率先冲入城内,与日伪军展开巷战。经过3个小时的血战,光复多伦。多伦抗战的胜利有“老一团”重要的贡献。
1936年“老一团”调驻丰镇时,在途中被阎锡山缴械遣散。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