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磨玻璃肺癌等同于预后好,而MRD持续阴性也一直被认为是临床治愈的替代指标。
所以,当磨玻璃肺癌遇上MRD持续阴性时,正常应该是表现出极好的预后。
可是,最近我接诊了一个患友,磨玻璃肺癌,做了标准肺癌根治术,术后MRD随访持续阴性,却在术后1年出现复发。
为什么?

病例资料

首先,这是患者的术前CT报告:磨玻璃密度肿块,最大径46mm。
在完善其他检查后,未见明确转移迹象,2023.7.11接受标准的肺叶切除配合系统的纵隔淋巴结清扫。
术后病理回报,低分化浸润性腺癌,30%高侵袭成分(20%复杂腺体+10%微乳头),合并脉管癌栓。
清扫淋巴结未见转移证据,0/16。

术后做了基因检测,EGFR 21 L858R突变,突变丰度28.4%,除此之外还携带了TP53突变(丰度48.3%)和PI3KCA突变(丰度21.7%)。
术后未进行靶向治疗,定期随访的同时,在国内某头部平台开展MRD随访:
在2023.7.22、2023.9.4、2024.1.17以及2024.5.30检查,间隔时间合理,持续阴性。
2024.7.22,复查发现颅内转移。
所以,磨玻璃肺癌术后1年,在MRD持续阴性状态下复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原因分析
初看这个患者的病情,我也觉得很不可思议。
一方面,尽管病灶较大,但是报告上的“磨玻璃密度病灶”却是可以给人很大的安心。
另一方面,这个患者也接受了标准的肺癌根治术,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本身没有问题。
而且,患者本人还接受了国内头部平台的MRD持续密切随访,检测质量同样可以保障。
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要来了电子版影像资料,发现了端倪。

第一、磨玻璃密度病灶≠磨玻璃病灶。
这是从电子版资料上截取的图片,可以看到病灶绝大部分呈实性改变(红色箭头),尽管有部分区域(绿色剪头)密度偏低,部分呈磨玻璃状态,但中间的实性成分一直没有间断过。
而调整到这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到,病灶几乎通体呈纯实性改变,和磨玻璃肺癌相去甚远。

所谓的磨玻璃密度,说的只不过是病灶内部有一小片区域密度偏低,呈磨玻璃样而已,但并不等于这个病灶可以定义为磨玻璃肺癌。
现阶段关于磨玻璃肺癌的定义,基于实性成分百分比进行,即CTR。
简单理解,病灶当中的实性成分最大径/病灶的最大径,当这种情况下的比值<1,即可认为磨玻璃。
所以我们看到下面这两个病灶,病灶的上面是标准的磨玻璃,而病灶的下面,尽管内部散在一些磨玻璃区域,但依然是纯实性结节(CTR=100%)。
磨玻璃肺癌的定义是很严格的,它要求有一片连续的磨玻璃成分,蔓延出来最终导致得到的实性成分最大径,不如病灶的最大径才行。
而绝不是说,病灶内部有磨玻璃密度区域就可以。

第二、手术彻底≠没事。
当第一个逻辑理清楚后,后面的情况就比较顺理成章了。
既然是一个纯实性结节,那就存在复发风险,此时病灶的最大径已经突破3cm,达到T2水平。
IB期肺腺癌,按2016年公布的权威数据,其5年生存率仅有68%,复发风险较大。


2023年,<胸外科年鉴>曾经发表过一项回顾性研究,探索EGFR驱动基因和影像表现的交互作用。
分析发现,EGFR可以驱动肺癌发生发展、并带来更差预后的高危特点,只有在实性病灶才存在,而在磨玻璃肺癌中并不明显。
更何况,这个实性病灶除了携带EGFR,还携带脉管癌栓高危因素,那复发的风险只会更高。
但是这种情况,患者没有接受术后的辅助靶向治疗,而只是进行了单纯的随访处理,治疗强度不够。

第三、MRD持续阴性≠彻底没事。
这个患者,在国内头部平台密切监测MRD,截至复发,持续阴性。
该怎么解释?
因为这个患者出现的是单纯的颅内进展,而颅外相关检查未见明确转移病灶。
是的,即便是最好的平台测出的MRD状态,鉴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也无法准确预测单纯的颅内进展事件。
广东省人民医院曾在2022年在<Cancer Discovery>上刊载了MRD术后随访的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
在这个研究中,作者纳入肿瘤最大径大于2cm、I~III期、且接受彻底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61例,评估其ctDNA-MRD对预后、复发乃至辅助治疗决策的影响。
最终,全组有5名患者在随访阶段出现单纯性脑转移,其中仅有1名检测发现MRD阳性。
即颅内转移,而颅外控制良好。
写在最后
现阶段,针对早期肺癌的预后评估,单靠TNM分期已经难以做到。
同样是I期肺癌,为什么有的人五年、十年不复发,而有的人半年、一年就转移?
这背后的风险评估,其实是影像、病理、基因三个方面在相辅相成。
在这个患者当中,其实每一点都可以抠出危险因素。
影像上,磨玻璃密度下,是一个纯纯的大实性肺癌,凶神恶煞;
病理上,30%的高侵袭成分,低分化的同时还带着脉管癌栓的高危因素。
基因上,携带着EGFR这样的强势驱动,只会给肿瘤赋予更大的侵袭特性。
所以,影像高危,病理高危,基因还是高危。
而这样的危险境地,却没有开展术后靶向治疗,由此导致快速复发,是非常可惜的。
这背后,或许是磨玻璃密度带来的风险误判,或许是MRD持续阴性带来的虚假繁华,又或许是达标的手术带来的过分乐观。
这个病例,提醒我们需要随时随地保持足够的警醒。
作为医生,在面对每个具体的病例时,别忘了悬在头顶的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而作为患友,在面对各种看正常的检查结果下,在宽慰自己的同时,也别忘了多找一些专家咨询评估。
毕竟,四周暗潮涌动,小心方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