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有余之年纪,我尤其认可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周国平。
有人可能会问,是因为能力?或因为经历?殊不知,心态才是关键。
在《只有一个人生》书里,周老师曾这样写道:
人应该具备两个觉悟,一是勇于从零开始,二是坦然于未完成。
话中深意不言而喻,无论曾经过成什么样,永远都要心向阳光,但总有人是另类者。
因为走不出自身执念,最终化身一位“囚徒”,直至拖垮掉存续人生。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即江苏天才少年刘汉清,部分朋友可能都有所听闻。
单看求学之路,似乎光环满身,尤其在16岁时,就以高考状元身份,考上了哈工大。
要知道,这是国内一流985高校,寒门学子圆梦于此,几乎为“天花板”存在。
众人皆在尽情展望,如果刘汉清不出意外,将来定会有一番造化。
殊不知,他活成了“笑话”,据知情者描述,曾经天才光环不复存在,仅以400元低保维系生活。
深入探究对方经历,只因痴迷1个数学公式,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01 早年辉煌
刘汉清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经济条件相对普通。
虽然出身平凡,但不设定上限,自身从小就展现出天赋,比如超强记忆力、极强逻辑能力等。
尤其数学方面,可谓天然敏锐,同龄学生还在为几何费劲脑力时,他却全然沉浸于其中享乐。
老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汉清恰为践行者。
在小学初中时期,他的数学次次满分,老师注意到天赋,便进行赛事推荐。
哪曾想出道即巅峰,刘汉清参加多场数学竞赛,均有奖项入囊,后来更是拿过一等奖。
如此卓越表现让人赞叹,加上县城区域很小,自己很快成为地方“知名者”。
“你听说了没,双沐村有个天才,真不知道人家咋学的,考试成绩老是那么好”;
“是啊,真给爸妈长脸,要是咱家儿子,别提有多骄傲,估计上辈子修来得福”……
邻里乡亲们热议不断,刘汉清也没有辜负众望,于1980年参加了高考。
当年刘汉清只有16岁,以398.5分夺得状元,经自身权衡了解后,被哈工大材料专业录取。
一时间,他的名字成为传奇,人生未来无限光明。
对于刘汉清来讲,虽然选择了材料学科,但对数学热爱始终未减。
特别是上了大学后,学校有图书馆等资源,他将接触到更多数论。
这种背景下,刘汉清暗暗立志——成为第二个陈景润。
羡慕、仰望、触动……但谁也没想到,命运会是另一番走向。
02 残酷现实
由于对数学太痴迷,刘汉清放弃了所有专业课程,专注于研究数论的复杂问题。
正式这种过度执着,导致各项考试挂科,导员与同学纷纷相劝,但自己根本听不进去。
一年、两年……刘汉青肄业了,原因说来太奇葩:因为热爱学习,导致未能毕业。
可刘汉清并不在乎,转身离校回到家乡,继续沉浸数学研究,试图印证“哥德巴赫猜想”。
满以为三两年就会醒悟,但这一埋头就是20多年。
在此期间,他几乎与外界隔绝,整日都在推算数学公式,生计方面不管不顾,依赖父母供养。
要知道,这可是曾经的高考状元,这可是曾经985的在校生……
即便如此,刘汉清对数学执念从未动摇,并撰写了大量数论手稿,希望能转向专业领域投稿。
不瞒诸位所言,笔者身边就有一类同学,这样做目的不言而喻:让自身研究成果能得到认可。
初衷没有错,前提是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可刘汉清偏偏上演了另一个“极端".
学术研究方面,专家们直接将其否定,并给出了相关理由:
第一基础薄弱,第二存在错误。
改了交交了改,反反复复复复反反,刘汉清精神状态几近崩溃,甚至患上了严重焦虑症。
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奈何爸妈年龄越来越大,自己的人生渐入困境。
没有学位、没有专业技能,考虑到特殊情况,地方为其办理了低保,每个月领取一定数额补贴。
曾经的同学知悉境遇后,决定邀请其共谋事业,毕竟他有一定天赋,但遭到了刘汉青拒绝:
“我对钱没有欲望,只对数学感兴趣,一个月400元低保,足够自己生活了,我花不了什么钱。”
就这样,他又开始了过往生活。
居住在一间破旧农舍中,生活条件极为简陋,周围一切都显得破败不堪……
03 令人唏嘘
关于刘汉清,我认为有两个阶段:
第一,天赋异禀学子;第二,命运弄人悲剧的代表。
深入探究缘由,不过为内心执念。
可人生本过客,又何必太执着?一切正如《肖申克的救赎》所写:
真正能困住一个人的,不是钢铁铸就的牢笼,而是心中矗立的高墙。
没错,执念不散高墙难倒,刘汉青的人生经历,恰恰论证了这一真理。
感谢您的阅读,这篇文章每一个字,都是我用心而作。
如果觉得有共鸣,别忘了关注转发!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再次说明,高考成绩不是唯一衡量人才的标准!那些高考状元一大把的混蛋,一事无成的多了去了
我那年江苏省理科状元427分进的北大前年结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