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穷也好,富也罢;贱也好,贵也罢。一日三餐,夜眠八尺,贪多嚼不烂!万事随缘,心无增减不是很好吗?更何况,人生不易,珍惜遇见不也是一种境界吗?
今年来元江过冬,我于所闻所见之中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元江的冬天有多暖和,元江的空气质量多么优良,甚至是元江的自来水质多么好,亦或者说是元江的芒果、释迦果、米线、朵朵糕多么好吃。
我最重要的感觉是元江的人好:朴实无华、热情好客、与人为善、童叟无欺。由此生发出了人生能得几回见的感慨。
就说刚到元江的那天晚上吧,坐上从高铁站到元江县城的公共汽车后,由于人生路不熟,我就问邻座的一个当地的老大哥,到太阳城广场怎么走。他热心地说,到地方我就告诉你。没成想妻子因为晕车已坚持不到目的地了,我们就想中途下车。这位老大哥满脸疑惑地看着我说:“早呢!到地方还远呢!”在我怱忙解释一下不知道他听没听明白就下车的时侯,还是感觉到了他满心的不理解的表情挂在脸上“不忍离去”的样子,那表情真的让人很感动。好人啊!我心里这样想。
到元江后住了一宿的宾馆,第二天选包月的旅馆又遇到难题了。由于来得晚,好房间都被来元江旅居过冬的东北人住下了。楼上楼下连带厨房,这家貌似叫做红河宾馆的老板娘不知带我们跑了多少趟,最后,我们没有相中房间待要离去的时候,这位老板娘脸上却没有丝毫不快的感觉。有一句话叫和气生财,一点儿不假!
出来这家旅馆,正在为找房发愁的时候,我猛一抬头,紧邻那家旅馆的右手边竟然还有一家叫哈都宾馆的旅店,一问包月700元(包水、电),只是不能做饭。和店主人,一位和善的当地老人沟通了一下能否煮个面条,热热干粮。老人答应了,说这倒可以。于是看房,居然相中了,这是一间靠边,南面虽没有窗户,但东西都有窗户的房间。这是一个既能见到太阳又不至太热的房间,需要说明的是,在元江尽管是冬天有南面向阳窗户的房间也是热的。缺点是由于楼层高晚上有点风冷,总算是差强人意了。
这家房东人多,都很热情。房间缺什么板凳了,毛毯了;用什么剪刀了,胶带纸了,要什么给什么,特别和善。要不是消防检查防火条件达不到要求,我们恐怕要在这儿住上几个月了,而不是实际上的12天!结帐的时候,老板娘按31天平均算应退430元,感其诚,我说就退我426元吧。临走的时候,由于他们楼下有开水,我说再接一杯水喝,老板娘很客气地说:“接吧,以后走到这儿来接就行”。我连声道谢,心想这家人可是真的好!于是心有惋惜地踏上了“搬家之路”。
我们要搬去的“新家”是在哈都宾馆住的时候从网上搜到并实地“考察”后定下来的。这是一家自建房,三层楼,一楼是老俩口住着,房子是他们女儿盖的。二楼有五间房、三楼有三间房出租。500元每月,水费每人每月20元,电费一元一度,可以在室内飘窗上炒菜做饭,相当于600元每月。只是被褥需要自己买,但房子是新建的,很干净,卫生条件也好。
知道我们拿的东西多,房东老大哥说可以用摩托三轮车帮我们运过来,并说只是帮忙,不会收我的钱。老人一早就要到市场卖菜,下午一点才回来,还有久病在床的老伴需要他照顾。我实在不忍心让老大哥额外分心来帮我,就一大早先把东西带过来一部分,然后和妻子把剩下的东西两个人走路运过来了。这位房东老大哥更是实在,房间缺什么他都给准备了,还送了一大朵香蕉给我们品尝。
我们搬到的这个“新家”在元江幸福幼儿园后面的金银路上,这儿离政府出让办的元元食堂稍远一些,由于食堂充分考虑了北方人的饮食习惯,饭菜很合北方人的口味。加之价格不高,服务热情,常常是“人满为患”。尽管离的远一些,我们夫妻俩还是要时常“光顾”一下的。
这一天中午,我们走在通往元元食堂的同吉路的胡同里,看到了一个卖桔子的当地人,一问价格,他说本来是卖二元一斤的,现在一块钱一斤就卖。我正在犹豫之际,他顺手递给我一个桔子,说:“可以尝一个,不要紧”。不知被价钱打动了,还是被他的诚肯和实在打动了,我感觉他的桔子味道是很好的,于是跟妻要了她手上的所有零钱买了四、五斤桔子。过秤之后,这位摊主又给我多加了一个桔子。这一尝一加就是两个桔子,我真真切切感觉到了元江人的朴实好客!
来到元江后,我们感觉到的不只是元江冬天的舒适和惬意。迎面吹过来的也不只是那和煦的冬天里的暖风,还有元江大地的朴实之风、好客之风,更有元江厚德载物的纯正之风!
在元江迷路是常有的事,但是别担心,只要你问一下当地人,他们都会非常热情地为你指路,直到你不再有丝毫疑惑为止;在元江你也不用担心停车难,房车基地、停车场地包括马路边角都能满足你停车的要求;在元江外面洗手、洗脸有配套周全的洗手台,你需要方便的话还有设置合理的公共卫生间。
更让人心怡的是,在元江,县委、县府大院是开放的“景点”,供你游览和休憩;在元江还有免费的野外温泉,满足你泡脚、洗漱的爱好;在元江,治安状况也特别好,一个人在晚上散步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人生能有几回见?见到元江的人,见到元江的热情好客,见到元江县委、县政府的匠心独具的旅居设计理念。总之,见到元江原生态的风土人情,我们仿佛回到了曾经的过去,只是物质条件不可同日而语罢了。我们夫妻俩从内心深处由衷地感觉到:元江越冬这一趟,我们来得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