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千万人,吾往矣:为收复故土,他带百余兵士,对抗数十万敌军

历史控 2021-02-19 23:24:26

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来,中华大地经历了数百年的分裂乱世。不过中间也曾有过短暂的统一,便是司马氏的西晋王朝。由于西晋建国以来自带的依仗权贵集团的弊病,加上晋武帝司马炎对后事安排不当,导致司马炎死后,西晋王朝很快就发生了八王之乱的惨剧。这场混乱的皇室政变延绵十六年,直接造成国力衰微,皇权、威信尽丧。公元316年,西晋都城长安失守,西晋亡国。次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当时逃难到东吴的晋朝百姓和大臣、士卒,都为国土沦丧感到悲愤,有志之士时刻想着北上收复故土。今天要说的主人公,便是将北伐付诸行动的东晋名将,祖逖。

祖逖,字士稚,生于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北)一个官僚大族,父亲祖武,曾出任上谷太守。祖逖少孤,性格活泼,不拘小节,十四、五岁了还不知道用心念书,但他很富于同情心,每当到田庄上去,往往佯称兄长意旨,散发一些谷帛接济生活困苦的乡亲,因此博得宗族乡里的敬重。后来,祖逖发愤读书,“博览书记,该涉古今”,渐渐有了名气,人们称赞他有政治才干。这时,祖家侨居阳平,阳平郡察举他当孝廉,司州进而举荐他为秀才,他一概不应。不久,他才出任司州主簿。

可以说祖逖早年是有政治抱负的,他曾担任司马冏大司马府的掾属、长沙王司马乂骠骑将军府的祭酒和主簿,稍后又迁任太子中舍人、豫章王从事中郎等等。公元304年七月,洛阳禁卫军在东海王司马越的统率下,拥晋惠帝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祖逖随军出发,讨伐军在荡阴大败,惠帝当了俘虏,被挟持去长安,祖逖又随军返回洛阳。为了司马家的事,连年毫无意义的东奔西跑让祖逖倍感失望。他早年的政治抱负被彻底磨平,干脆辞官回家。后来范阳王司马虓、高密王司马略、平昌王司马模等人竞相招引他出来做官,他都一一回绝。东海王司马越又命他担任典军参军、济阴太守,正遇上他母亲病殁,他干脆守丧不出。

永嘉五年(311)六月,洛阳陷落,北方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避难,祖逖也被迫带着亲族宗党几百家南下。这支流人队伍到达泗口时,坐镇建邺(今南京)的镇东大将军司马睿已经打出晋朝廷代理人的招牌。司马睿任命祖逖为徐州刺史,建兴元年(313),又征召他担任军谘祭酒,居京口。

蛰居南方的祖逖渐渐萌发了北伐收复故土的志向。他对司马睿慷慨陈词,说:“晋室之乱,并不是皇上无道,百姓造反;而是藩王争权,自相残杀,于是给夷狄可乘之机,以致毒流中原。如今沦亡的百姓备受蹂躏,人人都有奋起反击之志。大王如果能够命将出师,以祖逖者流为之统领,那么江北郡国豪杰必定会望风响应,沦亡的人士也会欢欣鼓舞,如此,也许国耻可以得到申雪。望大王作出决定!”

可惜司马睿和东晋小朝廷只想偏安一隅,毫无北伐斗志。从司马睿来说,虽然国土沦丧,他仍不失为偏安之主;如果北伐成功,这皇帝的宝座还不知究竟属于谁呢。从执政的门阀来说,既然大权已经在握,贪欲基本满足,为什么要舍弃安适的生活去冒生命危险呢?司马睿等人的小算盘不好明说,为了回应祖逖北伐请求,敷衍天下人耳目,司马睿乃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前锋都督出师北伐,只拨予千人粮饷、三千匹布,却不给一兵一卒、一刀一枪。

司马睿的冷漠态度没有动摇祖逖北伐中原的决心,他率领跟随自己南下的流人队伍百余家,毅然渡江北上。船到中流,他眼望滚滚东去的大江,感慨万千,遂用力拍击船楫发誓说:“我祖逖立志北伐,如果不能扫清中原凯旋归来,就让我如同这浩浩荡荡的江水一样,有去无还吧!”彼时北方各方势力林立,祖逖面对的是关系错综复杂的几十万敌军。而可供祖逖指挥的军队只有几百人,可谓以卵击石。从祖逖后来的经历看,他矢志北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丝毫没有掺假。

0 阅读:8
历史控

历史控

读书先读史,读史读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