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周勃臣的背后一定有位了不起的明君,否则,再优秀的大臣也成不了名臣,充其量只能是个昙花一现的忠臣。
——题记
聪明的人都知道,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相互成就,不仅同事关系如此,上下级关系更是如此。在历史上相互成全的明君与名臣并不多,汉文帝与张释之可以算作其中之一吧!
汉文帝
张释之年轻的时候,依靠哥哥的捐助,才当上了骑郎,侍奉汉文帝。但张释之在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十年,默默无闻,未得升迁,反倒耗费了哥哥许多钱财,他深感不安又心灰意冷,打算主动辞官回家。
中郎将袁盎非常爱惜张释之的才干,又欣赏他的品德,怕他真的辞官,就赶紧郑重向汉文帝举荐了他,文帝就让他补上谒者的缺职。
汉文帝单独召见张释之,张释之就把自己对治国理政的一些见解告诉汉文帝,汉文帝不高兴了,说,不要高谈阔论,扯那么远,先说点眼下能实行的事情吧!
张释之就把秦之所以亡、汉之所以兴的原因向汉文帝作了具体分析,汉文帝听后深表认可,由此对他非常赞赏,马上把张释之提升为谒者仆射。
此后,有了这个平台,张释之总是不失时机地以忠直之言劝谏汉文帝。
一次,张释之随汉文帝到上林苑,在圈养老虎的圈舍前,汉文帝饶有兴致,一口气问了上林尉(上林苑管理事务的官员)十几个有关上林苑的问题,结果,上林尉紧张得满头大汗,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来。
这时,负责看管虎圈的啬夫在一旁实在看不下去了,赶紧代上林尉回答了汉文帝的所有问题,不但说得很详细,还很有条理,这种对答如流的口才让汉文帝极为欣赏。
于是,汉文帝对上林尉极为不满,对啬夫则极为欣赏,认为官员就应该是啬夫这个样子,上林尉则完全不称职,当即要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令。
张释之
亲眼目睹整个事情经过的张释之犹豫了许久才谨慎地提醒汉文帝:陛下看绛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汉文帝说,他是个有才德的长者。张释之又问,那东阳侯张相如呢?汉文帝说,他也是个有才德的长者。
张释之便趁机劝谏汉文帝,说,像绛侯、东阳侯这样被称为长者的人,他们有时候也会紧张得张口结舌说不出话,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就没有才德。而像啬夫这样伶牙俐齿的人,却不一定就有才德啊!
秦朝曾经重用很多急功近利、严酷苛责的书吏,他们只会挖空心思做官样文章,却没有为秦朝殚精竭虑的真情实意,秦始皇因此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以致朝政衰败,到二世而亡。
如今,陛下如果因为啬夫口齿伶俐就越级提拔他,我担心会让天下人都争相附和与浮夸而不务实,还会上行下效,败坏风气。所以,陛下的举动不可不慎之又慎啊!
汉文帝听后,深以为然,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于是,收回了对啬夫的任命。在回来的途中,汉文帝又询问了许多关于秦朝治国理政的弊病,张释之都一一作答,汉文帝感到很满意,回到宫中,就提拔张释之为公车令。
这段故事很有意思,其实是隐含悖论的。张释之本身就是以卓越的口才而赢得汉文帝对他的欣赏和器重,如果像张释之所说的那样,那么,汉文帝也不该因为他的卓越口才而提拔他啊!
再说,如果以张释之的标准来判断,无疑也可能会导致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口才好而且真有才德的人会被扼杀,二是口才不好且德才有亏的人,反而有机会被提拔。
这段故事只能说很好地体现了汉文帝和张释之相互成全、相得益彰的一对明君与名臣的美妙关系。
周勃
不久,张释之又因为工作出色而连续获得提升,先被汉文帝任命为中大夫,接着又升任中郎将,后来又被提升为廷尉。
一次,汉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个人突然从桥底下跑出来,以致汉文帝车驾的马受惊,险些酿成意外。汉文帝大发雷霆,命人把这人抓起来,把他交给廷尉治罪。
张释之审问此人后才得知,原来他是住这附近的乡下人,路过这里听到皇帝的车队来了要清道戒严,吓得赶紧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车队已经走了,就从桥下出来,正好又看见皇帝的车马正在过桥,吓得赶紧回身跑开,不料,反而惊动了皇帝的车驾。
张释之奏请皇帝,判处这个人违犯清道戒严的禁令,应该被处以罚金。汉文帝大怒,说,这个人惊了朕的马,如果不是因为朕的马比较温顺,那不就把朕给摔伤了吗?你怎么能只对他处以罚金?
张释之说,按照法律规定,只能判处这个人罚金,如果陛下加重处罚,那么,法律就无法取信于民了。而且,如果陛下当时就下令把他杀了也就罢了,既然把他交给我这个廷尉,那我就不能有任何偏差,如果我执法随意,百官就会争相仿效,那么百姓就惨了。希望陛下明察!
汉文帝过了许久,才勉强认可张释之的做法是对的。还有一次,有人偷了高祖庙内神像座前的玉环,被抓住了,汉文帝大怒,要把他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律奏请汉文帝,判处将此人在闹市斩首。
汉文帝勃然大怒,说,此人胆大妄为,竟然敢偷窃先帝宗庙里的器物,朕就是想要你灭他的族!而你却只是判处将他斩首,这不是朕的本意!张释之听了,赶紧脱下官帽叩头谢罪,但仍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按照此人罪行,判处他斩首已经是极限了,如果此人所犯罪行被判处灭族,万一又有愚蠢之人挖了高祖陵墓的一捧土,那么,陛下又该对他们实施什么刑罚呢?
汉文帝犹豫很久,又和薄太后商量了这件事,最终批准了张释之的判决。张释之公正、刚直的为人处世,受到了天下人的称颂,也得到周亚夫等朝廷重臣的认可,他们纷纷和张释之结为至交。
薄太后
从汉文帝和张释之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为人处世的宝贵经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成就!
没有汉文帝这样的开明君主,张释之可能就冒不出来,就算冒出来,也很有可能因为犯言直谏而被杀,他自然就成不了名臣;如果没有张释之这样的忠正直言的名臣,自然也彰显不出汉文帝这样的明君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