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农田毒瘤,一晚上就能将地里的庄稼嚯嚯的一干二净,无论人们想什么办法,都没办法将其消灭。
然而几十年后,这群令人头疼的“害兽”却突然摇身一变,成了价值千元的“金疙瘩”!
靠着捕猎和人工养殖,不少村民赚得盆满钵满。
这个动物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
猪獾横行的时代在80年代的农村,猪獾是名副其实的“害兽”。这类夜行性动物以其超强的嗅觉,迅速找到农田中的粮食作物,迅速“扫荡”一片。
红薯、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几乎都逃不过它们的“魔爪”,猪獾的身形虽然不大,但它们的食量却惊人。
等到第二天农民们一早走进田地,看到的只有满地残破的作物,根本没有任何收获的希望。
当时农民们几乎尝尽了所有的办法来驱赶猪獾,甚至有些农户夜晚守在农田里,手持鞭炮和木棒,只为吓跑这些贼头贼脑的动物。
但是猪獾的警觉性极高,任何轻微的响动都能让它们迅速逃离,且它们很快就会返回另一块地,继续肆虐。
这让农民们防不胜防,尽管他们对猪獾极其烦恼,但却无法彻底消除这种威胁。那时的猪獾,几乎成了农民心头挥之不去的噩梦。
直到9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猪獾才重新被人们认识。
猪獾的价值上升许多人开始发现,猪獾肉的味道鲜美,肉质紧实且富含营养,成为餐桌上的珍品。
但这仅仅是猪獾价值转变的开始,随着市场对猪獾资源的需求增加,猪獾的“财富价值”开始显现。
猪獾的皮毛也开始受到青睐,尤其是其黑白相间的皮毛,手感柔软且极具保暖性,逐渐成为了制作高档皮草服饰的理想材料。
最令人惊讶的则是猪獾的油脂——猪獾油,又叫“貒膏”,这一中药材在治疗烫伤、冻疮等方面表现出色。
一时间猪獾油迅速成为农村的常备良药,市场需求不断增大。
早期由于天然猪獾资源稀缺,且市场需求旺盛,猪獾的价格一度飙升至每只上千元,这就成为了不少养殖户致富的途径。
养殖猪獾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复杂,猪獾的适应性较强,能在简陋的环境下生长,饲料也相对简单。
玉米、豆饼、麸皮等混合在一起作为猪獾的食物,每年两胎,每胎可产4-6只小猪獾。
随着养殖技术的改进和规模的扩大,养殖过程也变得更为科学化,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猪獾价格也逐渐回落。
原本暴利的养殖行业逐渐进入平稳期,而一些盲目跟风的养殖户开始面临亏损的风险。
不过对于猪獾来说,这却是个好消息。
猪獾依然面临的威胁随着稀有动物名录的出台,猪獾被正式列为了国家保护动物。
但由于猪獾的高经济价值,一些不法分子依旧试图非法捕杀和贩卖猪獾。
虽说猪獾的繁殖能力较强,但由于栖息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多地方的猪獾种群已经接近灭绝。
在一些偏远山区,猪獾的栖息地被破坏,生存压力不断增大。为此政府部门采取了更强有力的措施,以确保猪獾这一珍贵物种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猪獾或许不仅能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更能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环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在自然界总,像猪獾这种前后价值出现天差地别的动物并不在少数,我们最熟悉的金蟾就是其中之一。
地里钻出来的“金疙瘩”金蝉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优质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被誉为“唐僧肉”,具有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等保健功能。
随着金蝉市场需求的增加,其养殖产业逐渐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在西寨村,土地流转和合作社的引领作用下,村民将闲置林地流转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与陇南思农达鸣蝉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进行养殖。
目前已成功将120亩林地用于金蝉养殖,并且每年逐步扩大规模,未来几年预计将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其中,带来更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金蝉养殖不仅为村民提供了额外收入,还促进了农村的返乡创业。比如栾国文家通过20多棵杜仲树下养殖金蝉,去年就额外增加了3500多元收入。
如今西寨村不仅实现了农民增收,还大力发展了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未来西寨村计划继续扩大金蝉养殖规模,并探索复合型产业发展,将果树栽培、粮食种植与金蝉养殖结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猪獾
澎湃新闻《新宁:首现成群猪獾林中觅食》
陇南礼县发布《土地里钻出了“金疙瘩”!是它,是它,就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