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三万人施工,仅12天建成的雷神山医院,停用4年后该如何安置?

秘闻娱超 2025-01-17 15:24:36

有人说:“这就是土木工程的绝唱!”也有人说:“这座医院必将载入史册!”

2020年年初,疫情肆虐武汉时,施工方需要在16小时之内完成计划制定、测绘、筹划工人与装备,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救人”。

这就是只用了3万人、12天便建成的面积6万平方米、超1300张床位的“建筑奇迹”——“雷神山”医院。

12天后,“雷神山”直接投入使用,疫情从此开始慢慢向好。

随着患者的减少,运行了68天的“雷神山”正式“休舱”,那么至今已经4年之久,被关停的“雷神山”医院是如何安置的?

12天,诞生一个奇迹

2020年初,疫情席卷武汉,这座连接九省的交通枢纽城市瞬间按下了“暂停键”。

整座城市陷入“一片沉寂”,街道上只剩下被风吹散的枯黄树叶,一副凋零景象。

随着病例的“爆炸式”增加,医院爆满、床位告急,就连医护人员也在高负荷工作,整个武汉上下的医疗系统全部在“连轴转”。

此时的我们,需要更多的床位和医护人员与医疗器械,国家一声令下,“雷神山”医院项目就此开启。

恶劣的天气、场地的复杂条件和物资的调度困难,都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建筑设计与施工同步展开,时间以小时为单位推进。

设计师们用1小时完成地形测绘,用16小时完成医院设计方案,并在次日清晨投入审议与优化。

与此同时,第一批施工设备已经驶入工地,超3万名建设者穿着厚重的冬衣站在寒风刺骨的空地上等待命令。

时值寒冬腊月,气温低至零度以下,建设现场却是一片“热闹景象”,每个人都不愿意停下,因为他们知道,这不是在干工程,而是在救人。

雷神山的建设,没有任何经验可以直接套用。过去的小汤山医院是参考,但规模、复杂性和时间要求截然不同。

医院采用模块化建设方式,这是唯一能在极限时间内完成的技术手段。

模块化意味着医院的许多关键部分,如病房、配电间、空调管道等,必须在工厂内提前制作完成,然后运送到现场进行组装。

此时,交通封锁和人员隔离的限制让设备与材料的调度比平时复杂十倍。

一根钢梁、一片病房墙壁的延误,都会直接影响施工进度。但所有环节硬是在无数次电话、协调与妥协中被克服。

第一天,工地上一片泥泞,挖掘机与推土机在地面上交替作业,勾勒出医院的轮廓。到了第三天,地基已经初步成型,病房区的布局以“鱼骨状”设计展开。

这个设计既节约了空间,又优化了功能分区,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又过了几天后,病房模块陆续运抵现场。运输途中,装配团队已经在寒风中守候。吊装设备精准地将模块定位,每一块墙壁、每一个管道接口都需要分毫不差的连接。

第九天,雷神山的轮廓已经清晰可见,病房内部的装修、通风系统的安装以及负压病房的特殊设计正同步进行。

为确保病毒不会通过空气传播,必须严格控制病房内的空气流动方向,保持内外气压差异。

与此同时,全国的捐赠物资源源不断运抵,病床、被褥、防护服整齐码放。

各方建设力量像齿轮一样紧密咬合,所有的困难在强大的执行力面前一一被克服。

至第十二天,雷神山医院完成竣工,通电试运行成功。一座能够容纳1600张床位、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医院奇迹般地在荒地上“拔地而起”。

一部“史诗级”的应急建筑教材被人类造出,中国人为全球提供了可供学习的“奇迹”,紧接着,“雷神山”医院就投入了使用。

雷神山医院68天完成使命,关停代表着胜利

2020年2月8日,雷神山医院迎来了第一批患者。

随后的68天中,这座现代化医院共收治了超过2000名新冠患者,其中不少是危重症病例。

医护人员不分昼夜地奋战,用专业和耐心守护了患者的生命。在疫情最危急的时刻,雷神山医院不仅缓解了武汉医疗资源的压力,也成为中国抗疫精神的象征。

2020年4月14日,随着最后一批患者康复出院,雷神山医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式“休舱”。

随后,医院进行了全面消毒和维护,所有设备与设施被妥善保管,转为备用状态。这意味着,如果未来再次出现公共卫生危机,雷神山医院能够迅速启用,为救治患者争取宝贵时间。

四年过去,雷神山医院的功能早已从抗疫一线转为应急储备。

尽管医院不再使用,但相关设施依然得到定期维护。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在探索新的利用方向,比如将其改造为公共卫生教育和研究基地,用于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医疗人员,甚至开展公共卫生应急研究。

而这样的“中国速度”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非典肆虐的时候,“小汤山”这座医同样是“瞬间”建成的,虽然面积比不上“雷神山”,但在当时却是世界第一。

无论何时,国家都会第一时间保护我们

2003年,非典(SARS)疫情在中国暴发,北京成为疫情重灾区,确诊病例持续增加,医疗资源几近崩溃。

为应对危机,北京政府紧急决定建设小汤山医院,专门收治非典患者。

医院选址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从开工到竣工仅用了7天,占地2.5万平方米,容纳1000多张病床,创下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小汤山医院采用了模块化建筑技术,大量组件提前制作后运抵现场拼装,为高效施工提供了保障。

超过4000名工人昼夜不息地奋战在工地,面对烈日与沙尘暴,他们用汗水完成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医院的设计不仅注重速度,还考虑了安全性和功能性,病房按照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严格分区,最大限度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小汤山医院运行期间,共收治了700多名非典患者,其中绝大部分康复出院,同时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

这座在极短时间内建成的医院,不仅成为中国抗击非典的关键一环,也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武汉雷神山医院、北京小汤山医院

新华网——“从零开始”到“患者清零”,武汉雷神山医院今起关闭备用,现场直击

澎湃新闻——武汉雷神山医院今日“休舱”:68天收治患者2011人

北京商报——疫情结束后,核酸采样屋、方舱医院如何再利用?

中国新闻网——述评:雷神山68天 用行动展现中国速度

环球时报——关门大吉!武汉雷神山医院今日正式休舱

0 阅读:0
秘闻娱超

秘闻娱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