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举行过7次“国葬”,除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其他5位你还知道谁

历史的小书生 2024-11-14 05:49:26

所谓国葬,就是以国家的名义,给为国家有过特殊贡献和功绩的人,举行的葬礼,可以说,国葬是一个国家里规格最高的葬礼,一般都是国家领导人才会有此殊荣。

比如在民国时期,南京政府为廖仲恺举办的葬礼就是国葬,前苏联的斯大林也是举办的国葬,还有2015年新加坡政府给李光耀举办的额也是国葬。

在我国,已经举办过7次国葬,你知道都有谁吗?

第一位:周总理

1976年1月8日上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邓颖超向中央转达了周恩来的三项要求:其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其二,不开追悼会;其三,不保留骨灰。

前两项要求,众人尚可理解,丧事从简本就符合周总理一贯的作风。然而,最后一项要求却让大家难以接受。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才是对逝者的敬重,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不保留骨灰这一做法。

何况是深受爱戴的周总理,怎能开这样的先例?只能交由毛主席来决定。毛主席在承受战友离去的巨大悲痛之时,同意了周总理的遗愿。

1976年1月,在周总理遗体火化之时,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那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一幕。1976年1月15日下午,周恩来的追悼大会圆满结束。之后,工作人员来到北京东郊的通县机场,将周恩来的骨灰撒向了祖国大地。

第二位:朱德

周总理逝世后,令人痛心的是,朱老总于1976年7月6日溘然长逝。周总理与朱德相识近四十年,其间,周总理对朱老总的军事指挥才能钦佩有加,并且从朱老总身上汲取了诸多高尚品德。

朱德的离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沉重无比的打击。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这次与朱德的分别成为了大家心中永生难忘的回忆。这一年,朱德的病情持续恶化,然而他全然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从未有过减少工作量的想法。

毛主席得知朱德逝世的噩耗时,不禁悲痛万分、泣不成声。为了纪念朱德老总为国家和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勋,国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第三位:毛主席

1976年9月9号,毛主席逝世。凌晨两点多,华国锋在中南海会议室紧急召开会议,议题主要围绕毛主席的后事处理。

首先是毛主席后事的整体安排问题。其次,重点讨论了毛主席遗体的处理方式。再者,就是是否邀请外国代表来北京吊唁这一事项。毛主席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与领导者,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于是人们开始思考,有没有办法将毛主席的遗体永久保存呢?

最后,依据华国锋的意见,既然要让毛主席的遗体永久保存,供世世代代的人瞻仰,那么一项伟大的工程便即刻启动,那就是要在一年的时间内建造一座纪念堂。9月15日,北京举行了盛大庄严的追悼会。1977年8月20日,毛主席的遗体被秘密转运至毛主席纪念堂。

第四位:宋庆龄

她乃是孙中山先生的妻子,在早年时期,她就曾助力我们的党攻克诸多困难,为许多身处困境的共产党员提供了庇佑之所。像毛主席、周总理等诸多重要领导人,都对宋庆龄怀有深深的敬重之情。

新中国成立之后,宋庆龄满怀热忱地投身到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当中,积极且主动地参与其中各项事务,为新中国外交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1981年5月15日,宋庆龄的身体状况愈发不佳,不但时常陷入昏迷状态,就连与人交流都变得极为困难。1981年5月29日,伟大的女性宋庆龄因病情过重,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8岁。

在临终之前,她就已经对后事做好了安排,要求一切从简,既不选择葬在北京,也不与孙中山先生合葬,而是决定回到父母身旁,陪伴在他们身边。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为她举行一场隆重的国葬仪式,以此来表彰她为国家、为民族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第五位:邓小平

1997年2月19日晚,邓小平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病床前,他的妻子卓琳泪流满面,口中一声声地呼喊着“老爷子”,然而奇迹并未出现,邓小平再也无法听见爱人的呼唤。

邓小平与卓琳共同走过了风风雨雨的58年,他们对彼此的心意都了如指掌。临终之际,邓小平心中一直挂念着一件事,却遗憾地没机会去完成。在他离世后,卓琳下定决心,要拼尽全力替丈夫达成遗愿,随后她亲眼见证了香港的回归。

第六位第七位:霍英东、庄世平

霍英东是一位香港商人。在抗美援朝时期,他得知西方国家对我国战略物资进行封锁后,并未冷眼旁观。凭借自身的人脉资源,他积极行动,竭尽全力将大量物资运回大陆。长期以来,他一直踊跃参与大陆的经济发展建设事业,付出诸多心血。也正因如此,他成为首位享受国葬待遇的红色商人。

庄世平先生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将南洋商业银行发展成一家实力强劲、经济多元化且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商业银行。同时,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过程中,他积极出谋划策,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有力支持。2007年,庄世平先生因心力衰竭在香港逝世,临终前决定将自己名下的全部财产无私捐献给国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0 阅读:254
历史的小书生

历史的小书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