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陈赓和陈知非团聚后,向他介绍妻子傅涯:你要喊她“妈妈”

历史的小书生 2024-11-18 05:48:38

1946年,一直生活在外婆家的陈知非得知父亲还活着。他的父亲是谁?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而他的母亲,则是烈士王根英。

王根英是地道的上海人,1906年诞生在郊区一户穷苦农民人家。家境的贫寒让她自小便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年仅8岁,就迫于生活的无奈进入纱厂成为了一名童工。彼时的纱厂,大多是由英国人和日本人开办,对待中国工人万分严苛,每天早上6点就得准时上班,一旦迟到,等待工人们的不是被扣钱,就是无情的开除。

1923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王根英转到了怡和纱厂做工。恰在此时,中共以纱厂工人为对象,开办了工人夜校,点燃了王根英内心对知识和改变命运的渴望。得知此事后,她毫不犹豫地奔向夜校,成为了夜校的第一批学生。

贫苦的家境以及在工厂长期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让王根英对代表着工人阶级利益、为穷苦大众谋福祉的共产党,产生了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凭借着满腔的热情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她很快便在工人运动中崭露头角,成为了积极分子。

也正是在这充满热血与希望的工人夜校里,王根英结识了陈赓。陈赓当时作为夜校的教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且为人风趣幽默,授课时总能把那些革命道理、知识内容讲得生动有趣。每次听陈赓讲课,王根英都听得如痴如醉,被他的风采深深吸引。

然而,起初的王根英对陈赓却并无男女之情,甚至觉得他有些太过“油嘴滑舌”,在她心里,那时更多的是对革命事业的专注和投入,个人情感似乎还被搁置在一旁,两人各自为革命事业奔波,天各一方,并未过多地纠结于儿女情长。

1927年,在一次听报告的过程中,陈赓做出了一个大胆且饱含深情的举动。他写了一张纸条递给王根英,上面写着:“王根英同志,我爱你,我向你郑重求婚,希望你嫁给我。陈赓。”

王根英看到纸条的那一刻,顿时满脸通红,羞涩与惊讶交织在心头。周围的同志们看到这一幕,纷纷开玩笑地问王根英:“王根英,你这样处理情书,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这一场景,在当时也算是颇为“轰轰烈烈”了。

后来,周恩来和邓颖超知晓了这场独特的“陈赓求爱事件”。他们深知陈赓的为人,也认可两人之间真挚的感情,便亲自出面,替陈赓说了不少好话。

而其实,王根英内心本就对陈赓有些动心了,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劝说下,她最终欣然答应了陈赓的求婚。不久之后,陈赓和王根英在武汉结为了夫妻,也让彼此在革命道路上有了更为亲密的陪伴。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是充满坎坷与艰险的。不久后,陈赓在起义军撤出南昌向广东进军途中的会昌战斗中不幸负伤,左腿被打中三颗子弹,伤势极为严重,胫骨、腓骨全部断裂,这无疑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他后续的行动造成了诸多不便。但陈赓并未因此而退缩,依旧顽强地坚守在革命的阵线上。

1928年4月,党中央在上海成立中央特科,陈赓凭借着自身能力担任了情报科的科长。为了更好地掩护陈赓开展工作,王根英还将妹妹王璇梅和弟弟王心昌带过来一起居住,一家人相互扶持,小心翼翼地在复杂危险的环境中为革命贡献力量。从那时起直至1931年,出于安全考虑,陈赓和王根英频繁搬家,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与危险周旋。

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王根英对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无比熟悉,本以为可以凭借这份熟悉更好地应对种种情况,可意外还是发生了。

1931年4月,中央特科行动科科长顾顺章叛变,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局势瞬间变得紧张万分,尽管大家一直小心防范,但还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1933年3月的一天,王根英在家中焦急地左等右等,可陈赓却迟迟没有回家,她的心中涌起了一种不祥的预感,隐隐觉得陈赓可能是被捕了。

随后,心急如焚的王根英四处打探消息,然而却一无所获。第二天,厄运再次降临,敌人竟然上门来抓走了王根英。在慌乱之中,当王根英拿上挎包往外跑的时候,不幸与敌人遭遇,敌人的机枪无情地扫射过来,王根英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英勇牺牲了。

陈赓得知妻子牺牲的消息后,手捏着电报,眼泪无声地滑落,他只能把这份悲痛深埋心底,继续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因为他知道,只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才能告慰妻子的英灵。

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陈赓在1943年才与傅涯重新建立了家庭。

而他们的儿子陈知非,自小生活在外婆家,一直到1946年,才得知父亲还活着的消息。上海地下党在陈赓的委托下,终于找到了舅舅舅妈,陈赓对陈知非交代道:“你还是要喊她‘妈妈’,以后我们是一家人……”

对于陈知非来说,这场景虽有些尴尬,但更多的是感动,毕竟这是他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父爱,那是一种来自血脉亲情的温暖。

0 阅读:0
历史的小书生

历史的小书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