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四位谥号“文正”的大臣,个个名副其实,还有一位代理皇帝事务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1-01 10:44:44

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但凡是在朝中为官的文人,对“文正”这一谥号可以说是梦寐以求,若是能得到的话,便是祖上冒青烟了。但是一国之君又怎么会轻易将这一谥号轻易给朝中大臣呢?毕竟“文正”这一谥号是文人谥号中最高的,在历史上能得到这一谥号的,大多名垂青史、受世人敬仰。比如:

魏征,是历史上第一个得此谥号的大臣;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谏臣,得此谥号名副其实。

北宋时期一共有8位大臣得此谥号,比如范仲淹、司马光。

南宋时期则只有两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陈康伯,大忠臣蔡沈。

元朝时期一共有6人得到“文正”的谥号,比如在元朝唯一一位获封三公的汉人刘秉忠。

而明朝则有5人,比如为建文帝死忠的方孝孺。

到了清朝则一共出了8位,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认识一下,前四位谥号“文正”的大臣究竟是否名副其实?

理学名臣

清朝时期的理学名臣是汤斌,汤斌不仅一生清廉公正,而且还是程朱理学的践行者。他所著的《汤子遗书》以及《洛学篇》流传与后世。你可能没想到的是汤斌是明朝开国功臣之后,你可能还没想到汤斌是因为得罪权臣而被蒙冤受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明天启七年,汤斌在河南睢州出生。汤斌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其先祖汤宽(滁州人)跟随明太祖朱元璋一起起兵创业,立下不少战功,凭战功获得世职,所以汤宽的后人世代在朝廷为官。正因为出身于这样的功勋之家,所以家教非常严,汤斌从小便被严格要求。

崇祯十四年,汤斌年仅15岁,就已经将《史记》《战国策》《左传》等全都读完,而且文意皆通。在这一年汤斌参加了童子试,然而次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汤斌的家乡,汤斌生母赵氏为了保住名节自尽而死。在这样朝不保夕的战乱环境中长大的汤斌,便立志一定要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顺治九年,汤斌参加清廷组织的科举考试,一次便高中,正式踏入仕途,做国史院检讨。

三年后,汤斌出任陕西潼关道员,在上任的时候为了不打扰百姓,自己跟仆人一人一头骡子前往潼关上任。康熙五年汤斌拜理学大家孙奇逢为师,汤斌也曾跟“亭林先生”顾炎武等人一起探讨程朱理学。

康熙十八年,康熙下诏让地方官员推荐人才前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汤斌也参加了考试,而且一举夺魁,被康熙授予翰林院侍讲一职。汤斌得以从地方回到了京城任职,三年后汤斌任《明史》总裁,负责编纂《明史》。

康熙二十三年,汤斌被擢升为内阁学士,不过因为江宁巡抚一职出现空缺,一时间又没有合适的人补上,康熙便想到了汤斌,康熙之所以会选汤斌,就是看中了汤斌高尚的操行。

康熙二十四年因为水灾的缘故,汤斌上奏折恳请康熙能够减免苏州、松江的赋税,并且拨银筹粮赈济灾民。为了了解灾民的情况,汤斌亲自在各州县之间来回穿梭。

在江宁巡抚任上时,汤斌尽可能地在各地办社学,让老百姓能学习《孝经》与小学,还将一些不好的书籍直接焚烧。汤斌在苏州还做了一件大事:将当地百姓都信奉的五通神祠(装神弄鬼)直接毁掉,将拆祠堂所有的材料全部都拿来修建学校。在汤斌不断的教化下,百姓也都对汤斌佩服地五体投地。

汤斌刚正不阿的性格确实容易得罪人,当时朝中炙手可热的朝廷重臣是大学士明珠,而前任江宁巡抚余国柱是明珠的人。余国柱告诉汤斌,朝廷之所以会对苏州等地减免赋税是明珠的功劳,但汤斌不以为然,并没有主动去巴结明珠。外地的官员给明珠送好处,汤斌也不予理会,为此得罪了明珠与余国柱。

后来康熙给太子胤礽选辅导大臣,很多大臣推荐汤斌,康熙便下旨将汤斌调回京城。

在汤斌离开苏州的时候,百姓们都哭着为汤斌烧香送行。汤斌到任后对太子胤礽很是负责,但此时的太子不管是心性还是习惯已经养成,很难再改变,所以效果并不明显。

后来明珠与余国柱存心陷害汤斌,康熙传旨责问;恰好汤斌带病坚持上朝,听到汤斌被陷害的人都要为汤斌流下眼泪。没多久汤斌病重,康熙二十六年十月死在了工部尚书任上。

雍正登基后在雍正十年为汤斌翻案,并准许其入贤良祠。

乾隆更是直接赏赐汤斌文人最高的谥号—“文正”,汤斌若地下有知也可无憾了。

汤斌从小就是一个有抱负的人,自入仕开始便廉洁奉公,哪怕是成为封疆大吏,成为太子胤礽的老师,也从不恃宠而骄;却因刚正不阿而得罪权臣明珠,在遗憾中病逝,实在是可惜。但后世之君能为汤斌翻案,也算是对得起这位忠臣了。

“真宰相”刘统勋

刘统勋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与父亲都是进士出身,尤其是父亲做到了布政使一职;不过刘统勋比自己祖、父都要厉害,成为乾隆口中的“真宰相”。

正因为出身书香门第的缘故,刘统勋从小便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

康熙五十六年中举,雍正二年考中进士。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入仕,雍正一朝刘统勋一直在京城任职,先后任南书房行走等职。乾隆登基后,刘统勋开始平步青云,得到了乾隆的重用,先是被选为内阁学士跟随大学士嵇曾筠前往浙江学习如何治河;次年便被升刑部侍郎。

刘统勋是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并不畏惧权贵。

乾隆六年刘统勋被乾隆任命为左都御史,负责监察百官。没多久刘统勋便直接弹劾了两个人,这两个人一个是历经三朝的老臣张廷玉,一个是乾隆新提拔起来的心腹大臣——尚书讷亲(遏必隆的孙子)。

刘统勋是这样弹劾的:

张廷玉是三朝老臣,晚年应当更加谨慎些;但是缙绅望族里,张、姚(张廷玉的妻子姓姚)两姓了一多半,他们之间互相通婚,在举荐官员时互相包庇;希望皇上三年内不要再重用张廷玉。

讷亲任吏部与户部尚书,他说什么别人就要执行什么,丝毫没有心存谦卑,请皇上批评。

不管是讷亲还是张廷玉都是位极人臣的存在,朝中众臣都不敢主动招惹;而刘统勋直言进谏,而且还得到了乾隆的肯定,张廷玉与讷亲被革职。不仅如此乾隆还将刘统勋的奏疏让朝廷众臣都看看,经此,刘统勋名震朝野。

乾隆十一年、乾隆十三年、乾隆十九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二十六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二年及乾隆三十四年刘统勋都奉命前去治水,在治水方面立下大功,深得乾隆赞赏。

除了治水,刘统勋还是乾隆的股肱之臣,从乾隆十七年开始刘统勋便进入大清的权力中心,不仅得以入值军机,而且还成为乾隆的心腹兼好助手:

乾隆二十一年,刘统勋奉旨带着测绘队走遍天山以北各地,最远到达巴尔喀什湖西边,获得了大量的测绘资料。正是因为有这些测绘资料,才编成了《西域图志》。

乾隆二十三年到乾隆二十五年,刘统勋奉命先后调查了云南巡抚郭一裕一案,西安将军克扣军饷一案,规划将军保德一案,全部如实上奏乾隆,乾隆非常信任刘统勋。

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已经位居体仁阁大学士之位。

乾隆三十年,任东阁大学士

乾隆三十四年,刘统勋七十大寿时,乾隆亲自赐匾额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奉命出任《四库全书》总裁,但是因为操劳过度死在了上朝的路上。乾隆皇帝亲自参加刘统勋的葬礼,回宫后哭着对群臣说:“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刘统勋才是真宰相!”

乾隆亲自赐予谥号“文正”,并将刘统勋追授太傅。

刘统勋的一生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尽职尽责,多年来不仅治水有功,而且还成为乾隆最信任的宰相。所以哪怕是刘统勋年过七十,乾隆仍旧不舍得让其退休,结果刘统勋死在了任上。如此股肱之臣,确实是真宰相,对得起“文正”的谥号。

朱珪

朱珪与自己的弟弟朱筠都是博学多才之人,所以在乾隆朝时期二人并称“二朱”。

朱珪年仅17岁便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不过朱珪一开始并没有得到重用,在侍读学士的位置上长达12年之久,到了乾隆二十四年才被任命为会试同考官,前往河南主持会试。这年秋天,被任命为福建粮道。

乾隆二十八年,朱珪被擢升为按察使兼布政使。

乾隆三十四年,任山西布政使。

乾隆四十一年,任上书房行走,正式开始做嘉庆帝的老师,教嘉庆帝读书。

乾隆五十一年,任礼部侍郎。

乾隆五十九年,六十四岁的朱珪已经成为封疆大吏,任两广总督一职。

可以说朱桂的一生仕途还是比较顺遂的,并没有经历坎坷,能在花甲之年做到封疆大吏的位置上已经是位极人臣;但这并非是朱珪人生的巅峰时刻,到了嘉庆朝,已经年过花甲的朱珪,人生还在走上坡路,而且走得非常快、非常高。

其实在乾隆五十九年这一年,乾隆本打算让朱珪入阁拜相,但和珅担心不依附自己的朱珪回京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及利益,便想方设法阻挠;哪怕嘉庆帝为之说情,和珅都诬称嘉庆帝是在笼络人心,乾隆果然生气,找了个借口将朱珪调任安徽巡抚;

不过朱珪并没有抱怨,还在离开两广总督一职时,又捐了一万五千两银子给官库,做制造兵船打击夷寇所用。嘉庆帝不解便问朱珪:为何要捐这么多钱?

朱珪说:抵御外敌事大,需要非常多的钱财。

嘉庆帝听后,非常感动。

嘉庆四年正月乾隆皇帝病逝,嘉庆帝做了三年没有实权的儿皇帝,终于亲政。乾隆刚病逝,嘉庆便在朱珪的帮助下,除掉了权臣和珅。

回到京城的朱珪不仅管理户部三库,而且任上书房师傅,加太子太保衔。嘉庆帝经常召朱珪一起商讨朝政之事。嘉庆五年,朱珪任协办大学士,嘉庆十年,正式入阁拜相。

然而次年朱珪在前往乾清宫的时候突然眩晕,被送回家中养病,一个月后病逝。

嘉庆帝亲自前去祭奠朱珪,并赏赐其陀罗经被;在灵前嘉庆帝痛哭不已,赐予谥号文正,并准许其入贤良祠。后来,嘉庆帝还亲自前往西山祭奠朱珪。

朱珪既是忠臣,又是除掉和珅的关键人物。在乾隆一朝时一步一步做到封疆大吏的位置上,但是因为乾隆身边有奸臣和珅所以没有入阁拜相的机会,但朱珪不肯依附和珅,确实很难得。也因此在嘉庆帝亲政后,成为嘉庆帝的股肱之臣,位极人臣。

代理皇帝事务三个月的曹振镛

曹振镛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是乾隆朝时期的户部尚书曹文植,而且曹振镛还是魏武帝曹操的嫡系后裔,是新安曹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乾隆四十六年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做编修,乾隆看曹振镛是可用之人,而且还是户部尚书曹文植的儿子,所以便特地将其擢升为侍讲,不久做到了侍读学士的位置上。

在乾隆朝曹振镛还是默默无闻的,不过作为朝廷储备的人才,再加上父亲的缘故,自然无需担心前途。到了嘉庆一朝曹振镛开始得到重用:

嘉庆三年到嘉庆十一年,先后任内阁学士、工部侍郎等职;

嘉庆十一年擢升为工部侍郎,已经成为朝廷一品大员;奉嘉庆之命负责编纂《高宗实录》,编纂完成后曹振镛加太子太保衔,并且调到了户部做侍郎,并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

嘉庆十八年,曹振镛已经被擢升为协办大学士(实习大学士)

紧接着没多久,直接转正,擢升为体仁阁大学士,正式入阁拜相。

嘉庆二十五年,道光帝继位后,曹振镛入职军机处。

道光元年,曹振镛再升一级,进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

道光四年,曹振镛已经成上书房总师傅

道光八年,张格尔叛乱平定,曹振镛作为兢兢业业的功臣进太傅。

三年后,道光帝赏赐其双眼花翎。

道光十五年,曹振镛81岁高龄病逝,道光帝亲自前去吊丧,赐予谥号“文正”,并准许其入贤良祠。曹振镛的一生可以用“一马平川”来形容,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挫折,平步青云,得到三朝皇帝的赏识与重用。

嘉庆一朝曹振镛得嘉庆帝信任,入阁拜相,还曾在嘉庆帝出巡三个月的时间内,以宰相的身份留在京城代替皇帝处理朝政事务。所以民间有一种说法:

“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担心臣子,尤其是宰相位高权重威胁到皇权,而嘉庆帝能让曹振镛直接代自己处理朝政,便是对曹振镛信任有加才敢如此。

到了道光一朝,曹振镛的地位更高。

从乾隆二十五年到道光十五年,历经三朝皇帝,曹振镛与父亲曹文植把持朝政长达75年之久,可以说乾隆与嘉庆两朝一大半的时间都在曹振镛父子的影响之下。父子都位极人臣,确实不多见。

不过也有人说曹振镛是一个唯唯诺诺之人,事事小心谨慎,多磕头少说话。

其实仔细看历朝历代位极人臣而且善终的重臣,哪个不是谨言慎行,唯有如此才能善始善终。曹振镛入仕长达52年之久,几乎没有什么过失,而且也从不贪财,单这两样便是多数臣子做不到的。道光一朝时,曹振镛协助道光帝平定张格尔叛乱,是大功臣,道光帝对其评价非常高。

值得一提的是曹振镛虽然是曹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并不会为了曹氏家族的利益而损害朝廷的利益:两江总督陶澎在得到皇上同意后,改革盐政。

陶澎此举严重损害了盐商们的利益,曹振镛的祖上是以盐业起家的,所以曹振镛的一些亲属也是扬州一带有名的盐商;朝廷一改革,曹振镛的亲属受到牵连,叫苦连天,于是便来找曹振镛帮忙。但曹振镛只说了一句

“焉有饿死之宰相家?”

宰相的家人有饿死的吗?

简单一句话直接将这些亲属都打发了,曹振镛是一个识大体、顾全大局之人,怎么会为了家族的利益而损害朝廷的利益呢?对于位极人臣的曹振镛而言完全可以找到陶澎,让陶澎给自己一个面子,给自己的亲属一条活路,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因为对于曹振镛而言,支持盐政改革是他为人臣子的本分。

结语

古代的官员,虽然在活着的时候并不会知道自己死后皇帝会不会赏赐自己谥号,若赏赐谥号的话谥号是什么,但是仍旧对谥号极其看重。因为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的评价,而在文臣中,对文臣评价最高的莫过于“文正”二字。

从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开始,一直到道光帝,历经8位皇帝,却只有这四位大臣被赐予“文正”的谥号,可见要多难得。

汤斌是清朝有名的理学名臣,先后两次负责编纂《明史》,他的一生公正廉洁、为国为民;

刘统勋不仅是乾隆口中的“真宰相”,更是一位治水能臣,虽位高权重但一心为民、从不徇私

朱珪是嘉庆帝的老师,但从不以帝师自居,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的疾苦;

而曹振镛能够直接代理皇帝事务,便是皇上对他最大的信任,历经三朝,为官52载,一生没有徇私枉法、贪污受贿,安分守己,是嘉庆帝与道光帝的左膀右臂。

这四位大臣能得此谥号,也是名副其实!

其实在大清晚期,还有四位也得到了“文正”这一谥号: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与孙家鼐,其中三位为帝师,一位是对朝廷有功的功臣。不过这四位得“文正”的谥号真的实至名归吗?下篇文章,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3 阅读:1366
评论列表
  • 2024-01-16 17:13

    大清朝的大部分谥号给的相对比较客观公正。

  • 2024-01-30 00:16

    名符其实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