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胡宗南收到蒋介石攻打延安的电令。对尚未正式参战的他而言,这是蒋介石赐予的建功立业、成就姻缘的良机,他誓要把握。

然而,当他率领军队抵达延安时,惊讶地发现这座城池不知何时已人去楼空,变成了一座寂寥无人的空城。
面对这到手却又失去的良机,胡宗南心生一计。
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被自编自导上演了。
蒋介石无意间到场,却在毛主席旧居的窑洞前目睹一幕,令其深感懊悔。
胡宗南当年有何行动?蒋介石在延安目睹何景?毛主席在“空城计”中的战略布局究竟如何?这些问题引人深思。
【“拿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
1947年3月3日晚,延安中共中央收悉紧急电报,电报由潜伏于胡宗南身边的机要秘书、我党同志熊向晖发出。

情报显示,蒋介石已策划完毕,数日后胡宗南将率20万兵力进攻延安,局势万分紧急。
得知消息后,毛主席立即召集中央领导开会,共同商讨应对策略,以破解国民党此次行动的计划。
延安为我党多年经营之地,自红军时期始方有今貌,故会上多位领导均对延安怀有深厚情感,强调其战略地位重要,绝不能失于敌手,务必坚守。
但情报显示,国民党此次攻势凌厉,携20万大军及战斗机等先进武器,若强行对抗,恐致双方重创,得不偿失。
经过长时间讨论,确认无两全之策,众人遂将满怀期待的目光聚焦于毛主席,期望他能指引方向。
毛主席略作思索,果断下令:“行动!我们用金蝉脱壳之计,留空城给敌军。你们先行,我殿后吸引胡宗南主力,随后撤离。”

众人对毛主席的提议心存忧虑,但毛主席指出,敌人进攻延安势在必行,我们无力阻拦,蒋介石等人的想法落了空。
他们认为攻占延安即胜券在握,几座窑洞何足挂齿?失去无妨,我们的目标是摧毁敌军,延安暂失,终将收复。
需迅速撤离,带走军队及全部物资。战争中不可犹豫,该退则退,仅留空城于敌,观其后谁将陷入困境,难以自拔。
毛主席与军委领导完成战略部署,随后延安的同志们着手整理装备,并按计划陆续撤出所在地。
毛主席离别之际,老乡们依依不舍,连连询问离去缘由,并坚决表示愿随解放军共守延安。
毛主席劝慰众人勿急,并向乡亲们阐明了其中的缘由。

面对强盗,背负财宝者面临抉择:硬拼则速败,舍弃财宝则可惑敌自保,再寻机夺回。让敌负重,我方方能主动灵活应对。
经解释,大家终悟毛主席之意,乡亲们满怀欣喜地送别他,满心期盼着解放军部队再度归来的日子。
数日后,胡宗南率大军抵达延安,却只见一座空寂之城,中央领导曾居住的窑洞,已是空无一物。
在毛主席窑洞办公桌的抽屉深处,他为胡宗南精心准备了一份特别礼物……
【对延安垂涎欲滴】
1938年10月后,经数场大型会战,广州、武汉等城失陷。敌我双方均需休整,故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国民党一旦获得喘息机会,便立即着手内部整顿,暗中策划小动作。
1940年,受蒋介石之命,陈立夫前往西安,意图为胡宗南牵线,介绍孔祥熙与宋霭龄之女孔令伟,她出身名门,家世显赫。
胡宗南44岁仍为单身时,能迎娶孔二小姐,足见蒋介石对胡宗南的厚待,对他的关照可谓深厚。
实则,借介绍对象之名,意在鼓动胡宗南在西北对延安发起攻击,此乃真意所在。
陈立夫长期在南京从事情报,对胡宗南之事颇为熟悉,然而即便如此,在与胡深入交往时,他仍有所顾忌,某些话只能以试探方式表达。
酒桌上,陈立夫与胡宗南频频举杯,他借婚事为引子,探问胡宗南是否具备担当重任的能力。

胡宗南对婚事态度冷淡,他滔滔不绝地谈论着自己的军队和领地。陈立夫不知,胡宗南早有情人,因此对孔家的联姻提议,他并不感兴趣。
陈立夫言辞稍显直白:“共党主力或在山西,延安兵力薄弱。你统率数十万精兵,何不趁机攻取延安,为委员长解忧?届时,权势富贵自会唾手可得。”
胡宗南闻陈立夫言,精神为之一振,低声探问:“此乃委座之意,抑或……”
陈立夫未回应,继续建议:“你的部队实战经验少,不妨借此机会历练,攻克延安,或许蒋先生会将党国未来重任托付于你。”
胡宗南心动后复归冷静,“先生有令吗?此等大事我不敢擅断。”国共合作之际,蒋介石不会公开下令,陈立夫无果,只能失意而归。
1941年,国民党挑起“皖南事变”,导致国共两党在陕北地区的矛盾显著加剧,关系变得紧张。

1943年夏,胡宗南收到蒋介石密令,指令他于7月10日突袭延安,意在掌控陕北。形势紧迫,大战随时可能爆发。
5日,胡宗南接朱老总电报,言“河防大军西调,弹粮运输繁忙,内战危机紧迫,一触即发”,意即八路军已洞悉其部署及国民党内战意图。
同时,朱德与肖劲光分别电告蒋介石、何应钦,董必武在重庆也向美、苏大使馆通报,呼吁国共在抗日紧要关头勿损团结,以防内战爆发。

最终,因舆论压力日益增大,蒋介石不得不放弃对延安实施闪击的原定计划。
然而,国民党蒋介石一方并未善罢甘休,其意图早已如司马昭之心,为众人所共知。
抗日战争结束后,和谈未果,1946年6月,蒋介石无视劝阻,大举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并于1947年进一步攻击延安。

【胡宗南的大戏】
胡宗南在陕西时两次企图攻打延安,1943年因情报泄露而失败,1947年亦如此,调兵前熊向晖已将情报传回中央,致使计划破产。
内战爆发之际,胡宗南视此为自己大展鸿图、加官进爵的黄金机遇,满心以为升官发财的时机已然到来。
1947年初,胡宗南接到蒋介石指令,务必攻占延安。他自信于手中的先进武器与精兵强将,认为拿下延安易如反掌。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率领20多万大军向延安挺进,并狂妄宣称将在三日内占领延安。
3月18日,胡宗南部队抵达延安城下,次日入城发现延安异常宁静,我党人员及解放军部队均已撤离无踪。
胡宗南对空城计大为不悦,他逐个窑洞搜查,却既不见人影,也未寻得任何有价值之物。

他亲自至毛主席窑洞搜寻,于办公桌中发现纸条,上书:“胡先生骑虎难下,进退维谷,望先生自决。”
历经七日抵达延安,仅获党中央毛主席“赐予”的空城一座,未损一兵一将就进城。若蒋介石知晓此事,我的升官发财娶妻梦岂不破灭?
队伍确已进驻延安。胡宗南无奈向蒋介石发电,谎称攻占延安,歼俘共5万(实则我军撤离前总兵力仅两万),并夸大缴获物资数量。
蒋介石收悉电报后大喜,随即晋升胡宗南为上将,并授予象征荣耀的河图勋章。
胡宗南升官发财后,竟信了自己编的谎言,急接相好至南京完婚,与孔二小姐的亲事自然告吹。蒋介石无暇计较,他欲携中外记者赴延安炫耀战功,欲在国际上扬名。

胡宗南收悉电报后顿时愕然,虚夸战功却恰逢大领导亲临核查,情急之下,他决定将错就错,把戏演绎至终。
他精选队员扮演解放军俘虏,并搜集破旧衣物让他们换上,随后对这批国军士兵进行了细致的“培训”。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其成员和历任领导人都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为民族解放、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事实,避免使用不当言辞来伤害民族感情或损害他人名誉。
胡宗南命手下在周边开枪并布置炸药,营造出数个战斗现场,以彰显攻打延安时的激战场面,并指示在附近修建几座简陋的坟墓。
同时,他还特地从装备库中挑选出一些老旧淘汰的枪支,伪装成此次战斗的缴获战利品。
胡宗南为谋私利,竟花钱雇演员并篡改《东方红》歌词,将颂扬毛泽东改为吹捧蒋中正,此举实属荒谬且不得人心。

命令蒋介石一行抵达当日,路边要唱歌欢迎。胡宗南更在路边设“服务处”,发放物资给百姓,意在蒋介石与记者团参观时亮相运营。
【蒋介石的落寞】
1947年8月7日,数辆吉普车在路上疾驰,扬起阵阵黄土。随后,一行人抵达邻近军用机场,静候蒋介石的到来。
不久,“美龄号”专机平稳着陆,蒋介石在宋美龄、蒋经国及俞济时的陪同下,步伐稳健地走下舷梯,尽显威严之态。
记者们早已守候,见状立即疯狂拍照,随后吉普车载着众人迅速前往延安。
蒋介石未曾料到,他一路的高涨情绪即将消散,取而代之的将是难以名状的无力与挫败感。
他目睹了延安街头的表象繁华,热闹的表演与欢迎仪式,以及百姓的衣食无忧。他还请胡宗南带其参观共产党的抗大旧址及军事学校。
露天训练场中器械简陋且老旧,显见常有训练痕迹。四周空旷,多为手工粗制品,与蒋介石昔日所历军校大相径庭,他面色不由沉了下来。

接着,他命令胡宗南引领他们参观毛主席的居所与工作地点,欲亲眼目睹这位宿敌究竟是在何处策划出一系列军事谋略的。
枣园之中,毛主席的窑洞外观破旧,难以想象为中共领袖居所。窑内井然有序,仅置简单桌椅床铺,别无他物,尽显朴素。
窑洞门口摆放着一件我从未见过的物品,它静静地立在那里,引起了我的好奇与注意。
蒋介石随即发问:“这是什么?”旁侧有人答道:“此乃纺线纺纱之机器,延安封锁多年,物资短缺,共党领导人皆擅此道。”
蒋介石沉默良久,手指轻抚纺纱机,吩咐道:“唤个老乡来,探问毛泽东等人平日生活状况。”
很快,一农民被带至蒋介石前,“您识毛泽东否?”“识得,他曾至吾家食枣。”“您赠予他的?”“非也,他购之,从不白取。他常纺线、耕地,闲暇时与我们闲聊。”
释放老农后,蒋介石面色愈发阴沉,失去了初抵时的那份兴奋,仅仅逗留一夜,他便匆匆离去。

胡宗南心中忐忑,生怕被揭穿虚报军功之事,所幸直至蒋介石离去,都未发现其中的破绽。
【结语】
蒋介石作为党国领袖,眼光犀利,或许早已洞悉胡宗南的面子工程,却未拆穿。他与国民党亟需这场振奋人心的胜利,即便它并不真实。
看过毛主席的窑洞后,他深知自己已彻底败北。这样一位与群众紧密相连的领袖,他怎可能是其对手?大决战的胜者,历史早已悄然选定。
【1】《蒋介石、胡宗南与1943年闪击延安计划》·贺江枫
【2】《蒋介石到延安》·党史纵览
【3】《蒋介石延安之行》·姜东
【4】《1947:迎接革命新高潮》·熊杏林
【5】《论毛泽东‘拿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的战略决策》·刘华明
【6】《1947年:毛泽东在陕北留给蒋介石一座空城》·谢曦
【7】《1947年3月的延安保卫战》·云选
【8】《大转折——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邓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