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冶石瓢的造型,如何传达它的气度美学?

品声爱紫砂 2024-06-02 00:56:53

好的工艺美术品,就像一位有故事的老人,你一瞧就能感觉到它身上沉淀的美。拿紫砂壶来说,它的美主要体现在造型上。

紫砂壶造型变化多端,就像那句老话“方匪一名,圆不一相”,暗合中国哲学中的“方圆之道”,一把壶里藏着“方圆”的奥秘。

紫砂壶的基本器型,“方器”和“圆器”。方器,就像是有棱有角、正直不阿的人;而圆器,则像是处事圆滑、懂得变通的人。

用壶来喻人,既要有“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又要有“方刚”和“圆柔”的平衡艺术。

紫砂壶也像人一样,不同的壶有着各自的性格和气质。有的像温文尔雅的君子,有的豪放不羁,像战场上驰骋的英雄;有的则风流倜傥,仿佛古代的才子佳人;还有的像隐士淡泊名利等等不一而足。

古时候的壶,看起来简单、朴素,但造型和结构都很有力量,骨架搭得很扎实。而现在很多壶,做工很精细,看起来很漂亮,却缺乏那种力量感,外表光鲜里面却像没有骨头一样。

所以,当你拿起一把壶的时候,不要只看它的外表是否华丽,更要去感受它的内在的气度。

壶身、壶口、壶颈,甚至每一条细微的子母线,都在展现着它的气度。这种气度,是由壶的坚实与柔韧、粗犷与细腻、刚劲与柔和共同构成的。

底面宽的壶,稳如老狗,但光靠这点还不够。壶的“腰身”线条,决定了它的重心,也就影响了它的“稳重感”。

如果腰身线条收得太急,重心就往上跑,稳重感就下降了;如果收得太慢,重心就沉下去,稳重感就上来了;如果线条太随意,那这壶就没精打采,显得僵硬呆板。

壶的气度,主要体现在壶腹的收式弧线。要做出那种充满气的感观并不难,但要在这种充气感中加入一些转折力度的“棱角”,那就需要真功夫了。

咱们传统文化里,讲究的是“形神兼备”,好壶,就是那种既有外在的稳重,又有内在气度的。这样的壶,才能称得上是壶中的君子。

子冶石瓢就是其中一位,名字来源于清代的一位文化大咖——瞿子冶。

瞿子冶,本名应绍,不仅文采飞扬,书画也是一绝,尤其对紫砂壶情有独钟。他和当时的制壶大师们,比如杨彭年、申锡,经常一起搞创作,还喜欢在壶上画竹子,然后刻上字,文艺范十足。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特定款式的石瓢壶叫做“子冶石瓢”,算是对这位文化人的致敬。

当你眼前出现一把壶,首先打动你的,是它呈现出的感官上的美。在你深入探究它的成型工艺、泥料品质之前,学会欣赏这把壶的整体气度、神韵,以及各个部件之间的和谐统一,这是非常重要的。

子冶石瓢的“身材”,整体看起来像个三角形,从壶口到下边三分之二的地方,线条得直直的,不能太鼓,也不能胖,越挺拔越好,这就是子冶石瓢的“骨气”——瘦而不弱,挺而不僵。

再往下看,从底部到壶腹的线条,从底部中心开始,向外延伸,然后向上抛,给人一种向上托的感觉。

整体来看,这壶的上下两部分,圆形和直线相结合,过渡得自然流畅,让人看着舒服。

子冶石瓢的造型要圆中带方,方中带圆,既要有圆润的美感,又要有方正的骨气。

从正面看是梯形的,像是一座小山,坚实而有力。

但是,它的线条并不是那种硬邦邦的直线,而应该是柔和的曲线,给人一种既坚定又温柔的感觉。

这种刚中带柔,柔中藏刚的美,是最难能可贵的。

就像是一位武术大师,外表看似柔弱,实则内藏力量。这才是子冶石瓢的魅力所在。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里是当家小吴聊紫砂,我们下期接着聊。

如果你也喜欢紫砂壶,喜欢清茶一杯的慢生活,我有好壶好茶,邀你共赏。

0 阅读:1

品声爱紫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